四不方针的新闻专业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公报“四不”方针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大公报是唯一一家拥有百年报龄的报纸。

1941年,大公报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唯一获得国际荣誉的报纸。

大公报之所以能受到国内外新闻界的重视,离不开其先进的办报方针。

从创刊者英敛之把报名中的“大”和“公”两字解释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并以此作为办报宗旨,到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提出“四不”方针,大公报坚守“文人论政,商业经营”原则,力图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服务于社会。

笔者认为,“四不”方针蕴涵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这是促使新记大公报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

“四不”方针与新闻专业主义
1926年,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复办大公报。

当时中国报业的状况是:“报业之厄运,至今日而极矣!军权压力,重逾万钩;言论自由,不绝一线。

而全国战兴,百业俱敝,报纸营业遂亦大难。

通观国中,除三数社外,大抵呻吟憔悴于权力、财力两重压之下,发发不可终日。


但张季鸾仍坚持认为:“报业天职,应绝对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随时为国民贡献正确实用之知识,以稗益国家。

业言论者,宜不媚强御,亦不阿群众。

”于是,大公报在复刊之日发表了《本社同人之志趣》。

这篇文章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

所谓“不党”,是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

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所谓“不卖”是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

所谓“不私”,是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

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所谓“不盲”,是指不“随声附和”、不“评诋激烈,昧于事实”。

“四不”方针的提出与新记大公报创办者秉承的办报思想分不开。

张季鸾曾在1939年5月5日大公报香港版评论《抗战与报人》中写道:“中国报人本来以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为理想,是自由职业者的一门。

其信仰是言论自由,而职业独立。

对政治,贵敢言;对新闻,贵争快。

从消极地说,是反统制,反干涉。

”吴鼎昌也曾表示:“我们办报是为新闻的——我们办的这张报纸是毫无目标,如果说有目标的话那就是为新闻而新闻,要真心做人民的喉舌。

我们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办报,更不是为了某一派别而办报,也绝不为某一个人而办报,我们是为了人民全体的利益而办报。

” 可见,大公报是信奉自由主义、坚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以求生存与发展。

大公报“四不”方针所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与西方新闻界以客观性、真实性、自由性、独立性为特征的新闻追求有意识共通之处,这正是今天所谓“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精神。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美国新闻史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它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从而服务于全体人民。

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倾向还体现在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锻炼。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不仅为大公报设立了专门词条,还为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等12位大公报人设了专门的人物词条。

近代以来,有幸作为人物词条入选这部国家级百科全书的新闻工作者仅有108名,而大公报竟占了1/9。

正是这些人才使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在新闻实践中得以贯彻。

“四不”方针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在国家动荡不安的年代,大公报“四不”方针的新闻专业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两点。

首先表现为政治上的客观公正报道。

国共两党对峙时,大公报既骂过国民党也骂过共产党,既帮过国民党也帮过共产党。

但它的新闻报道与评论都是基于自己民间报纸的独立立场,至于帮了谁骂了谁那只能说是客观上起到的作用。

大公报给国民党帮过忙。

从大革命后期帮起,“清共”和“分共”的时候帮过,攻打苏区的时候帮过,“九一八”事变前后帮过,西安事变前后帮过,抗日战争时期帮过,解放战争开始的一段时间也帮过。

一般来说,拥蒋反共就是帮国民党的忙。

但大公报也帮过共产党的忙。

大公报第一个派记者到苏联采访、向中国读者介绍建设中的苏联的真实情况;第一个派记者去边区、向全国人民报道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真实情况和边区建设情况。

对共产党的报道,大公报始终尊重事实,采取了客观或比较客观的态度。

它改变了公众心目中被国民党御用媒体歪曲了的共产党的形象,同时帮助国统区的读者了解了共产党的政策和言论主张。

同时,大公报也骂过共产党。

对共产党开骂的文章有1936年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1941的《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1945年的《质中共》、1946年的《可耻的长春之战》等等。

就国民党方面,大公报的骂遍及从国民党的小喽啰到蒋介石、汪精卫等高层领袖、从经济紊乱到政治腐败等许多方面。

因为1948年的几篇文章,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曾点名攻击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并骂他为共产党的“张目”、新华社的“应声虫”。

从历史表现看,大公报对共产党、国民党都有骂,也都有帮忙;既曾为帮了国民党而遭到共产党的骂,也曾因帮了共产党而受到国民党的骂。

其实,这正是无党无派的大公报“不党”的表现,是大公报客观公正报道的必然结果。

正如张季鸾所说:“各党系皆中国之人,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


大公报“四不”方针的新闻专业主义倾向还表现为服务公众。

大公报注意贴近读者,服务社会,热心公益事业,曾多次为各时期的重大自然灾害发起募捐。

除办报外,还组建过以报纸名字命名的剧团和篮球队,举行过公演和参加过全国性的比赛,把报纸上发表过的有影响的社评、通讯、漫画作品和个人的文章集结出版,公开发行。

大公报创办了琳琅满目的副刊与专刊,为公众提供了生活知识和消遣材料。

大公报自复刊第一天就创设了副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专业性副刊已初具规模,并均以周刊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些专业副刊的受众群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儿童到成年人,从男性到女性,从文学工作者、艺术工作者到电影爱好者、戏剧爱好者、体育爱好者等等。

这些副刊都具有很强的服务性。

例如《家庭与妇女》,每一期上,几乎整版都是有关妇女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小常识,如“产妇的调养法”、“婚后须知”、“如何教育子女”、“煤气中毒之人工解救法”、“烹饪常识”以及“发型”、“时装”等。

结语
“四不”方针体现了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

与同时期的大多数报刊相比,大公报力求表现出一种客观公正的取向。

例如,在抨击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政治时,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做出客观分析;在国难当头,抗战在即时,能够冷静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在抗战烽火正烈,全国军民共御外敌时,能够把日本政府与日本人民相区别,不一概而论、统统加以声讨。

无论是针砭时政,抨击权贵,还是为民请命,代民立言,大公报都以鲜明的个性体现着它“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