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公开课教案
2014.10.2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学习、掌握几种记叙的角度。
3、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选取最佳记叙角度,完成课堂作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就这两篇文章或其中的某一篇做个评价,比如你认为成功的地方或需要改进之处,比如这两篇习作与你以前写老师的习作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
这两篇习作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有两点大家应该注意:一是人称的变化,这在写作学上称为“视角”,《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用第二人称,不仅便于赞颂,也更便于把众多闪光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而省去过渡的麻烦。
二是切入点的选择,《肥公正传》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写活了一个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师。
二、深入探讨
(一)关于“视角”
1、同学从书中找出教材对“视角”的解释并谈自己的理解。
(教材过于简单化,此问目的是让学生对相关概念有清晰的了解)
教师补充并明确:视角一般指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
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记叙的角度:
•从叙述人称上来看:
•(1)采用第一人称
•(2)采用第二人称
•(3)采用第三人称
2、各种人称的效果分析:
A、第一人称叙述
1、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
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如:《刺秦》
太子的身影已在远方消逝成一个小白点,易水的澎湃涛声还依稀可辨,毫无暖意的寒风吹着车上的旗子,车辕因为车子的起伏而吱吱作响,我看了一眼武阳,他也在望着易水的方向。
高渐离的筑声又在心头响起,我的豪气复在胸间奔涌。
2、多元第一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我”:
(1)作者
(2)讲故事的旁观者
(3)作品里的任何一个人物
(4)作品的多个人物
3、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能给读者以很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并体现着鲜明的主体性与浓郁的抒情性,记叙方式灵活。
“我”作为记叙的主要人物,可以拉进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自己的情感,作为次要人物和局外人物则可以洞观全局,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描述。
不足之处:受“我”的限制,不利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出“我”以外人物的思想、心理、感受,不便于多方位地塑造人物形象。
B、第二人称叙述
1、所谓第二人称叙述就是文章中频频出现“你”的称呼,作者采用这种称呼叙述有两种情况:
一是把读者称作“你”,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用法。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这种方式可以消除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使读者觉得亲切、自然。
二是对被叙述对象称作“你”。
如:《壮哉,荆轲》
你是一名剑客。
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
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
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
剑客的生活是简单的,而剑客的性格是率直的。
于是有了“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臣以左手执其袖,右手揕其胸,将军岂有意乎”,干脆不委婉;于是有了“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坦荡不留痕。
然而,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
2、表达效果
第二人称:站在人物的对立面说话,便于与描写对象进行感情的交流。
使得情感和事件更加集中。
便于对人物进行赞美或批评。
C、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1、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
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如:李祥森《小学老师》
陈老师个子很高。
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
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
一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2、表达效果
第三人称:从被记叙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第三人称的对象既是事件的表现中心,也是串联事件的线索人物,不受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写作比较自由、灵活,能够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
不足之处:没有第一人称那样亲切自然,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课堂练习
如果把《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一文中的“你”都改成“他”,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a、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这篇习作中的“你”也可以换成“他”。
但换后在抒情效果上可能要打些折扣。
而一般意义上的第三人称的记叙。
指的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即文中不出现“我”),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很多小说就采用这种视角。
教材中把这种视角成为“全知视角”。
采用这种视角记叙的好处什么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积累谈谈。
(教材对此有明确表述)
b.写老师能否用“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来写可收到怎样的效果?
交流讨论后明确:
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直接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文中的“我”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自己,在这类习作中,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如鲁迅小说中的“我”。
其实刚才的两个片段练习已经有了文学创作的意味,这需要大家合理想象,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心理才能写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写作也是师生沟通的一种途径。
三种视角谈不上孰优孰劣,运用得当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即是最佳选择。
总结:
如何在不同的视角下写好园丁赞歌
①第一人称从自我的角度来写,选择生活中我与老师的各个画面,写老师对我的影响,写我的心里活动
②第二人称:着重表达自我对老师的情感,作文可重点写出我想对老师说的话,或者把我所见的老师的生活的细节以对话形式与老师交流。
③第三人称:可以着重表现老师的生活,以老师的行为为主线,让老师自己
来完成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