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语文课更有魅力(网友来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语文课更有魅力(网友来稿)

周秀娟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以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我感受到了网络的神奇,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更有魅力。

一、“整合”为学生营造了理想的语文学习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恰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语文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形成了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

如《鸟的天堂》一课,写的是广东省新会县天马公社的一棵大榕树。对于北方孩子来说,从未见过,也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巴金爷爷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响起,播音员的配乐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榕树的繁茂和姿态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色,他们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再如,《田忌赛马》也是一篇深受大家喜爱的课文,讲的是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因为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第一场比赛,田忌输了。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在第二场比赛中,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转败为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除了孙膑想出来的办法,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能让田忌胜齐威王?2、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强,却输给了田忌,他当然不服气。拉住田忌要再赛一场,你有什么办法,帮助齐威王战胜田忌呢?从以上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利用老师为大家提供的课件进行比赛,验证自己的想法。”课件是这样的,有六匹马,分别是齐威王和田忌的,用鼠标可以拖动这些马,让它们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比赛的结果马上就会显示出来。讨论结束了,让帮助齐威王的小组与帮助田忌的小组进行比赛,激起了大家更强烈的兴趣。大家争着来到电脑前,与其它小组比赛,随着马的一声嘶叫,伴着清脆的马蹄声,比赛便开始了,比赛的结果牵动着每一个孩子的心,他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好几种办法。最后,把比赛的过程模仿课文写出来,读写紧密结合,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视听并用,说写结合,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同时,在“角色扮演”、“协商交流”等协作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充实丰富了语文学科的情境、协作、交流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内容,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学习能力和创新愿望。

二、在整合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下面就结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1、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信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讲的是伽俐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

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我就鼓励他们去图书室或上网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可摘录、可下载,存储到自己的信息夹中。

2、帮助学生整理信息。

学生选择的信息涉及文章的各个方面,我就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将收集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有文中两个主要人物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简介,有他们生活中的故事,有他们的观点对照,有文中著名的建筑物━━比萨斜塔的修建、倾斜原因及人们对比萨斜塔未来的预言。通过收集、整理工作,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3、课上指导学生运用信息。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往往想在课上一股脑地发布给同学们,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适时地展示出来。如讲到“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一段时,就可将有关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演示给同学们,这就突破了文章的难点,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伽俐略敢于向这样一个人人信奉的权威人物挑战,他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多么可敬。

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逐渐具备了对信息的选择、整理、加工和表达的能力,信息素养逐渐形成。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

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鲸》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篇课文,我就以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下具体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要求学生设计、提出问题之前,我为学生准备了鲸在海中遨游的影像, 学生一下被眼前的庞然大物吸引住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了解的愿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提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了解鲸的什么?你从画面里发现了什么?”学生:我想了解鲸是怎样生活的?我想知道鲸有多大?我想知道大鲸怎样哺育小鲸?……师:下面你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阅读后,解决了一些基本问题,但同时又对进一步探究鲸的相关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二)根据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形成协作小组,选择学习主题。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当一大堆问题提出来后,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展开学习。这样既能保证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为了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组时,我没有指定小组成员,而是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协作小组开展"专题"的探究活动。《鲸》这一课主要围绕着这样几个专题进行:鲸的大小、鲸的种类、鲸的进化、鲸的生活习性。(三)协作小组根据选定的主题小组内分工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四)交流小组学习成果。在小组的合作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信息,制作幻灯片。而因为采取的是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协作学习小组对自己小组的主题问题了解得很多,其他的问题便一无所知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在局域网内,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每个小组向其他的小组成员发布自己小组收集、整理、加工过的知识和信息。这样,学生共享了所有的小组的学习成果,节约了学习时间,又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又会让学生在发布的过程巩固了知识,获得了一种学习的成就感。

这一教学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