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清时期武术流派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明清时期武术流派的文献综述
摘要:对近二十年关于明清时期武术流派相关的约60篇文章与书籍进行整理分析,这些文章中对明清武术流派的研究主要是武术流派形成原因以及各个流派特别是太极拳,少林拳流派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在诸多研究中,对于此时期武术流派分流对武术的影响以及各个流派发展体系的研究比较薄弱。

对武术流派的研究,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理解武术的整体发展面貌。

关键词:明清时期武术流派
前言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武术的成熟期,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完善,明代开始,随着技击技术的完善和规范化逐渐形成了武术流派,武术拳术流派是一种重要的武术现象,对各种不同的武术拳术流派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从中可看出它们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这将更加有利于我们把握和理解武术发展的整体面貌。

武术流派即拳法和每一种器械中,有了不同风格,特征和内容的若干派别。

其实远在汉魏年间,剑术就形成了流派的初步形态,由于古时习武大多是言传身教,父子相传,所以早期形成的武术流派多以习武家族的姓氏命名,但武术流派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则在明清时期,明末已有“内家”和“外家”的说法。

根据文献可以发现,在明清后民间武术流派分流可以简单归纳为外家派与内家拳,其中外家派以南北少林拳为主,而内家拳主要是太极拳,形意拳与八卦掌。

(《传统武术流派的分类与推展策略》邱瑞瑯2006年)。

本人查阅近二十年的文献资料,对于明清武术流派形成原因以及各个流派特别是少林派,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拳流派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的文章进行了分类整理,总结了武术流派形成的原因及其各大流派在此时期的发展和特点。

武术流派形成原因研究
2.1武术流派形成的外部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到了明代,武术的作用表现出了多样化,它的价值也体现出了社会价值,武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发的密切,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为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在习云太的《中国武术史》(1985)中就提到,明代武术内容所以丰富多彩并有了质的飞跃,是因为当时已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特别是新兴的工商业城镇不断兴起,文化不断得到交流和发展,素以武术也从元代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转而有了生机。

不少武术家寻师访友,使得武术技术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交流。

由于武术的这些交流,为武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贾留启在《武术拳术流派的形成、演变与发展之管见》中对于武术拳术流派形成条件分析认为:明代是武术拳术流派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当时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文化得到不断的交流,不少武术家也相互交流,磋商武艺,使武术的流传方式有所突破,也改变了“一徒不认二师”的传统状况,使得武术流传能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下进行,这是武术流派形成的基础。

此外,作者还提出由于“热兵器”的应用,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武术的内涵,真正认识到武术除“技击”以外的健身,强身以及艺术功能,这为拳术流派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指明了多极方向,真正进入了武术拳术流派大发展时期。

而孟样太,蔡宝忠在《论武术流派的形成中国武术史研究之二》中对于明末出现的“内家”与“外家”的说法,以及到了清代流派分立,几种主要拳种相继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认为其原因一是随着秘密宗教和结社组织的发展,出现了梅花拳、八卦掌;二是以宗教为核心的发展,出现了陈氏太极、八极拳等。

此外刘海超,王晏在《少林武术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对策》中提到清代我国学校教育快速发展,但由于统治阶级禁止民间习练武术,限制了武术的教育和传播,少林武术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清末民初少林武术开始大规模向民间传播,少林武术教育得以延续,形成了更多的门派。

总之,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文化交流频繁,社会开放的环境,以及武术价值呈现多样化,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武术拳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2武术流派形成的内部因素
在明清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拳术和技击精华主要是通过套路表现出来的,这为武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是明清武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因。

贾留启在《武术拳术流派的形成、演变与发展之管见》中认为由于武术套路的出现,使武术便于成套的传授,便于观摩、便于交流,加上军事的需要以及人们对武术的重新理解,以套路形式为主的练武活动就逐步形成,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发展。

人们在演练武术套路时要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特点,要使自己的武术内容能够在庞大的武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流传百世,不能被整个武林所淹没,就要有独到之处,就要有特色,就要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

这种对个性风格的追求为武术拳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内部条件。

而孟样太,蔡宝忠在《论武术流派的形成中国武术史研究之二》中对于明末出现的“内家”与“外家”的说法,以及到了清代流派分立,几种主要拳种相继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认为其原因也包括武术家们的相互交流和各自授徒在各地形成不同派别的,如形意拳等。

从清代中期开始,各家拳法的繁衍较前期为快,套路增多,内容也日趋繁杂,从技术到理论自成体系。

由此可知,武术技术理论自成体系,武术套路的发展为武术拳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内部条件。

武术各流派研究
3.1明清时期少林拳流派的发展研究
3.1.1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显扬的原因研究
在赵红波,秦瑞瑞《“少林武术名天下”的原因探析》中分析了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显扬是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精湛的技艺是“少林武术名扬天下”的物质基础,二是禅拳一体的独特派风是“少林武术名扬天下”的一面旗帜,三是独特的少林精神是“少林武术名扬天下”的内在动力,四是反清教会无意间为“少林武术名扬天下”推波助澜,等原因。

此外,牛建强,赵长贵在《明清时期河南少林武术生存空间之演变》中提到明清两代河南少林武术传播生存境遇差别很人。

明代,少林寺与政府关系密切,而明代中期后商品经济和商业活动中存在的一此不安全因素,刺激了人们对少林武术的需求,因而此期的少林武术在报效国家和服务民间的广阔空间中得到迅速发展,并东传日本,达至极盛,可谓少林武术传播发展的黄金期。

而且在此阶段,关于少林武术的著述纷呈,如《剑经》,《拳经》,《少林棍法阐宗》等便于少林武术传播走向普及和纵深。

可见,少林武术显扬是由于明朝时期统治阶级的重视,少林武术走出寺庙,参与了抗倭等保家卫国的活动,从而走向了民间,其次是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技术的完善,理论的升华,更有利于少林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3.1.2明清时期少林武术发展特征研究
邱瑞瑯在《少林武术发展的分期研究》中把少林武术发展分为发轫期,显武期,茁壮期,附会期以及重生期五个时期,其中,茁壮期指元末明初起到明灭亡的这段时期,而附会期是指清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

作者认为茁壮期少林武术发展特征有1.有关历史事迹:(1)人量吸收各地民间武术,使少林武术内容几乎成为中国武术的缩影。

对外传播,使少林武术声名远播。

(2)开始将重点由军事武艺为主,转变为以民间武术为主,拳术得到较高的发展。

由于技术的日益精湛,各类功法慢慢成熟,并形成少林武术系统化训练的重要环节。

2.实践活动的宏观特征:(1)宏观特征:讲究实战、禅宗文化、禅武合一、武医结合、注重功法。

(2)其他事项:少林武术成为中国武术的缩影。

而附会期的特征有1.有关历史事迹: ( 1)受清代洪门的影响,很多流派都树起少林旗帜,天下武术出少林。

( 2)有关少林绝技、养生功法传说的书籍人量涌现(但各类实战及养生功法在哪一个时期开始进入少林,有待进一步考证)。

2.实践活动的宏观特征:(1)宏观特征:同茁壮期。

(2)其他事项:少林武术儿乎成为中国武术的代称。

邓正龙在《少林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其主导思想探析》中阐释到明朝是少林武术扬名立万,大显身手的时候,同时也是少林武术自成体系,向外传播的开始。

明朝从洪武到崇祯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少林武僧多至万人,其中应诏为将者和武林高手达百余人,编
写武著四卷,创增套路十三套,为发展少林武术和提高武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武僧数巨之峰,武技卓绝之冠。

众多武学巨著的问世和数以万计的习武僧人,杀敌卫国的英勇表现,明代开创了少林武术前所末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自成体系的少林武术,使少林武术在中国众多的武学技派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

在这一时期,少林武术表现了因势利导、巩固提高的主导思想,虽然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期,而这时期少林武术因势利导各种有利、小利因素,使其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巩固己有的发展成果,进步提高少林武术的技战术、理论水平及其知名度,为少林武术的进步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明朝造就了少林武术的鼎盛局面,而进入清朝以后,由于统治阶级对少林武术的严格束管,少林武术根据实际情况从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志中完全脱离出来,把自己的发展之根全部扎在了民间,至此少林武术远离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在中国广褒的大地上落生根,遍地开花结果。

而相传南少林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

而在清时期,少林武术体现了一百折不挠、与时俱进的主导思想特征。

另外牛建强,赵长贵在《明清时期河南少林武术生存空间之演变》中提到,明代是少林武术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时期少林武术传播发展情况主要表现是报效国家,服务民间,名扬日本,著述纷呈,而在清朝,少林武术的生存空间日蹙,逐渐衰微,其发展空间只剩下民间,主要体现在保镖护卫,民间传艺,健身延年上。

综上所述,可见在明清时期,少林武术体系得到了完备,体现了讲究实战、禅宗文化、禅武合一、武医结合、注重功法的特征,而且其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科技进步等时代背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3.2明清时期太极拳流派研究
3.2.1关于明清时期太极拳起源研究
目前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的研究中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

在各种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太极拳是由陈王廷编创的。

其中康戈武在《全面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一文中提到明末清初是太极拳的成形时期,并认为陈王廷为了“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见陈王廷趁词《长短句》)于晚年着手创编拳架,在总结民间和军队中流行拳法的基础上,取众家之长编创出太极拳早期的拳架的。

郑强芬的《太极拳发展历程分析》与赵同森,职武营的《太极拳起源之辨》中也认为在太极拳的成形期创编此拳的是明万历中期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以及潘白云在其《论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中对于多种太极拳起源的说法中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这一说法证据相比之下更具有说服力也最为可信。

而在张翠的《试析太极拳的起源》中对陈王廷创编太极拳提出了以下证据:一是《陈氏家谱》载有陈王廷的名字,其旁注有“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的字样。

二是陈王廷的一首遗诗中曾说:“叹当年,披坚执锐……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

趁余闲,教下此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其三是,在陈家沟旧抄本《民拳谱》中有二十九势的名称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所记载的拳势名称相同。

从而推断陈王廷参考《黄庭经》的呼吸、导引养生法和《拳经捷要》中之拳势创造了太极拳。

另外,陈家沟陈氏十九世的陈小旺,也说陈王廷创编了太极拳。

他的《世传陈氏太极拳》一书中这样写到:“陈王廷文武兼优,依据祖传拳械,采译诸家拳法精华,结合中医经络学和导引、吐纳术,以古代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创编了太极拳。

”但也有些学者认为太极拳是多人共同创编的。

如程峰在《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与魏美智在《也论太极拳的起源》中就以河南博爱唐村千载寺的碑文资料和新近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所修的《唐村李氏家谱》为依据,河南博爱唐村千载寺应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唐十力和尚应为太极拳的鼻祖,李仲、李信和陈王廷同为太极拳的创始人,且陈王廷乃太极拳的发扬光大者,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唐村千载寺和温县陈家沟同为太极拳的圣地。

而对于张三丰,王宗岳创拳,多数学者认为不可信,其中,李永彬在其《太极拳起源辨异》中提到:根据《明史》和历经纂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末提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1723年住在四川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
的《三丰全书》里而,他们虽然夸大其辞地宣称见过14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末曾说过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

因此,认为张三丰与太极拳无甚干系,之所以人为地塑造一位“祖师”,“那不过是封建社会中,人们为了推广一种学术,托名神仙或其他有威望的人物所留传,以利于推行,这即使是在古代的世界各国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张翠的《试析太极拳的起源》中对于王宗岳创太极拳说同样提出质疑,王宗岳创造太极拳的说法,最旱见于李亦舍的《太极拳小序》:“……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述详且尽矣。

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也有人说,是王宗岳把太极拳传给陈王廷的仆人蒋发。

而据考证,蒋发却前于陈王廷约百余年。

恰恰相反,王宗岳的太极拳倒很可能得之于陈氏。

所以说,王宗岳始创太极拳也不足信。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明清时期的陈卜之手。

李永彬在其《太极拳起源辨异》中提到:据陈氏十六世陈鑫公在《太极拳图说自序》中记载: “明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口‘太极拳”,因此许多人认为太极拳乃陈卜所创,但作者认为.陈卜“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极有可能是太极拳的雏形。

当时拳家能想到以“太极”来命名拳术的可能性不是太大,而把“意识”运用到拳术中,并影响到拳术的练习原则却很有可能。

说太极拳为陈卜首创,倒小如说太极拳的奠基者是陈卜。

而在孙刚,李成银的《太极拳起源辩》中得出结论:陈氏一世祖陈卜极有可能是太极拳的始创者。

陈氏九世祖陈王廷则极有可能是在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在继承家传太极拳法的基础上,在总结自己“披坚执锐”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汲取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诸多拳势,并参悟《黄庭经》中道家养生修炼的理论,结合吐纳、导引、气功,进行了对太极拳有突破性的改造,并独到地创造了太极推手、陈氏刀枪等套路,从而使陈氏太极拳发展成为一个较系统的体系,也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太极拳运动体系,对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总而言之,太极拳的创始者众说纷纭,介于此,还有待历史考证,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太极拳不太可能山某一两个人根据什么原理而一下子有新悟而发明出来的,必然有一个历史继承,是历代拳家和拳术爱好者在继承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所获得的丰硕成果。

3.2.2明清时期太极拳的发展研究
太极拳的发展研究中,多数把太极拳发展分为无形时期,成形时期,成熟时期与繁衍时期四个发展时期。

其中康戈武在《全面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一文中就提出了,太极拳是在明末清初成形,在清朝中叶成熟。

而在这成形阶段太极拳发展主要体现在陈王廷对太极拳的贡献上,其编创的太极拳拳架注重动作与呼吸协调,并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技巧,研创出双人推手锻炼法,且陈王廷遗留下的文论不多.颇具研究价值的是两首诗词。

一首是记述其人生经历的《长短句》;另一首是指导太极拳练习的拳论《拳经总歌》,此拳经其定了陈家沟陈氏后人和后世各家太极拳拳技理法发展的基础。

而太极拳成熟阶段的主要特征主要有:其一、出现了健身功能的拳架,主要是陈家沟外姓传人杨露禅创“绵拳架”以及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氏新架太极拳。

其二、出现了从太极拳实践中总结出的太极拳经典文论。

其三、出现了太极拳走向社会化的趋势。

而郑强芬在其《太极拳发展历程分析》中认为太极拳繁荣发展期应从为太极拳走向社会做出贡献的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年1872年)开始他被请进清宫王府教拳,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崩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后经其子杨健侯和其孙杨登浦,修订出来日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其特点是形态姿势舒展大方,速度均匀,轻沉兼备。

后逐渐有多种太极拳种流行,如“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等在这一时期相继发展。

而且在此期不仅是各太极拳流派产生期,也产生了太极拳经典著作,有《太极拳谱》、《太极拳图说》、《三大拳谱》、《内家拳研究》、《太极拳起源和发展简史》等等。

总之,太极拳由成形期到成熟期的主要确立了太极拳的健身宗旨,与之相应的技术和理论体系趋于完
备,以及太极拳传习者走出仅在一地一族中传承的局限,迈开了社会化发展的步伐。

3.3明清时期形意拳流派发展研究
形意拳是我国四大名拳之一,对其起源仍无定论,有待考究。

究其源,多数人认为是南宋岳武穆所创,但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附会。

其中习云太在《中国武术史》(1985)中提到形意拳最早叫心意六合拳,始于明末清初,为姬隆凤所传。

清代河南府李失名,新安王自成等写的《刘合拳谱》序中载:“拳之类不一,其端不知创自何人?惟六合出于山西龙(隆)凤姬先生。

先生明末人也,精枪法,人呼为神。

”但于志均在其《中国传统武术史》中谈到形意拳相传为南宋岳武穆创造,但作者认为这是一种附会,也不能完全排除。

认为武穆之后,代有传人,然而没有明文记载,无从谈及。

到明末清初,有姬际可字隆凤者,得武穆拳经,尽得其妙,后传曹继武。

对于形意拳的发展,有学者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做了些许研究。

如莱拉珠在《晚清民国时期影响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因素探析》中就总结了影响形意拳在晚清明国时期发展的社会因素,认为形意拳的发展能够在晚清民国臻于大成,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人口增长为习拳练武提供了大量的习练人口;晋商的发展及其对形意拳的需求推动了形意拳的发展;晚清民国时期列强的侵略激发了众多国人的爱国之心,从而推动了形意拳的发展。

目前对于形意拳流派的研究过于匮乏,还有待学者的进一步的研究。

3.4明清时期八卦掌流派的研究
八卦掌创始于何时不详,目前学者多数认为八卦掌创始人为生活在清后期的董海川。

其中于志均在其《中国传统武术史》中认为董海川为八卦掌创始人,传说董海川师道士毕澄霞,习三年后,造诣颇深,创八卦掌。

虽无从可考,但可以断定的是,董海川本来就会少林外家拳法,一说罗汉功,但他在外出云游过程中,肯定遇到了道家的功法,对其影响很大,于是结合他原有的功夫,创造了八卦掌。

该论述虽在情理之中,但缺乏一定的史料根据。

而习云太在其《中国武术史》(1985)中认为清道光中期至光绪六年,是八卦掌发展的最盛时期,当时北京一带学习八卦掌的人颇多,特别是董海川是当时传授八卦掌的主要拳师。

其认为董海川只是传授八卦掌的主要拳师之一,并未肯定董海川即是八卦掌的创始人。

再有张全亮在《八卦掌的流派是怎样形成的》一文中认为影响较大,流行较广的五大八卦掌流派即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和张派的代表人物均是董海川的入室弟子,但董海川是否为八卦掌的创始人也未下结论,介于此,八卦掌的源流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参考文献:
[1]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M]…….
[2]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 (1985)
[3]国家武术院中国武术史[M] (1996)
[4]邱瑞瑯传统武术流派的分类与推展策略[J]……..
[5]张全亮《八卦掌的流派是怎样形成的》[J]……..
[6]莱拉珠《晚清民国时期影响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因素探析》[J]……..
[7]郑强芬《太极拳发展历程分析》[J]……..
[8]康戈武《全面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J]……..
[9]孙刚,李成银《太极拳起源辩》[J]……..
[10]李永彬《太极拳起源辨异》[J]……..
[11]张翠《试析太极拳的起源》[J]…….
[12]程峰《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J]……..
[13]魏美智《也论太极拳的起源》[J]……..
[14]潘白云《论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J]……..
[15]赵同森,职武营《太极拳起源之辨》[J]……..
[16]牛建强,赵长贵在《明清时期河南少林武术生存空间之演变》[J]……..
[17]邓正龙《少林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其主导思想探析》[J]……..
[18]孟样太,蔡宝忠《论武术流派的形成中国武术史研究之二》[J]……..
[19]贾留启《武术拳术流派的形成、演变与发展之管见》[J]……..
[20]赵红波,秦瑞瑞《“少林武术名天下”的原因探析》[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