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6章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new)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要性: 反对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可能性: 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推动力: 1954年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亚非会议的召开 1955年4月18日 3、亚非会议的意义 (1)第一次 (2)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大大提高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3)创造 “万隆精神”
苏联声明 谁不接受苏共二十大决议,就不能被称为共产党人——
2、四国首脑会议 1955年,日内五线瓦,战后首次四国最高会议。讨论 的议程:德国问题、欧洲安全和裁军、促进东西之间的接 触等。 赫鲁晓夫:
会议标志着四大国关系的转折点,它创造了大国和平协 商的所谓日内瓦精神。
杜勒斯: 如果说苏联人特别喜欢日内瓦精神,那么也许他们为了 维护这种精神,会付出更多一些东西。究竟他们会付出 多少,仍然要等着瞧。不过美国的意图肯定是要在这方 面对他们施加压力的。
1、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
三和路线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思考 与谁和?如何评价? 世界战争危险的角度; 苏联世界战略的角度; 社会主义阵营的角度; 苏联政策革新的角度;
马列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谁采取自力更生 的政策,谁就是“破坏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一体化”。“国 际纪律”:把对苏共和苏联的态度说成是对马克思列宁 主义持什么态度的“试金石”。

PAUSE
第三节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美苏争霸局面的逐步形成 (战后国际关系的主线:美苏关系)
一、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1、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
赫鲁晓夫为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 战略目标制造了一些理论根据。 赫鲁晓夫: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 苏联和美国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世界 和平将有重大意义。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 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 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
4、第二次柏林危机
(1、1948-1949 2、1958-1959)
目的 做法 危机发生
赫鲁晓夫上台后,不断采用软硬兼施的 手法,力求通过首脑会谈,实现苏美合 作,而美国不睬。另一方面,西柏林成 为资本主义橱窗,“恶瘤”威胁着民主 德国。
4、第二次柏林危机
目的 做法 危机发生
赫鲁晓夫就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对美国施加压力。 1958年苏联准备把西柏林的管理权交给德意志民 主共和国。要求在6个月内撤走在西柏林的驻军, 使之成为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
???1第三世界thethirdworld?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nonalignedmovementnonalignedmovement南斯拉夫铁托??3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与特点?1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发展请说出城市所在国并理解这些举办国的共同点1970年9月第三次时间次序城市国家1961年9月第一次贝尔格莱德1964年10月第二次开罗卢萨卡1973年9月等四次阿尔及尔1976年8月第五次科伦坡1979年9月第六次哈瓦那1983年3月第七次新德里1986年9月第八次哈拉雷1989年9月第九次贝尔格莱德1992年9月第十次雅加达1995年10月第十一次卡塔赫纳1998年9月第十二次德班2003年2月第十三次吉隆坡2006年9月第十四次哈瓦那?3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与特点?1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发展请说出城市所在国并理解这些举办国的共同点1970年9月第三次时间次序城市国家1961年9月第一次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1964年10月第二次开罗埃及卢萨卡赞比亚1973年9月等四次阿尔及尔阿尔及尔1976年8月第五次科伦坡斯里兰卡1979年9月第六次哈瓦那古巴1983年3月第七次新德里印度1986年9月第八次哈拉雷津巴布韦1989年9月第九次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1992年9月第十次雅加达印尼1995年10月第十一次卡塔赫纳哥伦比亚非都1998年9月第十二次德班南非非都2003年2月第十三次吉隆坡马来西亚2006年9月第十四次哈瓦那古巴?2不结盟运动的特点a队伍和影响
中国:管辖海域近 300 多万平方公里,约为陆地面积的 1/3。 1海里=1852米
第二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分歧的发展 和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

一、中苏分歧 1、中苏分歧的起因 远因 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怀疑, 以及大国主义、 大党主义的影响。 近因 中苏分歧来自于苏共“二十大”。
七律·冬云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统治的产物,其最基本的 特征就是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一两个超级 大国垄断着世界大部分工业、贸易、国际金融、货币、 运输、保险和科学技术。
2、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2)旧的经济秩序对第三世界有何影响?

第三世界国家多为单一经济国家,其国民经济主要 靠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品来维持。 独立后仍继续遭受不等价贸易的剥削,企业依赖西 方。由于条件苛刻,这些国家负债累累。
赫鲁晓夫
要求中国放弃解放台湾,放弃研制核武器:“ 台湾问题是一个刺激国际局势的因素。如果美 国坚持支持蒋介石,而苏联支持中国大陆,这 就造成大战前的紧张气氛。所以苏联主张创造 条件,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根绝战争”。 中国拒绝和驳斥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中国 “像好斗的公鸡那样热衷于战争”,像托洛茨 基那样“既不战又不和”。
2、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 3、四月行动纲领的主要内容: ①在政治方面 ②在经济上 民主气氛,出 ③在科学文化方面 现了西方人称 ④在外交政策上 之为“布拉格 ⑤在民族政策方面 之春”的局面。


4、苏联的干涉 5国50万部队,24小时内全部占领全捷。
理 解 改 革 内 容 的 全 面 性
三、罗苏矛盾与妥协 四、经互会与华沙条约组织的扩大及其内部矛盾的加深 1、经互会的三个时期 (1)商品交换和科技资料交换及技术援助 (2)协调国民经济计划并推行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 (3)“经济一体化” 1949年1月成立 。1990年虽就彻底改造经互会取得 了共识并决定重新制订经互会章程,但为时已晚。 1991 年6月解散。 2、华约组织的历程 “军事一体化” 1955年5月成立 。1991年3月 决定解散。7月停止效力。
“中心—外围”体系是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体 系,具有整体性;
“中心—外围”之间在生产结构上存在很大的 差异性; “中心—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返回

3、第三世界国家为争取建立新的海洋法而斗争 (1)3海里或12海里。 (2)200海里。 (3)领海为12海里,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 区,大陆架的所有权可延伸到200海里,特殊情况下可延 伸到350海里。
第六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


[教学要求] 掌握第三世界在当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第三世界的出现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 大的作用对于冷战时代两极格局的影响,特别是在以美苏为 首的两大阵营均出现分化瓦解的背景下,对于美苏关系的影 响。 明确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战后两极格局已经逐步向 多极世界演变。 特别注意理解历史发展的合力作用,增强对世界一体化 过程中日益明显的普遍联系性的认识。
现在对中苏分歧的概括
第三,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党与党 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苏中双方都不够冷静,甚 至感情用事,采取了激化矛盾的态度。
二、1968年苏联出兵侵捷事件

1、布拉格事件的在苏联的支持下,诺沃提尼担任党的第一书记 ③苏联通过“华约”和“经互会”大搞“国际分工”和“专 业化生产” ④在国际贸易中,特别是对苏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现象 ⑤在工业管理上,权力过于集中,束缚了地方企业的主动性

1973年9月 1976年8月 1979年9月 1983年3月 1986年9月 1989年9月 1992年9月 1995年10月 1998年9月 等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第十次 第十一次 第十二次 阿尔及尔 科伦坡 哈瓦那 新德里 哈拉雷 贝尔格莱德 雅加达 卡塔赫纳 德班
问:中国加入不结盟运 动了吗?为什么?

三、第三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兴起及其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1、联合国的变化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97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是联合国发生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2、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1)什么是旧的经济秩序?
毛泽东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2、中苏分歧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段令人压抑令人郁闷的历史!


第一阶段:内部讨论阶段(1956-1963年) 第二阶段:公开论战(1963年-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苏联共写了3000多篇反华文章 。中共中央坚持你给 我戴帽子,我也给你戴帽子的方针,开始公开称苏联为 “修正主义”、“社会帝国主义”。 “九评”。 第三阶段:中苏对抗与冲突(1964-1979年) 1969年珍宝岛事件 。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还击 战。 1979年苏军占领阿富汗 。

4、“万隆精神”的影响

二、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 两者关系: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1、“第三世界”the Third World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Non-Aligned Movement) 南斯拉夫 铁托
3、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与特点 1961年9月 第一次 贝尔格莱德 (1)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发展 1964年10月 第二次 开罗 请说出城市所在国,并理解这些举办国的共同点 1970年9月 第三次 卢萨卡
下一页

普雷维什:“在拉丁美洲,现实正在 削弱陈旧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格局在 19世纪获得了很大的重要性,而且作为 一种理论概念,直到最近仍继续发挥着 相当大的影响。在这种格局下,落到拉 丁美洲这个世界经济体系外围部分的专 门任务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 材料。”
“中心—外围”理论主要包含了3个方面内容
时间
次序
城市
国家
2003年2月
2006年9月
第十三次
第十四次
吉隆坡
哈瓦那
时间 次序 3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
国家 南斯拉夫
年 月 第一次 贝尔格莱德 1961 ( 19)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发展 1970年9月 1973年9月 1976年8月 1979年9月 1983年3月 1986年9月 1989年9月 1992年9月 1995年10月 1998年9月 第三次 等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第十次 第十一次 第十二次 卢萨卡 阿尔及尔 科伦坡 哈瓦那 新德里 哈拉雷 贝尔格莱德 雅加达 卡塔赫纳 德班
1964年 10月 第二次 开罗 埃及 请说出城市所在国,并理解这些举办国的共同点 赞比亚 阿尔及尔 斯里兰卡 古巴 印度 津巴布韦 南斯拉夫 印尼 哥伦比亚(非都) 南非(非都)
2003年2月
2006年9月
第十三次
第十四次
吉隆坡
哈瓦那
马来西亚
古巴

(2)不结盟运动的特点 A、队伍和影响:迅速扩大。 (主体正面) B、斗争矛头:由初期指向一切新老殖民主义 到70年代后转向集中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 霸权主义。 (对外纵指向) C、斗争领域: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和深入到 经济领域。 (对外横联系) D、不结盟运动内部:一直存在着分歧和各种 消极因素。 (主体反面)
2、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3)斗争的表现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思想 b贸易与发展会议。“中心—外围”理论。 c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 d召开专门研究原料与发展问题的第六届联合国 特别会议。第一次。

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 (OPEC) Organis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1968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OAPEC) Organization of Arab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现在对中苏分歧的概括
第一,苏中冲突是许多不同因素的综合和 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有政治利益和领土的冲 突,也有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关系战略的分 歧,但根本点则是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政策 同中国的独立自主政策矛盾的必然结果。
现在对中苏分歧的概括
第二,苏中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分歧和 论战,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和错误。主要表 现在要么把对方正确的观点当错误的观点来批, 要么用错误的观点去批判对方错误的观点。同时 也带有许多实用主义和“左倾”思潮。
思考题
1、简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第三世界兴起及其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 影响。 3、简述中苏关系的恶化与恢复。 4、欧洲共同体的产生及发展。 5、简述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主要表现。

第一节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一、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1、亚非会议召开的原因(背景):
4、第二次柏林危机
目的 做法 危机发生
艾森豪威尔表示不惜冒战争危险。声称如果 苏联封锁西柏林,西方将使用武力进入西柏 林。东西方关系又趋紧张。美苏这一次对抗 史称“第二次柏林危机”。
5、戴维营会谈 (美国总统疗养地) 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讨论了裁军问题、禁止试验核 武器等问题,均未达成任何协议。仅在遏制中国方面,双 方达成了一致。
3、苏联的西德建交(1955) 双赢 联邦德国 为联邦德国打开了通往东方的大门,缓和了与苏联的 关系,减轻了压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苏联获得更多的利益 首先,造成两个德国的既成事实,使西方难以回避民 主德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客观现实; 其次,使苏联有可能借助联邦德国的资金、技术来改 善苏联的经济状况; 再次,苏联的形象在国际上得到改善,壮大了苏联“ 和平攻势”的声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