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最新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分类号G444
1 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各种压力不断增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随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倍加关注,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的呼声日益提高。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遗传素质、环境和后天教育共同其作用的结果,既依赖于学校教育,又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存在着不相一致甚至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合力,学校倡导和推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缺乏,当前众多的社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社会上尚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因素。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不能协调一致,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很难全面得以实现。因此如何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合力是一个关乎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关键问题。
2 构建学校-家庭- 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2.1 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要求
早在199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
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
补充、形成合力。”
1999年。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意见》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中“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2008年1月15日,中宣部等多个部位联合下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2008-2015 ),提出精神卫生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 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同时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之外,还应“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见我国的政府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通过一些文件规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以及方式,同时也明确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2.2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
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大量研究发现儿童心理健康和家庭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家庭气氛、父亲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都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李建群等,1995)。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符明秋,周喜华。2004)。家庭气氛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矛盾、冲突的家庭会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林燕等,2009)。学校和家庭教育共同承担者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但是,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甚于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曹瑞等,2012,2013)。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和当前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一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社会因素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当前转型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污染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导致青少年一系列人格问题的出现。有研究系统分析了民族、文化、生活环境、社会支持、社会阶层、经济收入不同、社会资本等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这些社会因素都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明显关联(张建琼,石武祥,2012)。一系列关于初中、高中、大学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学校、社会、个体(张敬平等,2004),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个体和家庭,学校的影响似乎不明显(董美华等。2003)。有研究者以447 名高中生为被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生活事件、社会
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紧密相关(邹兵,谢杏利,2009)。有研究以2474 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将调查整理出的可能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的95 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编码及量化处理,研究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涉及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需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预防、控制和减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张永平等。2010)。
2.3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本研究曾通过Internet Explorer 百度搜索引擎对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31 个省市共102 所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方式、教育对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的方式方面,仅有学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占55.88%,家
校联合学校占全部调查学校的43.14%,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方合作的占0.9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学生(79.4%),以家长和老师作为教育对象的所占的比例很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主要是学校或者老师(62%),其次是家校合作的方式(36.3%)。上述调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着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这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研究也发现,当前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行为矫正、班主任工作相结合的途径,和学校家庭的结合还不够(金哲洙,2008)。而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所以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