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南宋四大家山水画的意境美_龚欣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山水,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从中可以看出,南宋四大家在山水画绘画史上有着重要转折点的地位,以李唐为首,刘松年继之,至马远、夏珪南宋山水画绘画风格臻于成熟。

由于北宋到南宋地理环境的转变,家国处境和心理情感的变化,南宋四大家寻求绘画上的突破,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绘画风格,从而也得到了不同的意境之美。

目前,对南宋四大家绘画赏析多从绘画的艺术风格入手,但是对绘画的意境没有太多具体的论述,本文将从情景交融、畅神精神、诗画一律的角度结合具体作品对南宋四大家的山水画意境美进行研究。

南宋四大家
作为南宋画院的元老级人物,李唐经历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朝代。

在北宋时期,李唐家住北方太行山一带,其山水画作品以此为题材,运用全景式构图,彰显北方山水的浑厚魄力。

自南渡后,李唐接触到温婉清幽的江南山水,一改之前的全景式构图,着意于表现诗意的山水,他的《清溪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成为南宋山水画风的开篇之作。

饶自然在《山水家法》中对李唐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南渡以来,推为独步,自成家数。


刘松年是南宋职业宫廷画师,钱塘(杭州)人,居于清波门,终身与西湖相伴,沉醉在西湖美景之中,以绘西湖景色见长。

他的《四景山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了西湖的四时之景,笔法细腻,观察细微。

刘松年沿袭李唐的绘画风格,对山水、人物皆通,山水画多表现江南山清水秀、云霭弥漫的景色,并巧妙的将青绿山水和淋漓的水墨结合在一起,笔法细腻优雅,是南宋四大家中最具个人风格和特色的画家。

马远出生在绘画世家,马氏家族大多为宫廷画师,后世赞誉的“一门五代七画家”里,就有六位供奉于宫廷。

马远沿袭了李唐的水墨技巧,画风简约豪放,构图巧妙,意境悠远绵长。

马远构图独具新意,多取一角之景,使其山水画独树一帜,被称为“马一角”。

他绘画的重要特色是诗意无穷,山间溪流、渺渺云烟、青翠山峦等经过他的描绘都能流淌出诗一般的意蕴。

夏珪擅画山水、人物,尤以山水见长。

笔法苍劲,水墨淋漓,因其画风与马远极为相似,后世多以“马夏”山水相称。

夏珪构图上取半边之景,世称“夏半边”,其画突出近景,舍去中景,远景处理的飘渺清幽,因而画面显得空灵,意蕴深长,极致的表现出山水的空灵美。

夏珪在水墨技法的运用上达到了“酝酿墨色,丽如傅染”的境界。

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文徵明称夏珪的画“全以趣胜”。

南宋四大家山水画的意境
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除了笔墨技法之外,妙就妙在它的“意境”,正如郭熙谈意境所说“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此为最佳。

南宋地处江南,氤氲山水,为四大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他们自创山水画风格,所绘作品充分体现出了情景交融、畅神精神、诗意内涵的意境之美,将山水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1.情景交融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即景中有情,情中见景。

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出于对景色的喜爱与领悟,将对景色的情感绘于作品中,看起来为景,实则包含着作者的个人情感。

郭熙眼中山川的姿态是有情之物:“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将山的四时之境描绘的细致入微,达到了情与景融的意境。

南宋四大家处于江南的烟雨朦胧的秀美景色中,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做到了可圈可点的地步。

李唐的《清溪渔隐图》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边角构图的新篇章,树木、房屋、溪流自成一景,天地的空白处被抹去,树木的顶端忽略不计,整个场景被放大,仿若置身其中,能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和潺潺的流水声,有身临其境之感。

江南之景在李唐的笔下多了些跳跃的欢快,皆是因李唐将自己的喜爱之情与景色融为一体,才会绘制的如此婀娜。

西湖作为国都的胜景,受到帝王的喜爱,必然也受到画家的垂青。

刘松年在这些画家中可谓是翘楚之一,他所绘的西湖图景深受赞扬。

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了西湖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景,并配以水榭楼台,构图布景有序,对西湖不同时节的景色刻画的极其到位,西湖春天的春暖花开,夏天的柳岸荷花,秋天的秋高气爽,冬天的白雪皑皑,无一不被刻画进了刘松年的画中,情感注入景色之中,情与景相互烘托。

马远绘画构图巧妙,大胆创新,极富特色的是“一角”构图。

《山径春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马远一改前人取景之法,以平视角度取代俯角视图,出现了高山不见顶,近山高,远山低的情况,此图也是马远的一角构图的运用,将马远对春行的愉悦与清幽的心境绘于图画之中,从而使得画面充满了质感。

夏珪的《溪山清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无疑将山水之情寓
探析南宋四大家山水画的意境美
文/龚欣欣
南宋四大家处于山水绘画风格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所处风景优美的江南,为其山水绘画提
供了素材,加之社会背景的转变,南宋四大家寻求新的绘画突破,开创了边角取景构图之法,对展现
山水画中的情景交融、畅神精神、诗画一律的意境有极其巧妙的作用。

理论/105
于图画之中。

该图是长卷画,展现了千里的清幽山川,山水被烟云笼罩,山庄茅舍若隐若现,宛如山间有翠笛声声,清幽之境跃然纸上,前人陈川曾有题诗曰:“人家制度太古前,鸡犬比邻往还少。

”一语道出此画的苍古淡雅。

在李、刘、马、夏的作品中几乎都能体现出情景交融的情趣,江南山水风景秀丽,他们把对风景的喜爱注入到绘画的创作中,形成的了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是山水画的必然要求,也是优秀的作品和画家必须具备的。

南宋四大家正因为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运用,才展现了其独特性。

2.畅神精神
所谓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

首先提出畅神的是宗炳,他在《山水画序》中提倡“澄怀观道”、“澄怀味象”的山水画精神,就是以澄清、空明的胸怀,在自然山水中见出宇宙的生命,旨在从山水审美中反映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在审美经验中重生命感悟的自身完满和自我超越的境界。

徐复观说:“所谓‘澄怀味象’乃‘清洁其情怀以玩味由道所显之象’。

”“味象”的关键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超越审美对象本身而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

徜徉山水是文人名士的一种时尚,南宋也不例外。

从南宋的四大画家的作品中亦可见到他们的这种情趣。

李唐的《松湖钓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采取的是截景式的构图,展现了清新的山水风景,近处松树斜垂于湖畔,远处的山景若隐若现,水面氤氲着水汽,一叶扁舟行于湖上,上方是大片的空白之景,显示了天空的开阔,使整幅画面虚实相生,静谧的心境跃然画上。

他的《采薇图》、《清溪渔隐图》等作品无一不是他对山水的畅神的体现,李唐沉浸在这山水之中,体会到了一种人生淡雅的境界和对生命的追求。

刘松年的西湖之画,如《秋窗读易图》、《松下双鹤图》、《四景山水卷》,淋漓的笔墨,空灵的画面,足以感受到西湖水波的荡漾和曼妙的烟雨朦胧中的西湖,将他对西湖山水的倾慕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他对西湖的描绘,是对西湖自然雕琢的美景的喜爱,他纵情于这山水中,在西湖的美景中体验山水的生命之感,从中体会生命的价值。

西湖的四季也是他生命中的四季,他与西湖融为一体。

西湖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是他的挚爱,刘松年一生与西湖相伴,这种畅神已经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

马远、夏珪有“马夏”之称,他们分别具有“马一角”、“夏半边”的称号,他们的写景构图极具特色,通过对边角之画的选取,生动诗意的描绘出了山水的姿态,将对山水的喜爱,诠释为“一角”、“半边”,更加的细致优雅。

马远的《寒香诗思图》、《踏歌图》、《梅石溪凫图》等作品对山水景色的领悟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境界的追求。

夏珪的《松崖客话图》、《雪堂客话图》、《遥岑烟霭图》、《梧竹溪堂图》等,风景设色层次分明,半边构图,与马远之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尽显畅神之情。

南宋山水画中畅神精神无处不在,四大家对山水的畅游情怀的融入,才使得山水画更加具有意境,不但山水在画面上淋漓尽致的体现,其中的畅神精神也跃然纸上,具有天地的生命之感。

3.诗画一律
“诗画一律”由苏轼提出,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

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上所题之诗能体现出画面的意境,为画作文字的解释,而画又为诗提供了画面感,更加的具象,但画中的诗不是画家直接拿来,画也不是诗的直接转换,而是加入真实的感情,并与现实生活接触而得来,正如石涛对意境的理解:“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也,则诗不是便生吞活剥而后成画。

真识相触,如镜写景,初何容心。

今人不免唐突诗画矣。

”郭熙说:“更如前人所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南宋四大家在诗画一律的运用上也是相当的成熟,增添了山水的意境美。

诗画一律的运用一度成为科举的试题形式。

据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记载:“马醉狂述唐世说云: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

尝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著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

上喜其得“锁”字意。

”可以看出当时宣和画院的科举取士采用“以诗作画”的形式,而且李唐的绘画抓住了“诗眼”,遂画出了新意。

这是以诗为题创作绘画的形式,从诗入手去构思画面,具有诗意的绘画能达到诗画同构的境界,从而诗和画结合来体现意境。

马远的《踏歌图》中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

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诗中表现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颂扬了生活的安贫乐道。

图中山峰高耸,云烟飘渺,丛林若隐若现,画下方有一位老人手拄拐杖,踏歌而行,其他人手舞足蹈,氛围欢乐。

诗画的表达相辅相成,意境通过这两者的结合传达出来。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一叶扁舟居于湖中,舟上渔翁身体前倾,全神贯注的注视着水面。

而其他地方取大片的空白之景,展现了冰雪的大片覆盖,体现了孤寂萧凉之意,突出了“独”字的意境,传达出深远宽阔的意境。

此画与唐代柳宗元的绝句《江雪》相应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巧妙的将诗画意境结合,可以领略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境界。

南宋画家中诗画的运用非常普遍,四大家更是如此,将诗与画结合为绘画增添了色彩,意境悠长而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南宋四大家在江南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的地域优势,吸收山水风景的美色,为我所用,寄情山水间,同时,继承山水画的技巧,水墨的运用灵活自如,有所创新,开创了边角取景的构图法,开一代画风之先河。

在山水画中注重情景的交融,以情衬景,以景烘情。

他们徜徉在山水间,关心山水本身,从山水中思考人生,寻求生命之感。

他们将诗与画结合,通过诗画的相互补充,展现出诗意的境界,寻求深远的意境美。

南宋四大家的绘画对元、明绘画,甚至对日本的绘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作者简介:龚欣欣(1989-),女,江苏东海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史。

艺术空间 / ART SPA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