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雪夜林中小驻》的文体学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诗歌《雪夜林中小驻》的文体学赏
析
摘要:《雪夜林中小驻》是罗伯特·弗罗斯特最好的抒情诗之一,写于
1922年,并于1923年发表在他的著作《新罕布什尔》。
罗伯特·弗罗斯特由于
这一系列作品荣获了普利策奖,并被广泛认可为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诗人。
本文将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这首诗的文体特征。
关键词:文体学;宏观;微观;修辞手法
一.宏观分析
(一)背景
《雪夜林中小驻》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它描写了旅行者夜晚骑马穿过树林时,停下来看雪的情景。
这首诗的语言是简单朴素的新英格兰口语语言。
1922年6月,弗罗斯特在佛蒙特州的家中写下了这首诗。
他一整晚都沉浸于写诗的氛围中,当他终于完成的时候,才意识到早晨已经到来了。
(二)情境语境
这首诗被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关于周围的环境,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关于旅行者和马的想法。
当旅行者独自一人在森林中时,他会思考自然世界与社会的对比。
这首诗巧妙地暗示,虽然旅行者为了看雪被吸引到树林里,但由于生活中的各种责任使他不能停留在树林太久,不得不继续向前赶路。
(三)语域
语场:《雪夜林中小驻》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在乡间路上停下来观察树林里的积雪的人,一匹系着铃的小马摇摇头,表明它不明
白为什么主人会停下来。
这首诗捕捉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也强调愿望和义务之间的区别。
语旨:沟通者是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和他的读者,社交方面的距离很大。
语式:语言在情境中的作用是构成性的,这首诗是一种书面媒介,描述了旅行者在夜间骑着马穿过树林时停下来看雪的情况。
二.微观分析
(一)句法特征
在诗的开头“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这形成了一个倒置,强调了“Woods”形象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一种安静和孤立的感觉。
在第四节的第二句中,“I have promises to keep”是“I have to keep promises”的一个变体。
这句话的目的是要表明了旅行者生活中上还有很多责任和义务,不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在树林里停留。
(二)词汇特征
在人们常规的认知中,诗歌是优雅的象征,诗歌的语言一般都是优美的。
然而,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采用了一种简单易懂的新英格兰口语语言和比较简单的措辞。
例如,“woods”, “house”, “village”, “snow”, “farmhouse”, “lake”, “wind” and “flake” 都是英语中常见的词汇。
诗人把日常语言融入到诗歌中,这偏离了一般诗歌的语言。
然而,罗伯特·弗罗斯特用简单的词汇形象地描述了冰冻的湖和刮来的风,暗示了森林寂静的环境。
至于动词,如“think”, “know”, “see”, “stop”, “watch”, “fill up”, “give”, “ask”, “have”, “keep”, “go” and “sleep” 也是最常用的英语单词。
这首诗中的大多数单词都是单音节的,但这些简单的词都蕴含丰富的内涵,以表达旅行者对美丽的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责任相交融的复杂的感觉。
这些朴素的词具有深刻而抽象的意义,包括个人意志、外在的欲望、现代社会的冷漠等。
在《雪夜林中小驻》中,作者运用了象征、隐喻和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
在诗歌中,森林不仅代表了自然世界,也代表了个人主义的诱惑,甚至代表了死亡的可能诱惑。
一方面,森林似乎是旅行者某种自由的缩影。
在树林里,就像诗歌第一行和第四行提到的一样,旅行者可以在没有人注意的情况下自在地行走。
森林为旅行者提供了一种激进的自由,不受社会正常规则或规章制度的阻碍,森林也象征着脱离那些社会规则的自由。
在“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这句话中,“sleep”一词被诗人用作比喻去暗示人生旅程的结束。
旅行者应该选择呆在森林里欣赏美丽风景还是继续前进,也就是选择逃避生活或继续面对生活。
诗歌最后两行的重复向我们展示了旅行者对身上担负的责任的感受:它们既不可怕也不愉快,只是乏味,包括睡眠的缺乏和麻木的重复。
虽然这位旅行者对身上的责任感到麻木了,对大自然充满了热情,但他仍然遵守了之前许下的承诺,继续前行赶路。
(三)语音学特征
这首诗的特点是运用了鲁拜亚特节的形式。
这首诗有四节,每节四行,每行由四个抑扬格的节拍组成。
这种精确的环环相扣的结构有助于在诗中构建精心的统一感。
结合完美的韵律,这种形式有助于在诗中实现一种原始的紧密性,使它能够轻松、几乎无缝地阅读,就像一首歌甚至摇篮曲。
在这首诗中,每一节的第一、第二和第四行押韵,而第三行没有。
然而,这第三行与下面一节的第一、第二和第四行押韵,以此类推。
然后,在最后一节中,分解成一个连续的押韵。
这首诗的韵律是:AABA BCBB CDCC DDDD. 前三节使用的节奏象征着旅行者思维过程的连续性和时间的逐渐流逝。
在这首诗中,旅行者迷失在森林中,忘记了现实中的忧虑。
最后一节中节奏的突然变化象征着旅行者的思想突然停止,他回到了现实。
头韵在整首诗中经常出现。
它创造了一种音乐品质,与诗的韵律和押韵方案相结合。
例如,第一行和第四行的“Whose woods”和“watch his woods”里的/w/ and /wh/ 类似风声和树枝的沙沙声。
此外,第三、四和十一行中“see me stopping”、“snow” 和“sound’s the sweep” 的/s/和/sh/都让人想起风和雪的嘶嘶声。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Widdowson, H. G. Stylistics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5.
[3]郭久英,文慧. 英语诗歌文体学分析法之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07(3):18-22.
[4]张德禄. 功能文体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王浩蔚(1997—),女,汉族,四川自贡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