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首位,总体要求也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中小学德育大纲》也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最有效的,最经常的形式。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他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各学科教师的艺术挖掘,融会贯通渗透,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然而,我校却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和教育的发展。

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且适合我校实情的德育渗透相关理论与方法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为此,学校提出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这一课题,该课题2010年由仪陇县教科室批准立项,学校课题组随即启动了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问题
为增强课题研究针对性、实效性,课题组通过对师生的问卷调查,归结出我校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重“智”轻“德”。

问题二:课程的育人功效几乎被忽视。

问题三:“学科德育渗透”只留于表面。

问题四:德育渗透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

问题五:德育渗透缺乏考核标准,缺少系统理论支撑,实施中随意性大。

三、研究内容
1、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渗透重要性的认识。

2、明确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3、探索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4、探索在学科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

5、寻找并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6、制订学科德育渗透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四、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有面广量大的特点:二是有切实的时间保证:三是有丰富的知识载体:四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各科教师的重要任务。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时期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要内涵。

教书与育人是是辩证统一整体,是教师工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明确了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A、学科性原则。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必须从学科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

B、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德育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不管是学科知识本身,还是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都必须是正确和科学的。

C、目标性原则。

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找准知识点和德育教育的结合点,使两个目标方向统一起来,为学生综合协调的发展服务。

D、层次性原则。

学科德育与学科教学一样,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时、适度、适量的进行,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螺旋上升。

E、浸润性原则。

在学科进行德育教育,要防止贴标签的现象发生,要如
春雨润物一样进行德育教育。

F、实践性原则。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精心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G、示范性原则。

教师要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身的言行直接影响与感染学生,努力做到以情感人,情中有理,情景交融,持之以恒。

H、自主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结合教学为内容设计德育教育点。

可以采取开放性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思考、选择的空间,使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二)操作成果
1、研究出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A、通过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学科教材自然成为首要选择。

找准教材中育人的“渗透点”,把握好育人渗透“时机”,掌握好育人渗透之“度”是通过教材进行德育渗透的关键。

B、通过教师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的引导作用极为重要。

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对德育渗透有重要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十分重视为人师表,体现语言美、体态美和板书美,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C、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德育渗透。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D、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E、在教学评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自信心,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F、通过多种学科活动进行渗透。

将学生带出课堂、引向生活,学生才会变的丰富多彩,德育才能显现效果。

2、探索出一套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

A、语言熏陶,迁移默化法。

B、情理分析、提高认识法。

C、解疑答难,思想升华法。

D、激发兴趣,培养情感法。

E、榜样启迪,崇尚科学法。

F、推荐读物,感染熏陶法。

G、开展活动,亲身体验法。

H、加强审美,去粗取精法。

I、参观访问,实地感知法。

3、明确了各学科德育渗透的总要求,整理出部分年级部分学科的德育渗透具体目标及实施建议。

4、制订出了学科德育渗透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主要从以下十要素着手:
(1)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体现学生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能围绕“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目标:坚持以学科渗透德育的思想为指导进行备课,有明确的德育目标。

(3)内容:合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渗透点,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4)过程:学科渗透德育体现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5)方法:有机、有序、有度地寓德育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相融合。

(6)氛围:课堂氛围和谐融洽,师生交流自然通畅,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7)学生:学生有良好的听课、发言、练习、交流、思考的习惯,能较好的遵守课堂规范。

(8)行为:教学行为规范合理,体现学生主体性,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

(9)仪态:教师仪表端庄,举止文雅,教态真诚、亲切,体现示范性。

(10)效果:课堂积极有序,实施学科渗透德育效果好。

(三)研究效果
1、造就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学校书法特色,学校着力打造书香文化校园。

研究的实施,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情感氛围。

优良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迈上新的台阶。

2、改变了重智轻德的现象。

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也避免了学科德育标签化。

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很多的时候,在各科教学中,德育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

德育的途径也避免了以前的单一的弊端。

呈现出了多样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

3、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

学生在家勤动手,能讲礼貌,守社会公德。

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4、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各科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
5、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开展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培养骨干教师的有效途径。

我们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举办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开展专题汇报课活动,撰写实验论文和经验小结,请专家辅导等,有力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

在活动的实施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往往超出课本。

面对学生的问题常常无从对答,为了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们不得不走出课本,多角度猎取知识,从而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热情,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5、推动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

学校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为发展点,以实施德育日常工作全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通过落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德育在学科中的有机渗透,进一步明确了德育保障机制。

开展德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课题组撰写了十多篇课题论文,这对学科的德育渗透研究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对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普及和推广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问题与思考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德育”这一概念的内涵太大,在与学科教学整合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仅靠学科教学进行渗透能达到的效度也是有限的,且与各位教师的教育意识、学识水平有很大关系。

如何进一步与学校、班级实情有机结合,提高德育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优先,这都是我们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