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管弦乐)教案》初中音乐苏少课标版 八年级下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管弦乐)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感知和体味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
2.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与音乐特点;感受到优秀的音乐文化源头是扎根在人民大众之中的。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民歌并不陌生,教学中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了解作品北京的基础上学习,这样可更好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重点难点1.感知和体味民歌,感受到优秀的民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大众之中产生的。
2. 激发学生积极投入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活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播放小提琴演奏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学生进入教室。
感知与体验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这种花的名字吗?
(出示图片:红百合。
播放乐曲)
二、管弦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赏析
(一)介绍山丹丹花。
(二)欣赏阿宝演唱的这首歌曲,感受这段歌曲的风格特点。
师:上世纪70年代,一首曾经唱响大江南北的革命歌曲,使得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红百合以山丹丹之名家喻户晓。
同学们能说出它的曲名吗?
(三)信天游
1.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信天游”的风格特点,并说一说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风格:高亢、嘹亮、节奏自由……生动的描绘了红军在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后来到陕北,受到陕北人民热烈欢迎的场面。
)
2.提问:信天游风格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山连着山,沟接着沟。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 这种习惯对信天游产生了影响,也塑造了高亢,粗犷奔放、苍凉的信天游。
)
3、了解“山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信天游在民歌当中属于最有代表性的山歌类型。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山上劳作耕耘,赶牲灵脚夫们食宿,他们行走在险峻的山路和深深的沟壑之间。
信口编唱歌曲,用高亢而悠长的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感触,诉说自己的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以释放积压在心头的郁闷和愁苦。
信天游有着山歌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这一条件,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的特点。
(四)主题赏析
师: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采用两首陕北“信天游”连缀而成,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管弦乐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在原民歌的基础上作了器乐化的发展,表现力更加丰富。
1.跟录音哼唱两个主题,对比它们的节拍、节奏、情绪的不同,并说出调式。
2.主题一
(1)跟琴唱旋律。
(2)(唱毕)提问:主题一宽广、抒情,描绘了什么场景呢?
(展示了一幅陕北黄土高原的风光画卷)
(3)再次跟琴唱旋律,要求:2的时值,演唱要有画面感
(4)加入第一段歌词演唱
3.主题二
(1)生跟录音哼唱,感受歌曲情绪
(2)提问:这段表现了什么场景?
与主题一相比较,旋律的变化比较大。
这个部分歌曲的情绪热烈、欢快,快速、活跃的节奏,描绘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和欢欣鼓舞的心情。
跟琴唱歌谱,要求:注意保持音、重音、附点、升记号处的演唱。
4.完整聆听全曲。
(1)写出曲式结构。
(前奏+A+B+A’+尾声)
(2)说出中国民族乐器在主题中的演奏及顺序。
三、延伸拓展——安塞腰鼓
(1)介绍腰鼓
师:在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欢迎毛主席和工农红军,欢庆胜利的时候会吹起唢呐、甩起红绸,还跳起一种非常气势磅礴的舞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舞蹈吗?
(2)请一位学生上来展示腰鼓演奏基本动作(每班都有至少2名学生学过)
学生扎腰鼓的间隙师语: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
安塞地处陕北,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相传古时候戌边守塞士卒, 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打仗时用腰鼓助威,胜利后用它来欢庆。
随着岁月流逝,腰鼓又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特别是节日期间,人民用打腰鼓欢庆丰收,增添节日气氛。
(学生展示腰鼓基本动作)
师:安塞腰鼓特别注重形神兼备,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所以经常在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
(师示范,生学)
(3)全班哼唱主题二,与打腰鼓学生配合。
(4)欣赏歌舞版《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说说安塞腰鼓的特点。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豪迈粗犷、刚劲奔放、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这些都充分表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良乐观的性格。
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
四、作业布置。
课后根据要求完成课本P9“我的编创”中的作业,下节课请同学唱一唱自己编创的旋律。
五、课堂小结。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信天游、安塞腰鼓…… 陕北人民用属于自己的方式,生动的,恰如其分的描绘了这幅革命的历史画卷……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管弦乐)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管弦乐)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播放小提琴演奏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学生进入教室。
感知与体验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这种花的名字吗?
(出示图片:红百合。
播放乐曲)
二、管弦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赏析
(一)介绍山丹丹花。
(二)欣赏阿宝演唱的这首歌曲,感受这段歌曲的风格特点。
师:上世纪70年代,一首曾经唱响大江南北的革命歌曲,使得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红百合
以山丹丹之名家喻户晓。
同学们能说出它的曲名吗?
(三)信天游
1.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信天游”的风格特点,并说一说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风格:高亢、嘹亮、节奏自由……生动的描绘了红军在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后来到陕北,受到陕北人民热烈欢迎的场面。
)
2.提问:信天游风格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山连着山,沟接着沟。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 这种习惯对信天游产生了影响,也塑造了高亢,粗犷奔放、苍凉的信天游。
)
3、了解“山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信天游在民歌当中属于最有代表性的山歌类型。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山上劳作耕耘,赶牲灵脚夫们食宿,他们行走在险峻的山路和深深的沟壑之间。
信口编唱歌曲,用高亢而悠长的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感触,诉说自己的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以释放积压在心头的郁闷和愁苦。
信天游有着山歌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这一条件,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的特点。
(四)主题赏析
师: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采用两首陕北“信天游”连缀而成,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管弦乐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在原民歌的基础上作了器乐化的发展,表现力更加丰富。
1.跟录音哼唱两个主题,对比它们的节拍、节奏、情绪的不同,并说出调式。
2.主题一
(1)跟琴唱旋律。
(2)(唱毕)提问:主题一宽广、抒情,描绘了什么场景呢?
(展示了一幅陕北黄土高原的风光画卷)
(3)再次跟琴唱旋律,要求:2的时值,演唱要有画面感
(4)加入第一段歌词演唱
3.主题二
(1)生跟录音哼唱,感受歌曲情绪
(2)提问:这段表现了什么场景?
与主题一相比较,旋律的变化比较大。
这个部分歌曲的情绪热烈、欢快,快速、活跃的节奏,描绘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和欢欣鼓舞的心情。
跟琴唱歌谱,要求:注意保持音、重音、附点、升记号处的演唱。
4.完整聆听全曲。
(1)写出曲式结构。
(前奏+A+B+A’+尾声)
(2)说出中国民族乐器在主题中的演奏及顺序。
三、延伸拓展——安塞腰鼓
(1)介绍腰鼓
师:在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欢迎毛主席和工农红军,欢庆胜利的时候会吹起唢呐、甩起红绸,还跳起一种非常气势磅礴的舞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舞蹈吗?
(2)请一位学生上来展示腰鼓演奏基本动作(每班都有至少2名学生学过)
学生扎腰鼓的间隙师语: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
安塞地处陕北,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相传古时候戌边守塞士卒, 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打仗时用腰鼓助威,胜利后用它来欢庆。
随着岁月流逝,腰鼓又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特别是节日期间,人民用打腰鼓欢庆丰收,增添节日气氛。
(学生展示腰鼓基
本动作)
师:安塞腰鼓特别注重形神兼备,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所以经常在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
(师示范,生学)
(3)全班哼唱主题二,与打腰鼓学生配合。
(4)欣赏歌舞版《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说说安塞腰鼓的特点。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豪迈粗犷、刚劲奔放、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这些都充分表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良乐观的性格。
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
四、作业布置。
课后根据要求完成课本P9“我的编创”中的作业,下节课请同学唱一唱自己编创的旋律。
五、课堂小结。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信天游、安塞腰鼓…… 陕北人民用属于自己的方式,生动的,恰如其分的描绘了这幅革命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