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初中现代文学作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对初中现代文学作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的理解。
教学现代文学作品在中学阶段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接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的师生情怀都有好处。
(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现代文学作品一方面是以特殊的文学的方式呈现的作者的思考,另一方面,在作品之中也体现了知识与思想的双重内容。
一方面既是文学的修养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是知识的接受与学习的过程。
还是综合文化传承的过程。
任何一项内容都有可能对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影响。
(三)有利于将比较繁难的知识文化借助于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有效的传输。
比如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果我们生硬地讲解或者传授,总不如文学来得生动可爱。
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说教所不能产生的作用。
(四)有利于借助适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
教学现代文学作品应侧重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对文学作品的容量接纳。
(二)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三)加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
(四)融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于文艺熏陶之中。
下面以《永久的悔》一文的教学为例,简单的谈谈
《永久的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本课是一篇充满真情的叙事散文。
语言平实自然,既没有任何渲染,也没有什么表示强烈抒情的字眼,但却蕴涵着至爱深情。
学习本文可引导学生深入地品味生活,珍爱生活中的真善美。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感人至深的是作者作为耄耋老人,在母亲去世多年后仍不淡忘母爱的一片孝心。
这对于现在这一批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却又不懂得理解父母、体贴父母的孩子来说是极佳的教育素材。
本文语言平实,看似平淡的叙事却蕴涵着炽热的情感、真挚的爱恋。
如果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不仅能深刻理解文章,而且也能以更细腻的情感触角去感知父母的爱。
不论从文章写法,还是情感教育的角度,本文都有极佳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领会文中深厚的感情,理解寓深情于平实语言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抓住叙事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探寻尽孝的意义,懂得尽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叛逆期。
开放的社会、发达的信息容易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迷失了自我。
独立思想的萌发、自我意识的滋长令这些孩子更多地只能看到自己,甚至最可宝贵的亲情有时也是视若无物。
情感教育的缺失在这一代人身上尤其明显。
借助于耄耋老人的这份孝心来教育孩子,教育他们用心体会生活、用心体会情感,定能取得特别的效果。
写作上的借鉴意义在于:
1、这个学段的学生对生活感受不深,对身边的许多写作素材熟视无睹,不懂得体会生活,体会父母的情感。
通过本文学习,希望能教会他们如何选材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2、本单元为叙事散文,除本文外还有《背影》,皆为叙事中蕴涵丰富感情的好文章。
体会如何在平实的叙述中抒发感情,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尤有借鉴意义。
教学策略与方法
学习本课应抓住叙事散文的特点,反复诵读,领会文中深厚的感情,理解寓深情于平实语言的写法。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其中,作者为什么以写“吃的”为切入点,这是理解作者情感的关键。
也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所缺少的体验。
应作为重点加以详细讲解,以使孩子能真正读懂文章。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1、边诵读,边探寻并理清文章的叙事和感情的线索,明确文章重点内容(写“红的”、“黄的”、“白的”)与主题的关系。
2、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3、引导学生深入的品味生活,懂得体会爱,懂得珍惜亲情,懂得尽孝的意义。
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事和感情的线索,明确文章重点内容(写“红的”、“黄的”、“白的”)与主题的关系。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中国有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请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
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
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中就有这句话。
本文题目是“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
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阅读全文,教师正音、正字。
①提问:读完全文,说说文中内容写得较多的是什么?
写吃的,有“红的”、“黄的”、“白的”,说的都是吃的。
回忆作者幼年吃的东西,贯穿始终,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提示:参看单元说明,强调叙事线索.)
②本文题目《永久的悔》,与文中重点写的“红的”、“黄的”、“白的”有何联系?为什么要重点写?
可以不立即解答,带着问题来听课,边听边思考。
2、齐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①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就是我‘永久的悔’”。
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作者“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个“悔”里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分析:⑴突出文中重点词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⑵介绍季羡林老先生创作本文的背景,突出老先生在“望九之年”、在母亲已经辞世几十年后仍不忘亲恩,以此突出老先生孝心之可贵。
二、再次默读课文,分析课文
1、作者后悔离开家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母亲受尽了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以至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2、“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叙事线索呢?
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
再来,写“红的”、“黄的”、“白的”最能体现作者幼年生活的苦和家庭的苦;而母亲“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凡好吃的几乎都与母亲无缘,更能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予自己的疼爱。
3、(再提先前的问题)本文题目《永久的悔》,与文中重点写的“红的”、“黄的”、“白的”有何联系?为什么要重点写?
以“白的、黄的、红的”为叙事线索,把作者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越能表现作者“永久的悔”的“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更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真情。
通过此课的学习,我们应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构成,最终实现是以作品阅读的方式来呈现的。
而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无疑是一个较好的突破口。
因为学生的所有能力点几乎是包含在现代文学作品之中的。
可以说离开现代文学作品,要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能会遇到相应的问题。
重视现代文作品的教学,无疑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