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易经_与_论语_中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_易经_与_论语_中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周易研究
1997年第1期(总第三十一期) 从《易经》与《论语》中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其现实意义●李文炳
写此文前,把我的观点提
出:我同意西汉伟大的史学家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有关《周易》是文王、周公、孔子编写
的。

从宋代欧阳修提出《易经》
中“传”有“子曰”而不应是孔子
自己写的,是所谓“讲师”借孔
子名写的。

但他未能否认《易
传》是孔子思想,也未能佐证出
“讲师”为谁?因司马迁的先人
是史官,占有大量史实资料,又
距孔子时代较近,我相信《史
记》。

南宋王伯厚(应麟)在他的
《三字经》中这样概括《易经》与《论语》:“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论语》者二十篇,群子弟,集善言”。

《易经》是“群经”之首,《论语》是《四书》之首。

我不同意欧阳修的观点。

《周易》(《易经》)是文王被殷纣王囚在里的七年里,在《连山》、《归藏》乃至民间其它
《易书》的基础上“演易”整理编辑的。

他在囚禁忧患之中,只能用《易书》的卜筮形式,隐晦地串插在卦爻辞里把夏商两代的历史经验、教训与周文王自己的思想写进去,他儿子周公(姬旦)武王(姬发)灭殷后,又把《周易》的卦爻辞做过修改补充说明。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制约,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年少的成王,管叔、蔡叔与殷的王族及遗臣,又造反叛周迫使周公下台。

当成王成年后,周公辞去相位,《周易》仍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时过五百年到春
秋时代,孔子在文王、周公编写的基础上写了《易传》(也称“十翼”
),才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

那么,我们不能不想这位圣人,他平常说的“述而不作”而“作”了,而且成为《周易》三位作者之一(也有人称四圣之作加上伏羲)。

周代的政治、文化、经济是孔子的思想基础。

孔子青年时代两次向老子请教过《周礼》,中年又三次向老子请教过《周易》。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孔子学习研究《周易》“韦编三绝”(编竹简《周易》的牛皮绳磨断三次),可
见孔子下的功夫不浅,花了很多时间,既看书,又请教他人,孔子“传”《易》也即司马迁说的“序易、象、说卦、文言”,宋代的史学家、政治家、副宰相欧阳修在《易童子问》说“文言”、“系
辞”有“子曰”(约26处),就否定了孔子“传易”,那么《论语》有“孔子曰、孔子对曰、子曰”约
448处,而且《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集善言”,是子张、子贡、子夏、子游弟子编的“纪要”
或叫“语录”(实际是孔子的言行记录),虽不是孔子写的,但是孔子的思想言行。

《中庸》
(孔子孙子孔写的)书中“子曰”也很多,连欧阳修也未说不是孔(子思)作的。

首先,从《论语》看看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他说周朝接受夏商两代经验教训,
治理国家有了全面发展。

“郁郁乎”“周制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他从周。

又说:“甚矣吾衰也,久矣不复梦见周公”,当时是否有周公画像?还是孔子自己的想象?总之他崇拜周公的思想程度可想而知了。

孔子又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知天命”无大过也说明他学《易》明白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再不会犯大错误。

《礼记?礼运》中也载孔子语:“吾欲观殷道,宋不足征也,吾得《乾坤》焉。

”(《乾坤》易书的一种)“不恒其德,或承
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的确,从孔子在《十翼》中的“大衍之数”能看到他不但会卜筮之法,而且能把爻变运算到“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系辞上),真不简单!也说明这位老夫子精通卜筮。

当然《易传》既是他写的,也是他学《周易》同时也收集了很多其它《易书》资料整理或引证的。

如果说《周易》是一个正方形,卜筮只不过是一个“角”而已。

其次,《周易》与《论语》两书中的主要思想,就是“先正己,然后才正人”。

《周易》开宗明义第一卦卦辞“元,亨,利,贞”,孔子在《乾?文言》中这样解释:“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

“在《周易》第二卦《坤?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而德不孤”。

在《论语》中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改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一个平民百姓的家长,其言行一致,正派,就能教育好子女,一个地方干部走的正行的正,他管理地方的人能不服从他吗?《论语》中孔子又具体说一个人怎样正己,“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移思问”。

他和他的弟子曾参谈话时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孔子走了,其他弟子又问曾子:“老师说的什么意思?”曾子说,就是“忠恕”两个字。

孔子在《周易?乾卦?文言》还说“乐则行之,忧则达之”,即人们高兴的事你就去做,人们不愿意的事你就不做。

又说要百姓服从,一个国君要像《周易》指的那样,“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闭邪存其诚,善事不伐,德博而化”。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怎样下达政治措施,应该“易则易知,简则易行,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圣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孔子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能全面看问题的人太少了。

这个仁字出现在《周易》也更多的出现于《论语》,仁与忠恕内涵有所相同。

扩展为仁义礼智信也好,孝悌忠信也好,就是教育人学好,不要做坏事。

《周易》中孔子对乾卦九三的解释:“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可以修业也。

知至至之,可以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

”《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是一个意思,告诫人经常反省自己改正缺点,作一个仁人君子。

还要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从自己做起!当君的施仁政,爱民;当臣的要忠君;当父的要慈;当儿子的要孝顺父母。

就是从上到下都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推己及人,“显诸仁,藏诸用”(系辞上)。

总之,从《周易》与《论语》两书主要思想一比较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两书政治思想是一致的,《周易》是以卜筮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经)加“十翼”(传)而成的,《周易》《论语》则是孔子
学生们把他们老师言行记录编辑成书的。

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又根据孔子思想(也即周文王武王周公及孔子思想)写的《大学》,系统地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孔子的孙子孔(子思)又在他祖父孔子、老师曾子的思想基础上写了《中庸》一书,朱熹引程颐的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就是教育人走正道,不走邪路。

而孔的学生孟轲,又在这三位先人的思想言行的影响下,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孔子的孙子子思著的《中庸》关于中庸之德的做人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阐述“人性本善”,主张以仁义治国,反对以利治国。

孟子认为“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要先把老百姓生产生活搞好,再把教育搞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忠信”,这样,“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我这里是侧重谈《周易》与《论语》的关系,但也从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著述中探讨《四书》与《周易》仁义思想、忠恕思想的一致性。

孔子讲仁道也讲礼(法)还讲“禁民为非曰义”。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孔子的学说也是一家而已,在《论语》也能见到孔子的反对者如阳虎、桓霳、少正卿……虽然孔子自己认为他是周文王、周公仁政思想的继承人。

根据《史记》记载阳虎曾在匡地当过官,而且又是一个贪官,他长像又像孔子,孔子带领子弟们周游列国到了匡地,匡人误认
为孔子是阳虎,把孔子与其弟子们包围起来,不给他们饭吃,而且要杀掉孔子。

在《论语》里是这样说的“子畏于匡,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当他周游列国走了一大圈,他的学说不被列国诸侯国君采纳而失望后,“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五霸”“七雄”以武力争天下,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李斯在奏文中说《易》为卜筮之书,可以保留。

秦始皇同意批了一个“可”被保留下来。

《四书》被焚了,今天的《四书》从孔子后人“夹壁墙”内保存下来,加上民间口头流传或私藏的《四书》核对而复制印刷。

因此《论语》仍存一些“缺遗”或错别字。

比如我写此文引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有的人或书认为“加”字前应有“天”字,朱熹经考证认为“以”为“已”,“五十”学易也不对。

但总的说,孔子是认真学过《周易》而且注解传《易》的。

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但不能文治施仁政治理国家,只二世就亡国了。

再次,关于怎样接受历史的教训问题。

唐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结尾一段写道:“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以万世而为君,谁得族而灭也?秦不暇自衰,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刘邦、项羽灭秦,刘邦又打败了楚项羽,建立大汉国(公元前206年)。

到汉武帝刘彻又大兴武力,为征服四夷,大量耗费人力物力。

“财弹力甫,功不补患”。

他可能在此情况下,才接受历史教训,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天下大治。

经几个朝代。

到1919年“五四运动”把国家的弊政都统统记在孔子思想的帐上,而要“打倒孔家店”,其结果是打而未倒,只不过孔子思想受一次冲击。

“五四运动”也未能根本行“新政”与“忠恕”。

到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反“四旧”,“批林批孔”、“批周公”,林彪死了,不批也摔死了,但“批孔”仍是批而未倒的孔子的儒家思想。

“四人帮”被打倒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被重视起来,《周易》研究,孔子研究,国际、国内多次开会,出刊了《周易研究》《孔子研究》等刊物与各种书籍,《十三经》、《诸子百
家》相继出版。

《易经》与《论语》各得其所,传统的思想道德“先正己,然后正人”又大加提倡。

最后,我们应看到,《周易》原本在卜筮之书上整理编辑、传述的。

经“四圣”或“三圣”写成此书。

从周到春秋其内容远远超出了卜筮,已成为具有丰富哲理,且对政治、历史以至自然科学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的一部书籍。

又是“象、数、理、占”结合不可分的奇书。

孔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从《周易》引伸出各卜筮之书,变为封建迷信的起因。

甚至有的人借《周易》以算命骗钱。

《论语》中提倡“官本位”是反对民主的封建侯王思想也不可取。

至于轻视妇女、大男子主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应受到批判。

先正己然后才能正人,爱国、爱民的“忠恕”思想,我认为不仅是中国人的而且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周易》与《论语》中美好思想道德应该进一步提倡与发扬,这样才能做到“古今为用”。

作者: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玉建
兰州市七里河周易研究会成立
地处黄河之滨的“兰州市七里河周易研究会”于1996年5月18日正式成
立。

负责人如下:
会长:何因。

副会长:吕国林、李祥林、马治民、杨禄奎、陈世祥、张秉瀛。

秘书长:何平宇。

副秘书长:刘平(女)。

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延涛先生为名誉会长。

特聘当代著名易学家刘大钧教授为首席顾问。

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甘肃省委党校喻博文教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尚乐林教授、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高工刘
孟禹先生为学术顾问。

研究会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力争“古为今用、《易》为我用。

”以《周易》的学术价值,为祖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

(东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