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维新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日维新
事件概述
百日维新是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自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维新变法,至同年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这年是戊戌年,所以历史上又称这次运动为“戊戌变法”或“戊戌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
新派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以“变法维新”为号召,掀起
了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还连续给光绪皇帝上书,力图推
动光绪帝变法。

面对外患、内患日亟、“国且不国”的局
面,“不欲为亡国之主”(费行简:《慈禧传信录》)的光绪
皇帝在听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士变法维新的建议后,毅
然于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

此后,他“政厉雷霆”、“令如流水”地发布了一百多道“除
旧”、“布新”的新政谕旨,主要内容有:
一、选拔维新人才。

百日维新伊始,光绪帝接连谕
令朝廷大臣举贤任能,令各省督抚向朝廷保荐
品学端正、通达时务的优秀人才参与变法新政。

6月13日侍读学士徐致靖上折保荐康有为、黄
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

此后,湖南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巡抚陈宝箴、詹事府少詹事王锡蕃又分别保荐杨锐、刘光第、严复、林旭等人,均为光绪帝所采用。

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梁启超被委为六品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騤、侍郎堃岫、徐会沣、浦頲、曾广汉等六人全部革职,并赞许王照“不畏强御,勇猛可嘉”,“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

9月5日决定礼部六堂官人选为“礼部尚书著裕禄、李端棻署理,礼部左侍郎著寿耆、王锡蕃署理、礼部右侍郎著萨廉、徐致靖署理。

”但在正式任命中,慈禧太后对寿耆、王锡蕃、徐致靖不认可。

9月5日光绪帝授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行政事宜”。

可惜礼部堂官的撤换和军机四卿的任用,离戊戌政变仅半个月,实际未起多大作用。

二、文化教育改革。

首先,废除八股取士制度。

百日维新开始以前,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已多次上折痛陈八股取士制度的严重危害,6月17日御史宋伯鲁上奏由康有为代拟的《请改八股为策论折》,要求各级科举考试,一律废止八股文体,改试策论。

光绪帝接受此建议,经慈禧太后准许后,于6月23日颁布上谕,宣布自下科起,“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即八股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6月30日、7月19日、8月19日连下三次谕旨,令各省生童岁科考试即行改为策论,不必等候至下届;同时对考试的场次和考试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并宣布废除朝考制度。

至此,维新派废除八股取士的努力,取得了重大成果。

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科举制度,只是改革了考试的内容和文体。

在考试内容上保留“四书”、“五经”的同时,增加了中国历史和西方自然科学及政治法律知识。

其次,创办学堂,提倡西学。

废除八股取士之诏颁行后,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又屡上奏折,主张在全国创办近代化学堂,改旧式书院为新式学堂,兼习中学、西学,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1898年6月11日发布的《明定国是诏》明令首先举办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

7月3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

7月10日又谕令各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及民间的祠庙“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

省会改设高等学校,郡改设中学,州县改设小学。

以后又陆续颁发谕旨,令各省筹办矿务、海军、农务、编译、医学、茶务等专门学堂;设立译书机构,翻译外国新书;提倡出国游历、游学等。

但各省督抚对光绪帝的谕令延宕不办,举动寥寥。

三、经济改革。

光绪帝接受康有为等人的主张,屡颁经济改革谕令,包括如下内容:
1.保护及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鼓励私人
投资,修筑铁路,开采矿产;令各省设立商务局(或农工商分局)。

2.命各省地方官兼采中西各法,切实振兴农业。

3.奖励科学著作发明,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十二款,规定对士民著新书、创新法、制新器者,或赏给官职或给予专利。

4.在京师及各通商口岸广设邮政分局,裁撤驿站。

5.编制国家预、决算,由户部按月公布。

6.取消满人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等。

但各省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办理新政外,其余皆置若罔闻,借故推托。

光绪帝异常愤怒,曾严旨切责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谭钟麟(1822--1905)。

但直至政变爆发,经济改革收效甚微。

四、政治改革。

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光绪帝采纳了前太仆寺少卿岑春煊提出的裁冗官的建议,于七月十四日发布上谕,令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等闲散衙门;外省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此三省督、抚同城)巡抚、东河总督及不办运务之粮道、仅管疏销之盐道;各省同道佐贰等官,并无地方之责者,均著裁汰。

由于事先未对大批被裁官员的出路作适当安置,造成矛盾空前激化,加速了政变的到来。

其次,清政府广开言路,鼓励上书言事。

8月2日、9月2日、9月13日先后发布的谕旨,宣布大小臣工及一般士民均有权上书言事,各部官员上书,由各堂官代奏;士民上书,由都察院代呈;地方士民上书由本省道府随时代奏。

规定“不准稽压”,“倘有阻格,即以违旨惩处”。

同时还发布谕旨,鼓励各地开设报馆,发行报纸,并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

五、军事改革。

包括裁减旧军,筹建海军,以西法练兵;力行保甲,实行团练等。

由于维新派的推动、光绪帝的倡导,在短短的百日之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第一次获得了法律上的认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封建旧学受到沉重打击。

康有为曾兴奋地赞颂百日维新“扫两千年之积弊”,“顺四万万之人心”,“百日变政,万汇昭苏,举国更始以改观,外人色动而悚听”。

但它引起封建顽固派的拼死抵抗,慈禧太后在后党顽固派支持下发动政变,9月21日重新宣布训政,10月8日软禁光绪皇帝,捕杀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除京师大学堂一项成果得以保留外,其他均被废除,百日维新失败。

参考文献
1.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0页。

2.王宪明、张勇、蔡乐苏:《戊戌变法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3
~881页。

3.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58~272页。

4.《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