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小平南方谈话感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南方谈话感想
——可以这么说,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35年遵义会议一样,起到了挽救党,也挽救了国家的伟大历史作用。

读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感慨系之。

倘起邓小平于地下,请他瞻望这20年,恐怕中国某些方面的变化之大会令他惊异,而某些方面的停滞不前,也许更会令老人家想再来一次南巡,再说一番振聋发聩的话。

当年,邓小平预测,“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30年,已经过去了2/3。

这个“成熟”、“定型”的制度和方针政策是否呼之欲出?现实似乎并不令人乐观。

改革,确实又到了需要狠推一步、击一猛掌的历史时刻了。

只是,世上已无邓小平。

也许,人们期待着一次新的“南方谈话”?
1978年拉开序幕的中国改革,是在几乎被所有国人唾弃的“文革”之后,因而相对轻松地达成了高举改革大旗的社会共识。

在突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运动助推下,城乡改革风生水起:农村联产承包制让农业生产迅速复苏,私企在城乡星罗棋布;以国企打破“铁饭碗”与平均主义的改革为核心的城市改革顺利启动;从微观经营体制开始的全面变革适时提出商品经济的要求,价格与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呼之欲出。

匈牙利经济学家沙巴说:东欧的前计划经济运行得相对成功,这使其经济转轨成为“一次痛苦的长征”。

而中国“文革”式的倒行逆施,则使得中国经济转轨“成为一场愉快的郊游”。

当时国内有三种力量与国际上的一些推力在共同作用,试图改变传统的以社会主义为名的僵硬政经体制。

而此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因改革滞后民怨沸腾,政局出现连环动荡。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国在1990年10月实现统一。

在1990年7月的苏共28大上,对改革路线的分歧导致了苏共领导层的分裂;一年后发生“8-19政变”,导致苏联解体,有着74年历史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

自1990年12月起,民主化浪潮冲击波所形成的骨牌效应,令共产党在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先后失去政权。

“老朋友”们一个个倒下,难免物伤其类。

否定改革的人们打出“反和平演变”的旗号推波助澜,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舆论。

有人主张将“反和平演变”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列为两个中心。

中央党校办起了省部级反和平演变学习班,农村准备重搞“社会主义教育”。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家人陪伴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这位高龄老人以颤抖的声音和手势,高调放言,形成巨大的政治冲击波。

针对“姓社姓资”的争论,他指出:“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重申了对市场经济的支持:“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形成记录的文字中,最具震慑力的是这段话:“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这段谈话是邓小平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以巨大的理论勇气与政治胆识,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基
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精辟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系统,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

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可以领会其基本精神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大胆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用以引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为推进改革开放扫清思想政治障碍。

以南方谈话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实践表明,南方谈话树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光辉典范,成为指引和激励我们开拓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资讯的垄断,加快了普世价值的传播,地球村居民的智能插上了翅膀,领袖的“奇理斯玛”光环日趋黯淡,不仅穆巴拉克、卡扎菲等独裁者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连普京这样的强人也面临公众的背弃。

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讲究游戏规则,“强人政治”正逐渐被“常人政治”所取代。

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日益觉醒的民权意识与落后的执政观念的矛盾。

最近广东乌坎村农民维权所达成的妥协,表明民众在与官方的博弈中变得越来越睿智和理性。

群众已经过河,领导还在摸石头,如何面对多元化的世界、觉醒的民众和成长中的公民社会?如何顺应民主化潮流而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已不是居高临下的“顶层设计”所能解决的问题。

抛开一些情绪化表达,中国当前面临着这样一些最迫切、公众反应最激烈的“发展以后的问题”:贫富差距拉大,未能形成公平的分配制度。

社会事业滞后,未能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公众幸福感下降,未能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环境污染加剧,食品、水、空气被污染,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一触即发。

社会腐败向纵深发展,腐败不仅仅发生在经济领域,更深入其他领域,表现为吏治腐败、司法腐败和舆论腐败——媒体可以被资本收买,起不到监督公权力的作用。

最近,“皇甫平”的主要作者周瑞金先生大声疾呼:“改革,确实又到了需要狠推一步、击一猛掌的历史时刻了。

只是,世上已无邓小平。

也许,人们期待着一次新的’南方谈话’?”
中国改革,再一次到了危急时刻?
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尽管最高决策层中不乏呼吁之声,为什么政治体制改革还是千呼万唤难出来?光是一项公布官员财产的制度,在局部就屡试屡败,遭遇基层官员的强烈抵触,而一旦全面公开,又极可能经受不起公众的围观和打量,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政府提出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并且三次在重要场合提出“社会管理创新”。

看来,决策层是希望用提法更低调、社会震动更小的社会管理创新来部分地取代政治体制改革的使命。

当然,我们要谨防“治标不治本”式的创新模式。

历史注定了今天的中国改革,已经不可能再是一次“愉快的郊游”了。

即便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在现阶段有其合理性,但有些“暗礁”是深化改革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比如:如何制约公权力的无限膨胀,限制特殊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壮大;如何通过科学的制度驾驭资本,限制权贵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壮大;如何把行政财政转化为民生财政,学习借鉴欧洲推行全民福利的制度,尽可能地在分配中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如何在深化改革中遏制社会溃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却缺乏科学理性的操作细则,目前正在交叉路口徘徊不前,要么在改革中走向法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么被权贵绑架,走向国家资本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