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题技巧(附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关系混乱
(1)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混淆:必要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有……才……”来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要……就……”来表示。

两者语意不同,如果混用,就会出现错误。

(2)因果关系混乱:一是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内容说成有因果关系;二是因果倒置,即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

当选项的表述出现因果关系时,要注意其是否恰当。

(3)条件结果混乱:一是条件结果不对应,即本来是甲条件造成甲结果,乙条件造成乙结果,却错误地说成甲条件造成乙结果或乙条件造成甲结果;二是条件结果颠倒。

当选项的表述出现条件关系时,要注意其是否恰当。

(二)第2题必备知识:3大要素掌握牢
1. 论点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2.论点位置:
(1)在文章的标题。

(2)在文章的开头。

(3)在文章的中间。

(4)在文章的结尾。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

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

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3.论证
(1)论证方法
附:专题训练题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信息监测卷)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获得身心二元的全面解放。

劳动教育在现代社会实现自觉转型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的,这在劳动教育上就体现为现代性的转换。

劳动教育的现代性转换首先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站在人类生存发展的高度思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他们的生活大多偏离了自然本性的轨道。

劳动教育将为现代儿童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实现当代人自然本性的释放,解决人与自然相割裂的现实问题。

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与自然的重要媒介。

因此劳动教育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的重要途径。

现代劳动教育的根本在于体现人与自然的生态互动过程。

一方面,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人与世界的认知关系;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其次,劳动让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走到了某个集体中,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此,劳动是现代伦理关系彰显的一种重要方式。

现代劳动教育所蕴含的实践精神正是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反映。

人在劳动中要想得到发展,必须遵循共同的伦理规范,遵循群体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从而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方面,劳动教育使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品性;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以社会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不断建立自我与他人良好的社会关系。

因此劳动教育作为一种个体社会化的媒介,能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最后,现代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通过劳动教育,人的潜能才能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学生才能在不断自我确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审美与道德能力的不断提升。

由此,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能让自我的生命得到不断成长与完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劳动教育对于达成这个目标具有现实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哲学重视人的自由与解放,强调人的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劳动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教育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只有劳动才能激发人潜在的主体意识和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劳动教育才能重建人与自我的丰富关系,才能使人在创造性劳动中享受作为存在意义上的人的价值美好。

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互动的自然关系、人与他人之间的良好社会关系、人与自我之间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我关系等都是检验教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具体标准。

现代劳动教育需以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为重要根基,以公共理性与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以自我实现及主体发展为终极目标,三位一体相互作用,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的高度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袁利平《劳动教育:让身心获得全面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逐项切片比对排除——比对技巧:字、词、关系、文意转换)(注意8大设题陷阱: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关系混乱)A.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劳动教育的现代性转换提出的必然要求。

B.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C.劳动成为现代伦理关系彰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因为劳动使人进入到某个集体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D.现代劳动教育使学生获得审美与道德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接受这种教育能让自我的生命得到成长与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逐项切片比对排除。

比对技巧:选项关键词)(论点位置:标题、开头、中间、结尾。

论据: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

结构形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自然关系、社会关系、自我关系三方面具体论述现代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意义。

B.第二段指出现代儿童堪忧的现状,论述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意义,并从两方面论述现代劳动教育的根本。

C.第三段从人的品性和良好的社会关系两个维度,论证现代劳动教育以公共理性与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

D.第四段采用道理论证,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哲学的思想内容,论证劳动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设误方式:无中生有、推断过度、强加关系)
A.现代劳动教育能为儿童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让他们有亲近自然的机会,让他们的生活重新步入自然本性的轨道。

B.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现代劳动教育,因为这种教育能帮助学生从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从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C.如果实施现代劳动教育,就能重建人与自我的关系,就能使人在创造性劳动中享受到作为存在意义上人的价值美好。

D.现代劳动教育能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逐步达成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信息监测卷)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是要生老病死的,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是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社会都必然永远存在,也有整个消亡的)。

这种“死”和“不死”是我们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

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即社会性。

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时生同时死。

在共处的这段时间里,每个人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学习。

一个人的生命可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比如石刻、竹简、书本、光盘等信息载体)传递给别人,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一代代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更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

像唐朝的诗人李白,他作为一个人,生物性决定了他必然会逝去,但他的诗作,连同他的诗的风格,都保存在各种文献中,成为“文化”。

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

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李白的诗作,经过几百年、一千年后,还能重新影响、塑造出别的诗人,他们可能接近李白,可能超越李白……文化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人“接通”了,可以共享生活的经历和生命的体验。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说,“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

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它是
跨越时间、空间和生命的东西,也是先于个体而存在,不随个体的消失而消失的东西。

所以我们看文化,必须历史地看,只有在历史中,文化才显示出其真实的意义。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

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如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结构等。

像我们今天的“中国”,虽然是在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之后建成,但今天的社会结构并非建国时一下子凭空创造出来的。

谁也不可能把一个社会中旧的东西突然“删除”“清洗”,变成空白,再装进去一个什么全新的东西。

我们中国的革命,形式上是“天翻地覆”“开天辟地”,实际上它是建立在中国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是几千年中国文明演进中的一个连续过程的一个阶段。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研究社会也好,改革社会也好,绝不能抛开历史的缘故,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选自费孝通《文化与“不朽”》,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逐项切片比对排除——比对技巧:字、词、关系、文意转换)(注意8大设题陷阱: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关系混乱)A.人有生老病死,而社会却可以长治久安,这就为文化世代传承提供了可能性。

B.不同个体在共处时间里相互交流学习,其知识和经验会形成共同的动态信息库。

C.文化的历史性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等的传承,还包括社会运行机制等“社会”的传承。

D.研究和改革社会,必须遵循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逻辑,继承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逐项切片比对排除。

比对技巧:选项关键词)(论点位置:标题、开头、中间、结尾。

论据: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

结构形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


A.文章围绕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立论,层层递进,论述文化使人不朽的道理。

B.第二段通过连续设问推进论证,既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又衔接自然逻辑严密。

C.文章通过写李白,论证了生物性特点的人会逝去,社会性特点的人却会不朽。

D.文章运用对比、例证等方法,多层次展开论证,有力支撑观点,富有辩证性。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设误方式:无中生有、推断过度、强加关系)
A.有社会才有文化,文化因此能够跨越时空、超越个体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B.当今文学家能有新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C.家风家训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让一代代生命体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家族教化。

D.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说法,和文中观点有相通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信息监测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资源的共同滋养。

其中,“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

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

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其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

敦煌文化既有古今中外思想精华的汇通融合,又有多种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并盛,既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又兼容了不同文化类型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

“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

“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

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

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
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才造就了辉煌的敦煌文化,而这一精神与“和而不同”共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也绝不希望用中国这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通而不统”的精神。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逐项切片比对排除——比对技巧:字、词、关系、文意转换)(注意8大设题陷阱: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关系混乱)A.敦煌文化具有特殊的表达形态,是因为敦煌有着特殊的历史环境,它曾是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

B.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因为他们不认可“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

C.“通而不统”是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与“和而不同”都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D.有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我们就可以用中国智慧解决世界各种文明的一切矛盾和冲突。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逐项切片比对排除。

比对技巧:选项关键词)(论点位置:标题、开头、中间、结尾。

论据: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

结构形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


A.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背景下阐述“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通过与先秦文化、齐鲁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波斯文化的对比,论证敦煌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C.作者从敦煌文化的形成切入,论述了其具有“通而不统”特点的原因,并在第3段阐释了敦煌文化“通而不统”的精神内涵。

D.文章论述了“通而不统”和“和而不同”的相同点,突出“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的作用。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设误方式:无中生有、推断过度、强加关系)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

B.有世界性特点的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不属于中国文化的观点是偏狭的。

C.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意味着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太可能被外来文明异化。

D.相较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兼具独立性和兼容性的敦煌文化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参考答案
1.A(A项,曲解文意,“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劳动教育的现代性转换首先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站在人类生存发展的高度思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知,不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应该是“思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2.D(D项,“论证劳动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表述错误。

依据原文“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哲学重视人的自由与解放,强调人的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劳动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可知,“劳动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哲学的思想内容,不是第四段所要论证的观点,二者不能构成论证关系。

)
3.B(A项,“让他们的生活重新步入自然本性的轨道”表述错误。

这里的“他们”指“所有的儿童”,而根据文本“他们的生活大多偏离了自然本性的轨道”可知,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偏离了自然本性的轨道”,表述错误。

C项,“如果实施了劳动教育,就能重建人与自我的丰富关系,就能使人在创造性劳动中享受到作为存在意义上的人的价值美好”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只有通过劳动教育,才能重建人与自我的丰富关系;只有通过劳动教育,才能使人在创造性劳动中享受作为存在意义上的人的价值美好”可知,“实施了劳动教育”只是“重建人与自我的丰富关系”“使人在创造性劳动中享受到作为存在意义上的人的价值美好”的必要条件,题干说法绝对。

D项,“现代劳动教育能让……”表述错误。

从原文“现代劳动教育需以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为重要根基,以公共理性与共同利
益为价值取向,以自我实现及主体发展为终极目标,三位一体相互作用,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知,题干缺少了“以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为重要根基,以公共理性与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以自我实现及主体发展为终极目标,三位一体相互作用”的前提条件。

故选B。

)
4.C(A项,“而社会却可以长治久安”说法错误,太绝对,原文第一段“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是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

B项,“其知识和经验会形成共同的动态信息库”错误,原文第二段“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更新的‘信息库’”。

D项,“继承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说法过于肯定,原文最后一段“它总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故选C。

)
5.C(C项,论证的观点不恰当,应该是论证了“文化可以使人‘不朽’”。

)
6.A(A项,“有社会才有文化”说法错误,而且与后句也没有因果关系。

原文中第二段“‘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

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即社会性。

”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
7.A(B项,“这是因为他们不认可‘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并未提及他们不认同的原因。

C项,“‘通而不统’是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错误,原文“‘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说明二者只是表达形式的不同,本质上是一体。

D项,“一切矛盾”说法绝对。

依据“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也绝不希望用中国这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可知,中国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并不认为中国智慧可以解决一切矛盾和冲突。

故选A。

)
8.B(B项,“通过与先秦文化、齐鲁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波斯文化的对比”没有进行全部对比,只有敦煌文化和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的对比。

)
9.A(A项,“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但并未提及原因,选项于文无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