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实战思路:六经八纲辨证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实战思路:六经八纲辨证篇
八纲是临床辨证的总纲,本次以八纲与六经相互结合,避免了单纯对八纲的理解,其实对于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来讲,六经八纲有效結合并娴熟运用,方是辨证的尖端!
先大概讲讲我学医行医的过程,我大学毕业后,就在基层行医,最初是用学院里的东西去治疗,后来发现与临床不太符合,疗效不是很好。
曾有位老师告诉我:“要想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做一个很好的中医师,必须学《伤寒论》,我为了一个梦想,做一个好的中医师的梦想,十多年前,我就开始习读《伤寒论》原文,那时没人推广它,我基本是自学,我从条文不熟悉到熟悉,从不连贯到连贯,反复的临床看书,看书又临床,所以呢也有一些自已的见解,直到现在,我的临床基本离不开它。
为了帮助西转中的同仁们快速地掌握好中医的基本思路,而八纲又是中医辨证的最基本思路,所从我先从“八纲”切入来讲。
该怎么讲?怎样讲才能讲清楚?我一直在想,因为我平时看病,八纲都会不自觉一起运用,本身也应该一起运用,那讲八纲,却要分开来讲,比较难。
我会尽自已最大的能力去讲。
毕竞我不是专业的讲课老师,其中也有我个人的观点,讲的不清楚及不妥之处敬请同仁们谅解。
八纲看似简单,实际不简单,我们的六经及脏腑辨证等都来自于八纲,你要学好了,会用八纲,才算是入了中医的门。
既然八纲在临床这么重要,那我们不管是初学还是老师们,我们一起来学习!
—
—
八纲是什么?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个相对的组合体!
有人说,看病得先分阴阳,对吗?当然对!但实际临床中,如果
你把表里,寒热,虚实分清楚了,阴阳自然就出来了。
所以今天我们先从表里开始讲,什么是表证?什么是里证?——1表证与里证中医是根据疾病的深浅来分表证和里证。
表指外,里指内,那么事物的发展变化中会出现没有绝对的表和绝对的里,这时应该怎么办?疾病的发展变化同样也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怎么定?定表,定里都不合适。
所以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还有个半表半里证。
我们根据疾病的深浅,临床上我们把疾病划分为三层,一.表证;二.半表半里证;三.里证
用什么标准、什么办法去分辨她们呢?靠西医的检查吗?显然不是靠人体解剖的层次吗?显然也不是!我们是依靠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去辨别。
那么,什么症状最能体现出表证呢?表证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什么呢?中医有句话叫:有一份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这句话表明了恶寒对诊断为表证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恶寒?恶寒是什么样子?临床上又有哪些症状跟他很相似?我们又要怎样去诊断或者鉴别类似的症状呢?这个相似症状是畏寒,怎么鉴别,恶寒就是你怕冷,但是盖被、加衣、烤火、晒太阳等等,都无法解除你怕冷的症状。
如果你怕冷、但盖被、加衣、喝开水、取暖等等,就不那么怕冷了、就舒服了,这就是恶寒。
那么既然恶寒和畏寒有这样一个区别,为什么怕冷会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呢?他们的病机是什么?我们得了解,我们平时只有了解了为什么会这样?也就是病机,那么我们在临床当中才可以去治疗它,这就是我们常讲病机很重要的原因!
畏寒是机体内能量不足(通俗地讲),或者阳气不足,或者津液不足,导致身体出现怕冷。
那么既然说能量不足,那么给他能量不就可以解决了吗?给他喝点开水,晒点太阳等等,他就能得到缓解。
恶寒是外邪侵入人体的最外层
,而机体内的能量相对充足,正气足,它入侵机体就要将邪排出去,或者说,我要守住我自己,不让它入侵,这时候表现出来的是一
种机体反应。
他的反应是什么?是恶寒!既然他有正气,他有能量,那你给他盖被子,加衣服等等就没有用,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你给他也起不到治疗作用。
你的身体想要什么,想解决什么,我们就帮助你去解决。
你需要什么,我给你什么。
你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是解决外邪?或者是外邪已经侵入你的表了,你要把它赶出去,皮肤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出汗,那么这个时候,我帮助你把表打开,让邪气出去,这就是中医的治疗大法,叫顺势而为!
恶寒是表证的一个重要特点,那还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前面讲过,表里证的疾病是因为疾病的深浅而定。
人体的最外层是最表层,而头、项、背又是外层的最外层。
那么说表证的初级阶段,头项背啊,当发生一些反应。
我们说的一些反映就是一些病症,脉学是中医的一大特点,那么脉也有反应,浮外而主表,显于寸也主表,那么这个时候,脉当浮或者是寸浮,脉象就会表现出来。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是从舌苔上去看的话,因为疾病未入里,相对来说表现不明显。
因为舌苔是由胃气上蒸所引起,表证的时候舌苔诊断的意义不大。
《伤寒论》的第一条,可以说是千古绝句!他完整的,完美的表达了这一些。
我啰嗦了半天,他一句就说清了,他怎么说?他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就是太阳病,所以就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就可以辨为表证。
如果再兼杂其他的疾病,我们要再辨,因为疾病是复杂的,但是有了这几条,我们表证就可以定下来。
2
表虚证与表实证
前面讲了八纲里面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那么表证也有虚实啊,哪些是表的实证?哪些是表的虚证?我们也得辨,也得鉴别,表虚证是什么样子?表实证又是什么样子?我们一定得了解。
《伤寒论》第3条,讲的大概就是实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然后
第2条又讲了:“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我们对比这两条条文,我们就把表证的虚实区分出来了。
脉阴阳俱紧,那么说,通过后面的这条条文,你就可以看出,“脉阴阳俱紧”,他一般是无汗的,有汗出恶风,脉浮缓。
是表虚,他们的共性是什么?
头项背,或者机体的表有痛,有发热,戓没有发热,那些都是共同症状。
鉴别点,有汗、无汗;恶寒、恶风;脉浮紧、浮缓,你把它鉴别开来。
典型的表实证是什么?麻黄汤
典型的表虚证是什么?桂枝汤
当然,临床不是绝对的,我刚才讲了,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他有的像实又像虚,像虚又像实,那么在《伤寒论》
的条文也讲了,他怎么讲的?我们该怎么去治疗?无汗又有恶风,怎么办?汗出恶风~桂枝汤。
无汗恶风怎么办?条文31讲: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
葛根汤主之。
他就很实在地表达出一个像实又像虚的一个表证。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治疗?用葛根汤,所以说葛根汤比麻黄汤,桂枝汤,在治疗感冒上还常用一些。
因为第一在临床,这种类型特别多,第二的话葛根汤相对于麻黄汤发汗又平稳些,相对于桂枝汤,开表之力又要强一些,我们还有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些都是用于治疗一些虚实错杂的一种表证,我们临床当中就去运用,不用那么呆板。
◆心火在体合脉。
血脉分为血与脉,心管的是脉,不是血。
脉管炎与心有关。
高血压可能与心有关,也可能无关。
肝主血,血有问题找肝,所以高血压可能与心或肝有关。
心主神志,心想事成嘛。
有人换了心脏,发现这个人的思维特点都是那个心脏提供者的。
舌尖鲜红,则心旺,舌苔淡白、淡红,则为心弱。
心火旺者易失眠。
舌质淡白也失眠,但是虚旺,相对肾水较旺。
其华在面:正面为面,两颊为脸。
面光泽红润,则心旺,面色无华则心弱。
在液为汗,汗是由心控制的。
心火弱,则心控不住津液,汗多。
◆肝木胆子小的人,肝弱。
经常犹豫不决的人,经常梦到被追赶,
有人要抓的,肝弱。
为什么肝胆肾结石?中医认为气弱,水流缓慢,什么东西都会沉淀,形成结石。
胆结石,本身胆虚弱,摘除胆,便更虚弱了。
长息肉,说明肝木很弱。
天天吃消炎药,伤肝,肝木更弱,最后就形成为肿瘤。
身上长任何不该长的东西,都是肝木弱。
在体合筋。
肝木旺,筋拘紧。
肝木弱,筋松软,四肢无力,手指脚趾发麻,西医称之为末梢神经炎。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风”,指内风所致的动摇抽搐等症状。
“掉”,摇也,指头面肢体动摇振颤不定的病症。
“眩”,指眩晕,即头晕目眩的症状。
风导致的抽搐、掉眩、眩晕大都与肝有关。
男性性器官属筋,肝木弱,则不举。
糖尿病人也阳萎。
椎间盘突出,是指筋松了,血不养筋,要扶肝木。
筋松了还表现如:胃下垂,抽筋。
子宫下垂等。
这都是肝木弱。
肝木弱的人要少抽血。
眩晕,肝木弱也。
掉,全身无力。
风,风邪。
久坐伤肝,久视伤血。
肝在《伤寒杂病论》中被称为“厥阴”,肝为“罢极之本”。
肝主筋,与运动有关。
“罢极”,即耐受疲劳之意。
人的运动能力属于筋,又称之为“筋力”。
因肝藏血,主筋,所以肝为人体运动能力的发源地。
罢极,是指走到极限后开始转换。
所以肝起调节作用,将军之官。
凡晕车、晕船、晕机的,都是肝弱。
肝风-肝火过旺,易中风。
血中有风,肝火大,脾气大,火大生风。
风进入血,血液就会凝固,脑梗、心梗。
什么时候肝火易旺?春夏,夏至前后。
因为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
心火旺,肺金被克弱,肝火就旺。
痛风-肝代谢不好,肝为血之存库。
血中胆固醇高,血脂高是肝弱,尿酸高也是肝弱。
为什么得乙肝?肝弱。
如何扶肝?压住肺金过旺。
开窍于目。
眼白红是肺火旺。
肝火旺之眼睛红,是自己感觉眼睛冒火。
如果眼睛红而自己没感觉,是干涩,肝弱。
肝弱,则眼睛干涩,容易流泪,特别是迎风流泪。
严重时有飞蚊症、夜盲,青光眼等。
有时眼睛会凹进去,面色青黄,有黑眼圈。
脚气、牛皮癣、炎症长期不好均为肝弱。
女子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乳腺增生,经期不正常,均与肝弱有关。
其华在爪:灰指甲,指甲脆软,均说明肝有问题,或者肺金过旺。
◆脾土在体合肉。
身材匀称,是脾土好。
太瘦有两种情况脾土太
旺:推进太快,人也瘦,肉结实。
经常易饿,吃得多,但也瘦。
-太胖:肉松软,一圈圈赘肉,属脾虚。
生冷胀都伤脾,经常吃水果,脾会更虚,更虚胖。
脾虚,水谷精微、营气和水湿推不动,肌肉得不到滋养,很瘦,但肚子还大。
还有一种,胃口好,脾土旺,肉结实如胖,人滚圆的。
不吃饭,吃水果,伤脾,会更虚胖,伤脾是最可怕的,没救。
开窍于口:嘴常烂,脾火太大。
口臭口苦,牙龈肿痛,脾火大也。
慢性胃炎,通常西药消炎,但伤肝,肝弱脾土更旺,胃炎更厉害,最后成胃癌。
中医认为,肿瘤是肝气郁结所致。
唇红:脾土旺,红到紫,舌沿有齿痕,脾旺,有湿气,舌头肥大。
在液为涎:因为脾属阴,所以流涎是脾土太旺。
吃肉多了,肝受疲劳,肝木弱,脾土就旺,就容易口臭,流口水。
◆肺金皮肤也会呼吸。
道教有所谓“胎息术”,不用口鼻呼吸,全身皮肤呼吸。
中暑是从皮肤进入,入肺。
肺金旺:皮肤焦,老掉皮屑。
感觉皮肤冒火。
皮肤过敏、炎症是肺金旺,克肝木。
感觉皮肤是热的。
熬通宵,感觉皮肤热,因为肝木受伤,肺金更旺。
肺金弱,皮肤也干,但是干裂。
开窍于鼻:鼻炎、咽喉炎、哮喘、感冒发烧都是肺金旺,西医称之为“免疫亢进”。
肺金太旺:皮肤病变,白癜风,皮肤癌,淋巴肿大,甲亢,脸上长痘。
涕多。
大便:肺金旺-大便硬,肺金弱-大便软;脾火大-大便快,脾火弱-大便慢(3-4天一次)。
脾土旺:吃东西呕吐,吃的东西一点不对,就拉肚子,因为脾土过敏,这时要泄脾土。
无便意,几天一次-肺金旺,烤干了,拉出来跟羊屎一样。
每天一次,不成形,吃什么拉什么-相对讲脾土旺一些,推动速度快,这时从肝木强弱推断肺金强弱。
前干后软-肺金旺。
◆肾水主骨,主生殖,通髓海(大脑)。
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液为唾。
肾水弱-听力减退、耳鸣,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头发易掉,开叉,干枯。
发白,稀少。
为什么化疗掉头发?肝受毒害变弱,脾土过旺,克肾水,肾水越弱,头发掉光。
中医学两大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但是也正是这两个特点在临床上为学习者带来很多困惑。
胡希恕胡老提出六经辨证思想,即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
马家驹老师进一步归纳提出“两个病性、三个病位”的辨证思想,进一步为学习者理清思路,正如《医宗金鉴》里所言“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这种辨证体系执简驭繁,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通过一病案分享自己经方学习的实践及思考。
患者张某,男,55岁,昨日夜间受凉后出现恶寒、流清涕、打喷嚏、有汗、无发热、声音嘶哑、咽痛,无口干口苦,二便正常,舌略红,苔黄腻。
处方:
桂枝12g白芍12g生姜10g甘草10g大枣15g生石膏25g
颗粒3剂,每日1剂,早晚各1次。
按:临证先辨病性,再辨病位,两个病性三个病位,确定六经,继辨方证。
本患者中年男性,形体壮实,受凉后出现恶寒、流清涕、打喷嚏、汗出,六经辨证为太阳病,患者有汗属桂枝汤证。
同时患者声音嘶哑、咽痛,舌质红,苔黄腻,为入里化热,无大便干,属阳明经证,整体辨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以桂枝汤加生石膏。
患者服药第三天,恶寒、流清涕、声音嘶哑及咽痛好转,仍有汗,出现咳嗽,咳痰,痰多,黄色黏痰,无口干口苦,二便调。
处方:
麻黄5g炒苦杏仁9g生石膏30g甘草9g黄芩10g柴胡10g金银花10g桑白皮10g桔梗9g
颗粒3剂,每日1剂,早晚各1次。
按:患者第一次服药后表证减轻,恶寒、流清涕、声音嘶哑有明显好转,但仍存在表证,同时里热内阻于肺,肺热雍盛则咳嗽咳痰,咳黄色黏痰,仍属太阳阳明合病,太阳表证较轻,阳明里热重,故以麻杏石甘汤为主,佐以黄芩、桑白皮、金银花等药,辛凉宣泄,清肺止咳,患者服药3剂而愈。
通过应用经方对此患者进行治疗,更加增加了应用经方治病的信心,同时对本病历也存在一些疑问及思考:
①患者首诊时已咽痛明显,是否加大生石膏用量或者增加清热药会有助于恢复,或许里热就不会进一步加重。
②患者第二次就诊时恶寒、流清涕、打喷嚏等表证较前好转,但仍有汗出,麻黄是发汗峻剂,那么此处用麻黄是否合适?
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伤寒论》(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性子甘草石膏汤。
两条文均有汗出,但仍用了麻黄,这体现了麻黄和石膏两个药的配合,麻黄辛温,属发汗峻剂,石膏辛甘微寒,其辛能发散,寒能清热且约束麻黄的发汗作用。
此处用麻黄5g合生石膏30g,既可以辛散解表,又不至于发汗太过。
③通过学习胡希恕先生经方辨证思想,自己亲自应用经方治病,体会到六经辨证的精髓,即胡希恕先生强调在临床应用中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有是证用是方,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强调方证相应。
而马家驹老师归纳的两个病性、三个病位有助于我们更精准辨六经、辨方证。
运用六经辨证思想及方法有助于我们一步一步接近疾病的本质,但是要精确的把握这种辨证思想及熟练的应用经方及相应药物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这14个字就是“太阳病”提纲,即“表阳证”。
记住“太阳病”是以9个字“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
临床上无论什么病,哪怕是西医诊断的癌症或什么炎症等等病,只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可以按照中医理论诊断为“太阳病”、即“表阳证”而不会有错,治疗也肯定有效。
千万记住中医是“对病证下药”,绝不是“对病名下药”。
中医特色是“辨证论治”,不是“看病名论治”。
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这10个字是“阳明病”提纲,其实就3个字“胃家实”。
临床见到病邪在胃肠,按压硬满有抵抗或疼痛,就可诊断为“阳明病”、即“里阳证”。
记住还有一条:“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胃家实”是“阳明腹实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外证”。
凡病见此外证者,也应诊断为“阳明病”。
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
这12个字是“少阳病”提纲,其实就6个字“口苦,咽干,目眩。
”这是“半表半里阳证”。
只要有此证,就可诊断为“少阳病”。
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
这一大段话是“太阴病”提纲。
有5个要点:1、腹满而吐;2、食不下;3、自利益甚;4、时腹自痛;5、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这是“太阴病”即“里阴证”,见此一系列证候即可诊断为“太阴病”。
千万记住这里的“腹满”是“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的“实满”不同,“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
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这12个字是“少阴病”提纲,其实就6个字“脉微细,但欲寐”,这是“少阴病”,即表阴证。
这是对照“太阳病”而言,只要有“脉微细,但欲寐”表阴证,就可诊断为“少阴病”。
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
这一大段话是“厥阴病”提纲。
“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
有6个要点如上所述。
只要有这一系列病症,就应诊断为“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千万记住,治疗“半表半里阴证”时绝对不可用“下法”。
六经提纲
一曰太阳病,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8字为提纲。
以恶寒2字为病情。
二曰阳明病,以胃家实3字为提纲,以恶热2字为病情。
三曰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6字为提纲,以喜呕2字为病情。
四曰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3字为提纲;以食不下3字为病情。
五曰少阴病,以脉细微,但欲寐6字为提纲,以但欲寐3字为病情。
六曰厥阴病,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24字为提纲,以不欲食3字为病情。
太阳经证
太阳一经,经证有:伤风证、伤寒证、伤风寒证,腑证有:蓄尿证、蓄血证、蓄热证、癃闭症。
1、经证,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是也。
2、伤风桂枝汤。
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兼自汗恶风者。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3、伤寒麻黄汤。
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兼无汗者。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4、伤风寒大青龙汤。
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兼壮热烦躁脉浮紧者。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5、腑证者五苓散。
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6、蓄尿五苓倍桂。
小腹作满。
7、蓄热五苓去桂加滑石。
小腹不满,口渴溺赤。
8、蓄血五苓加桃仁、红花、当归、万年霜。
小腹硬满。
9、癃闭补中益气汤。
尿不得出。
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10、三阳经同病桂枝汤加葛根(入阳明经)、柴胡(入少阳经)。
11、太阳阳明经同病桂枝加葛根汤。
12、三阳经与太阴经同病桂枝汤加葛根、柴胡合理中汤。
13、太阳经与少阴经同病麻黄附子细辛汤。
14、太阳当汗而不汗,表里不通壮热烦躁者桂枝加葛根汤。
15、过汗而致汗不止者桂枝加附子汤。
16、下后而致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
少阴经
少阴一经,有经证、有协火证、有协水证。
1、经证麻黄附子细辛汤。
脉细微但欲寐。
2、协火证黄连阿胶汤。
心烦不眠,肌肤干燥,小便短而咽中干。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
3、协水证四逆汤。
目瞑卷卧、声低息微、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四肢逆冷。
阳明经
阳明一经,有经证、有里证(腑证较轻者)、有腑证(腑证较重者)。
1、经证葛根汤。
前额连眼眶胀痛,鼻筑气而流清发热而不恶寒。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2、里证(腑证较轻者)白虎汤。
口燥心烦,汗出恶热、渴欲饮凉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3、腑证(腑证较重者)大小承气汤。
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
大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
太阴经症
太阴一经,有经证,有五饮证,有着痹、行痹,有阳黄、阴黄证。
1、经证理中汤。
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手足自温。
四肢禀气于胃,邪犯脾未犯胃,故虽吐利而手足尚温。
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炙草
2、太阳经误下桂枝倍芍药汤。
寒邪陷入太阴之内(三阴证原不在发汗之列,不该用桂枝,此方用桂枝仍是复还太阳之表也)。
3、五饮证从水湿论治,用健脾、温中、除湿、行水、燥脾之法。
4、行痹、着痹。
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热润燥。
若忽肿起,不赤不痛,则为溢饮所致,又当温中除湿。
5、阳黄、阴黄。
黄者土之色,为湿热蒸动土象外呈,故周身皮肤尽黄。
阳黄茵陈五苓散,阴黄附子理中汤加茵陈。
茵陈五苓散:茵陈、白术、赤茯苓、猪苓、泽泻、桂枝
附子理中汤加茵陈: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炙草、茵陈
少阳经证
少阳一经,有经证、有腑证、有半表半里证。
1、经证小柴胡汤。
头痛在侧、耳聋喜呕、不欲食、胸胁满、往来寒热。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草、生姜、大枣
2、腑证黄芩汤。
口苦咽干目眩。
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3、半表半里证(疟疾)。
如寒热相等,即用柴胡、半夏、益智仁、牡蛎、茯苓、常山(治疟)、草果(治疟)、甘草。
发热时间长,热重则加知母、石膏。
发冷时间长,则加生姜。
厥阴经
厥阴一经,有经证,有纯阳证,有纯阴证,有寒热错杂证。
1、经证当归四逆汤、乌梅丸。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
人参、黄柏
2、纯阳证上攻则为喉痹用黄连二冬阿胶鸡子清,下攻则便脓血(有似阳明腑证)用黄连二冬阿胶鸡子黄。
此润燥救阴之意。
黄连二冬阿胶:黄连、黄芩、阿胶、白芍
3、纯阴证四逆汤。
目瞑卷卧,身重懒言,四肢逆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
4、寒热错杂证大剂回阳少加黄连汁。
回阳饮:附子、干姜、甘草、肉桂
太阳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