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第2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四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准确翻译文言文。
2.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老子“无为”思想含义。
3.体会老子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
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无为”思想学说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先秦诸子散文深刻影响了我国三千年的历史,奠定了炎黄子孙基本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
其中,《老子》更具它独特的智慧,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堪称陪伴我们一生的经典著作《老子》四章中(第六十四章)。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老子的思想有所初步了解,我们能感受到老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观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感知老子“无为”的思想学说。
二、学习活动
(一)1.请同学们先来跟着我诵读本章并标注生字读音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
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
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注意重点语句的翻译
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译文]事情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②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③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
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
④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一般人做事情,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谨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
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惜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二)探究文本内容
1.疏通文意后,同学们看这个章节可以分成哪两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是举例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二个段落是从“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到最后,是得出了某个观点,总结段落。
2.我们先来看上段,请同学们试着,把上段分成三个层次,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下每层含义?
①第一个层次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②第二个层次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指高远的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
③第三个层次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大概说前两点没做到的话,事情容易失败。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里这样评价本章:上段,全文意义完整而连贯。
其大意为:注视祸患的根源。
在祸乱发生之前,先作预防;凡事从小成大,由近至远;基层工作,十分重要。
远大的事情,必须有毅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去完成;心意稍有松懒,常会功亏一篑。
3.那么在第二个层次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说明什么道理?
在本章的第二个层次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来说明事情从微小,积累发展的道理。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
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
4.同样说积累的道理,与高一学习过的荀子《劝学篇》中所写的哪几句话有些相似?
我们一起来诵读下《劝学》这个片段,请同学们思考两个思想家在这里的相似之处。
《劝学》选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思想家的两篇文章相同之处。
荀子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与老子这个章节里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指出事情由小发展到大需要一点点的积累。
5.荀子,老子同样比喻举例说了积累的重要性,然而,后面随之而来得出的结论却不同。
我们来勾画一下两篇文章接下来的结论,分别是什么?
荀子的结论是后文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老子举例后得出结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荀子得出做事要专一进取的结论。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
教师小结:《劝学》里荀子重点谈的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意义的观点。
《道德经》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举例来说人们做事情要从很微细的地方开始积累,告诉人们做事做人的智慧。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儒家,道家思想的不同
6.下段,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说出了生活中许多人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从文中找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同学指出不注意积累,不能持之以恒是失败的原因,从文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几句看出。
有的同学指出不注意细微之处是失败的原因,从“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看出。
有的同学指出不能谨慎,坚持到最后是失败的原因,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看出。
可以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言“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
这几句里,老子明确指出了会有哪些因素,使人们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的原因。
从此我们也看到了老子的人生智慧。
(三)拓展探究“无为”思想
1.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诵读《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结合参考答案来校对自己的翻译句子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3思考:请同学们,结合两章内容,阐述一下两章相同之处或者老子“无为”含义。
学生回答:《六十三章》首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就解释了老子对无为的含义。
无为就是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
学生回答:《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和《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些相似。
《六十三章》是说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
《六十四章》说事情要从微小积累的道理。
学生回答:《六十三章》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说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六十四章》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7.思考:老子最后提出了“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圣人的做法。
前面我们在分析老子在谈到积累后得出的结论是“无为”、“无执”。
再看原文,我们来探究下,老子这里的“无为”思想指什么呢?
有的同学指出:《六十三章》首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就解释了老子对无为的含义。
无为就是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
有的同学生进行了比较阅读,指出:《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和《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些相似。
《六十三章》是说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
细易处着手。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
《六十四章》说事情要从微小积累的道理。
都说明老子的无为思想指的是谨慎做事。
有的同学回答:《六十三章》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说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六十四章》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有的同学结合文中“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指出无为是不执意把持,不执意做某些事情,而不是不去做事。
有的同学结合文中“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指出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就是圣人,因而无为是顺应自然万物去做事。
有的同学结合两篇文章说到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是告诉人们要圣人一样,顺应事物规律,并要注意在事情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
《六十四章》从内容上讲与前一章《六十三章》相接续,仍然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两章联系起来读,我们能看出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
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六十三章》开头指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
“图难于其易”,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
“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
《六十四章》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比喻排比句,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也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从小事做起积累去完成,才可能顺理成章的成就大事业。
教师小结
《六十四章》从内容上讲与前一章《六十三章》相接续,仍然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与上一章联系起来读,也可以说又返回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
“图难于其易”,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
“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
就做成了。
都说到了圣人都是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的。
两个章节都指出了无为的思想含义就是顺应自然去做事,圣人都是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的。
教师小结
《老子》一书可以说是从各个方面提醒人们重视“无”的地位和作用。
不仅让人们去认识“无”,而且指导人们用“无”的原则来感悟社会生活,政治生活。
如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认识无的功用的--
第一课时欣赏的《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把无的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中的篇章更多了,
如《老子》(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如《老子》(十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
如《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
”
如《老子》(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
四、反馈与评价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脆易泮泮:分离
B.其微易散散:走失
C.生于毫末毫末:比喻细微的事物
D.未兆易谋谋:解决
2.从“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个章节,我们再次了解到了老子的思想学说“无为”的含义。
老子的无为指什么呢?
参考答案: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是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的,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不要破坏规律,特意为之。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欣赏《道德经》这两个章节,我们了解了老子的“无为”的含义,老子的“无为”并不是讲人们无所作为,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借鉴圣人的智慧,做任何事情注意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去积累,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以高尚的思想和踏实行为去解决生活中的琐事。
让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启迪和帮助。
六、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摘抄《老子》四章中,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并谈谈感悟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