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达标测试卷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八年级·语文上(R版)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10分)
回眸往事:鲁迅看到东京“清国留学生”宛如小姑娘发jì一般油.
光可鉴
.....的辨子。
他来到仙台的课堂,A听着藤野先生那缓慢而又抑扬
顿挫
..的讲解,更增进了他学医的信心;那封nì名信和看“电影”时的欢呼声打碎了鲁迅的学医救国梦,他毅然拿起笔同反动势力进行着豪不妥协的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戎马一生,功勋显赫,但他永远也忘不了母亲那勤劳检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B永远忘不了母亲对自己的严谨管束和无私支持,永远忘不了母亲交给自己的生产知识、革命意志和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回眸往事,老师、母亲对我们的爱温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
戎.( )马显赫.( ) 发jì______ nì______名信
(2)文段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在下面。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
①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抑扬顿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给出修改意见。
(4分)
A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B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3分) A.“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
”他叹息说。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C.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朱自清等人的著作,还有《新青年》《语丝》《新月》等杂志。
D.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3.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建设书香型校园,鼓励学生们读经典的书。
②一所学校可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为我们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
么,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③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
④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知识、扩展视野,更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启迪。
⑤有了书,我们可以同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汲取智慧,受益终身。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①⑤④③② D.③①④②⑤4.参照示例,请从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要求:表意清楚,用上修辞,句式不限。
(4分)
示例:讲台
讲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洁白的粉笔,在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耕耘着智慧和希望。
备选词语:窗台操场林荫小道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赞扬了他的一腔爱国之情。
B.《回忆我的母亲》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C.《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字里行间洋溢着仰慕、崇敬之情。
D.《美丽的颜色》一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
实性。
6.名著阅读。
(3分)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
……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选段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7.看右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5分)
(1)仔细观察这幅漫画,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漫画的内容。
(3分)
(2)漫画一般都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这幅漫画寄寓的道理(寓意)是什么?
(2分)
二、阅读探究(39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分)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
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
公一手挟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
祖父卒,公年十五六,
其二兄以为
..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
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
乃诣河阳,归其母。
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
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
举进士,殿试第四。
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
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衍,别称祁公,北宋名臣。
②适:女子出嫁。
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
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父早卒.,遗腹生公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会.山水暴至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
..宝..母匿私财以适人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D.尝.至济源尝.贻余核舟一
9.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衍。
(3分)
10.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衍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3分)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
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
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
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唯一的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
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
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
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
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
授。
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
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
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
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都参加了。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
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
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
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
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
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
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
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
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
大家尽兴地饱餐一顿。
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
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
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
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
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面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
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
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
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
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
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
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
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11.本文记叙了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情?(3分)
12.文中第④段“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老舍先生的这一称呼为什么说取得好呢?(3分)
13.关于老舍先生的大事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4分) 14.通过阅读本文,你认为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8分)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看一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长成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
七年的史铁生。
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
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
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俄国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了。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去过,和同学一起去过。
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儿写哪儿,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
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
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
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
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
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的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的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
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吗?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
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
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
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
《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
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
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
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⑪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4月27日,有删改) 15.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4分)
16.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我与地坛》?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17.阅读文章第⑨⑩自然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
(从修辞角度赏析)
(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
去。
(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18.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三、写作(50分)
19.请以《你是我最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及要求:①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1)róng hè髻匿
(2)错别字:辨豪检交改正字:辫毫俭教
(3)①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②(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A句:把“增进”改为“增强”。
B句:把“严谨”改为“严格”。
点拨:A句中,谓语“增进”与宾语中心词“信心”搭配不当,应把“增进”改为“增强”;B句中,“管束”与修饰语“严谨”搭配不当,应将“严谨”改为“严格”。
2.C 点拨:“鲁迅”“朱自清”是并列词语,中间应用顿号。
3.D 4.示例:操场操场是一方广阔的天地,如同一个舞台,供学生在其中尽情地挥洒青春。
5.A 点拨:《藤野先生》除了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主要还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6.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
这体现了他们在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形象特点。
7.(1)示例:一个失信的人被限制贷款,被禁止乘坐列车软卧,被禁止乘坐飞机……处处受限,处处碰壁,他的生活因失信像被关进了牢笼一样失去了自由。
他终于知道了失信的可怕。
(2)这幅漫画告诉我们:诚信才能行天下,信誉才是我们生活自由的通行证。
点拨:观察漫画中的构图元素,梳理出全部元素,再把它们围绕漫画主题串在一起,表述出来。
寓意围绕主题概括即可。
二、(一)8.D
9.示例一: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但其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一段人间佳话。
示例二: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才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
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对他的垂怜。
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10.示例一:能。
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
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
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
示例二:不能。
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
本文的出处——《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
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
(二)11.①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②老舍先
生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③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12.这一称呼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的特点。
点拨:这一戏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土地”是民众最为熟悉的东西,这里用来形容老舍与民众的关系,也表明老舍对北京的熟悉和热爱。
13.示例:小事更能表现人的品行,作者通过自己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小事,以小见大地表现出老舍先生伟大的人格。
14.老舍先生是一个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热情大方、亲近百姓、细心体贴的人。
(三)15.写了四件事:①通过友人向史铁生约稿;②地坛家里聊写作;
③商讨电视剧拍摄事宜;④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16.因为《我与地坛》是引起作者回忆的原因,更是史铁生留世、能体现自己人生思考的佳作;也是作者感触较深,认为能给那些“擦蹭生活”的人以启迪的“好作品”;或者说是体现史铁生创作价值的“核心”所在,所以作者要花笔墨重点写。
17.(1)示例:本句使用比喻修辞,把文字比作手串,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作品历久弥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
(2)示例:这里明显反映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一方面赞扬史铁生创作了这样的好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流传千古,给人启迪和智慧,就像他的人在永远活着一样;另一方面,也批评社会上有些人急功近利,人还在,文章早就死了。
18.最后一段有照应题目、完整文章结构、升华作者感情的作用。
题目是忆故人,作者中间却插入了很多的议论,最后一段收束了议论,使文章回到追忆故人的思绪上来,同时,结合全文行文,末段虽字数较少,却见作者对故人感情之深,过往的画面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