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在教学中,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摸索,我认为学生预习前必须做到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
同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预习要求,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良好预习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下面就谈谈我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做法:
在低年级我是这样做的,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还没养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低年级学生的预习时间,我一般安排在课内完成。
为了慢慢培养孩子们的预习能力,我不厌其烦地每次把预习过程与方法简单地公布在黑板上,以便学生按步完成。
一、熟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读第一遍课文,标好自然段,用“—”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然后,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合一合、编顺口溜、猜谜语”自学生字词。
字词读准了,再继续读顺句子,读通全文,至少再读2遍课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尤其是有感情朗读更是为孩子的口语交际,写作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低年级的孩子处在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
更为重要的是,在朗读中,他的口、眼、耳、脑、心的并用,这对培养他的善于动脑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理解词语或句子。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在后面用“?”勾出。
古人说的好,“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学生自已可以先联系课文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来理解。
如自已没有解决好的,就可以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或与老师交流。
三、那么对于班级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做到上述的基本要求之外,在给定的时间内,我还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已的阅读能力。
把课文读通顺了,大部分词句都能理解后,应学会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如:“这篇课文讲了什么?”还可以思考课文后的练习,进一步了解课文。
如:预习《葡萄沟》这篇课文,通过思考课后练习:“你从哪几个方面看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同学们就能更好理解课文是围绕哪几个方面来写葡萄沟的。
坚持一段时间的训练指导,我相信同学们会养成了一定的预习习惯,有了一定预习能力。
那么到了中高年级,预习时间就安排在上课前完成。
但是还考虑到孩子们好玩的天性,学习还不够自觉。
在每学习一篇新课之前,我都要和同学一起复习预习的过程与方法。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预习要求也有所改变与提高。
一、阅读“导读”。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二、读、思、圈、画。
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
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
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考,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并反复朗读课文,至少读3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课后的练习之后,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在中高年级阶段,我认为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问意识,鼓励他们自已提出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让学生提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只等待老师发问的被动学习心态,能促进积极思考意识的形式。
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出一两个问题,写在书上准备课堂上交流。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梳理,再结合教学设计过程与全班同学交流,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四、同样,对于班级中阅读能力强,语文基础扎实的优秀生来说,我还增加两个方面预习要求,以便更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用“波浪线”划出你认为课文中最精彩的词语或句段,在反复朗读、品味之后,可以在其旁边用简洁的文字写上自已的感受、收获等自已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查找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课处延伸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
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此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的配合下,孩子们一定会快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也是有益于终身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