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导学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鸿门宴》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版)【复习目标:】(一)重点掌握实词、虚词,复习巩固文言知识点。

(二)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学习过程:】一、成语与名句积累1.鸿门宴:比喻不怀好意的筵席。

2.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队百姓无丝毫侵犯。

3.发指眦裂:头发向上指,眼眶尽裂开。

4.劳苦功高:出了力,吃了苦,立下了大功。

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并非表面所露之意,实则另有所图。

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家是刀和切肉的砧板,我们是要被宰割的鱼和肉。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回避小的责备。

二、文学常识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父职,得览皇家珍藏图书文献;后因替兵败而降匈奴的李陵辩护,遭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国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于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

其中较有影响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有:《陈涉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刘向)2.关于《鸿门宴》上的座次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为最上位,范增南向坐为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为侍坐。

从座位排列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和项羽的自高自大及刘邦的委曲求全。

三、课前练习(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4、不可不蚤来(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同骖)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二)古今异义词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

编制人:邵青备课组长:年级组长:使用人:授课时间:班级:小组:姓名:评价:《鸿门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理解认识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4、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

【学习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

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学习、提问、讨论1、反复诵读,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3、提问讲解,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4、质疑、讨论、探究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评述历史事件。

《鸿门宴》预习案一、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鸿门宴》导学案 (含答案)

《鸿门宴》导学案 (含答案)

鸿门宴》学案一、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司马迁,字子长,(时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二十八岁任,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历史之父。

2.《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体史,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时代到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记帝王)、三十(记诸侯)、七十(记重要人物、十(大事年表)、八(记各种典章制度等)。

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合称“前四史”。

被鲁迅誉为“ ”。

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

.“二十四史”均以编撰。

3.文化常识关中:关以西,文中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

山东: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座次: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为尊。

皇帝座位。

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 ”,称臣叫作“北面”。

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卑是坐东向西。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季父:。

我国古代兄弟排行,为、、、。

河北:河以北。

河南:河以南。

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的人。

再拜:,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

二、文章内容概括按照“宴前--宴中--宴后”三部分,概括《鸿门宴》中的小事件,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可用两字或四字总结)。

宴前:无伤项羽范增项伯张良刘邦项伯项王宴中:刘邦项王范增项庄项伯樊哙宴后:沛公张良项王范增刘邦三、解释文中重要实词1.旦日飨士卒2.贪于财货,好美姬3.急击勿失4.素善留侯张良5.鲰生说我曰6.距关7.毋内诸侯8.秦地可尽王也9.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0.且为之奈何11.君安与项伯有故12.秦时与臣游13.故幸来告良14.吾得兄事之15.张良出,要项伯16.沛公奉卮酒为寿17.约为婚姻18.秋毫不敢有所近19.籍吏民,封府库20.妇女无所幸2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4.不如因善遇之2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2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27.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28.令将军与臣有郤29.项王、项伯东向坐30.亚父南向坐31.范增数目项王32.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33.若属皆且为所虏34.臣请入,与之同命35.卫士仆地36.哙遂入,披帷西向立,37.瞋目视项王38.目眦尽裂39.项王按剑而跽曰4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41.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

xx学校导学案时间: 2018.9. 周次:5 编号:5学习内容:1.2段学习目标:1.学会文学常识。

2.学会生字词,熟读1.2段。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识记重要字词及句式。

4.研讨每段小标题,归纳重要人物特征。

●导:同学们,大家知道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著作是什么呢?它就是。

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的长河,去感受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思考!1.读作者简介,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探:1.提读课文,订正字音,初步理解大意。

2..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3.画出疑难点。

4.师提问翻译,释疑。

●议:1.把1.2段拟制小标题。

2.小组探究能代表每一段的最佳标题。

3.按照课文里提供的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心理活动等概括刘邦、项羽的人物特征。

4.师提问,明确答案。

鼓励学生。

●验:一.填空:《史记》作者是,汉著名的家,家,家。

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到三千多年间的历史。

全书篇。

包括本纪篇,世家篇,列传篇,书篇,年表篇。

二.文言词语1.通假字:距通“”;要通“”蚤通“”;倍通“”2.词类活用:沛公军霸上,活用为“”沛公欲王关中,活用为“”臣活之,活用为“”3.解释词语:素善留侯张良:。

旦日飨士卒:。

鲰生说我曰:。

为击破沛公军:。

之沛公军:。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4.翻译:此天子气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杀人,臣活之。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小标题:1段: 2.5.人物性格:项羽:刘邦:●评:1.核对验的答案。

2.强调重点。

3.巩固本节内容,预习下节内容。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3.4段学习目标:1.读准3.4字音,理解大意。

2.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3.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4.给3.4段拟制小标题。

5.分析概括樊哙的人物特点。

●导1.提问:作者及作品文化常识。

2提问1.2段小标题,回顾所叙述的内容。

3.提问:1.2段重点的词语及句子。

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

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

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一、学案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这场宴会被称为鸿门宴,是因为它在鸿门举行。

鸿门宴发生在项羽和刘邦之间,二人都是当时战国时期的重要军事家和政治家。

这场宴会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转折点,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事件背景在战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七个国家,其中包括秦国、赵国、齐国、楚国、燕国、韩国和魏国。

这些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各国争夺领土和权力。

前秦朝的统一者秦始皇去世后,秦国陷入内部纷争,使得其他国家看到了重建自己国家的机会。

项羽是楚国的将军,他以英勇善战而闻名。

刘邦是代表汉族的将领,控制着关中地区的势力。

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争斗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鸿门宴的举行。

三、鸿门宴的举行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冬天,地点就在鸿门。

当时,项羽控制了刘邦困守的鸿门城,而刘邦被困在城内无法逃脱。

刘邦派遣使者向项羽请求会面并提出谈判的要求。

会面的场景如下:会面地点设在宴席上,两人面对面坐着。

刘邦:我愿效犬马之劳,归还诸将将士,让他们返回本国。

只求项将军饶命,让我一条生路吧。

项羽:你说这些话,是不是看不起我楚国人?若是你,你会如何对待我?刘邦:我会尊重你,让你在我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位。

会面后,双方再三商议,最终达成以下协议:1.刘邦承认楚国的割据势力,并同意将楚国的领土交还给项羽。

2.刘邦承认项羽为楚国的君主,但需臣服于他的统治。

3.刘邦保证将不再向项羽进攻,并撤军回汉中。

四、事件影响鸿门宴后,刘邦成功逃脱项羽的围困,重新集结军队,并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刘邦的胜利标志着秦朝的灭亡和刘邦的崛起。

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帝国之一。

鸿门宴也对项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宴会暴露了项羽的狂妄和自负,最终导致了他在战争中的失败和自杀。

项羽的失败使得刘邦能够夺取最终的胜利,统一了中国。

五、答案1. 鸿门宴发生在哪个朝代?鸿门宴发生在秦朝。

2. 鸿门宴是谁组织的?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会面。

(完整版)《鸿门宴》预习案(教师版)

(完整版)《鸿门宴》预习案(教师版)

《鸿门宴》预习案教师版1.疏通文意。

2.掌握加点的实词、虚词。

重点文言知识。

一、时代背景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二、作家作品介绍1、司马迁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

20岁的时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

20几岁任郎中,36岁父死,38岁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始写《史记》。

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至53岁时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2、《史记》有关知识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鸿门宴学案及答案

鸿门宴学案及答案

鸿门宴学案及答案【学案】一、学习目标:1. 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2. 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3. 探讨鸿门宴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

二、学习重点:1.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2. 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学习难点:1. 探讨鸿门宴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

四、学习方法:1. 阅读文字材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2. 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搜集鸿门宴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展开讨论。

五、学习过程:1. 学习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2. 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探讨鸿门宴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

【答案】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鸿门宴的主要人物是秦王政和刘邦,两位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下面将逐步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鸿门宴发生的背景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王政采取残忍的政策削弱各国势力,导致了一系列的民族、豪强抵抗运动。

刘邦作为刘家豪族的嫡系后裔,在受到秦朝苛政压迫后,勇敢地发动起义,成为抗秦动乱中的主要领导人。

事件经过是刘邦率领汉军攻破了秦王朝的咸阳城后,秦王政被困在鸿门宴的楼阁之中。

此时刘邦放过了秦王,而选择将秦朝的后方资源全部掌握。

刘邦巧妙地利用了商鞅的郁郁寡欢、担心政权被夺的情绪,提出了合作条件,将秦王政时刻置于压力之中。

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成功的鸿门宴使得刘邦获得了秦朝的后方重要资源,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直接铸就了西汉的建立。

其次,鸿门宴使得秦朝的统治基础进一步削弱,成为各地反秦势力蜂起的标志,为秦朝灭亡埋下伏笔。

最后,鸿门宴凸显了刘邦政治手腕的高明和秦王政的软弱无能,成为历史故事和文化艺术作品中常被描绘和赞颂的题材。

在文化艺术作品中,鸿门宴被广泛描绘,并且成为传世名篇。

例如曹操的《鸿门宴》、王传质的《鸿门宴》等,这些作品通过文字表述、戏剧舞台和绘画艺术等形式,展现了鸿门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将历史事件与艺术相结合,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

编制人:邵青备课组长:年级组长:使用人:授课时间:班级:小组:姓名:评价:《鸿门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理解认识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4、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

【学习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

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学习、提问、讨论1、反复诵读,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3、提问讲解,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4、质疑、讨论、探究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评述历史事件。

《鸿门宴》预习案一、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师版]

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师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楚汉相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2、学会抓住关键词阅读文言叙事散文;学会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过程与方法3、略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关系;4、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课前预习任务】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关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

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

鸿门宴学案

鸿门宴学案

鸿门宴学案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关人物智慧和权谋的重要故事。

作为一件历史事件,鸿门宴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情节和人物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们热衷深入挖掘的对象。

本学案将围绕鸿门宴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分析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和动机,以及思考历史教训对现实的启示。

一、历史背景公元前206年,秦朝已经统一了大部分中国领土,即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

当时的秦始皇自称为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焚书坑儒。

然而,这种严酷的统治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抗和不满。

二、鸿门宴的发生鸿门宴的故事,起源于秦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斗争。

刘邦被推举为领导反秦联军的总司令,领导反秦军队与秦朝作战。

然而,刘邦自认为自己处于下风,难以与秦朝正面抗衡,于是采取了一系列计策进行筹谋。

为了能够摧毁秦军,刘邦决定设下一个陷阱,他邀请项羽与自己在鸿门宴上共进晚宴。

项羽接受了邀请并带领着数百名部下前往鸿门,而刘邦在宴会上设下了一个陷阱。

三、鸿门宴的陷阱在鸿门宴上,刘邦表面上看起来和平待客,与项羽一起喝酒、聊天。

然而,刘邦的真正目的却是想要消灭项羽。

他事先准备了一支秘密的队伍,埋伏在鸿门的背后。

当宴会进行到高潮时,刘邦突然发动袭击,秘密队伍一涌而上。

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袭击,项羽措手不及,陷入困境。

尽管他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被刘邦的军队所击败。

这场袭击被认为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为刘邦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鸿门宴的意义鸿门宴作为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完整版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完整版鸿门宴学案简介: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由刘邦主持。

本文将介绍完整版鸿门宴学案的学案及答案。

一、学案学案一:标题:鸿门宴前的背景与准备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应能够:- 了解鸿门宴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鸿门宴前的政治局势;- 理解刘邦的策略和准备工作。

2. 学习内容:- 鸿门宴的意义和背景;- 秦汉之间的政治局势;- 刘邦的策略和准备工作。

3. 学习活动:- 小组讨论:鸿门宴为何具有重大意义?- 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鸿门宴发生在哪一年?是谁主持的?- 观看视频:了解鸿门宴前的政治局势。

学案二:标题:鸿门宴的过程与结果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应能够:- 认识鸿门宴的过程和具体细节;- 分析鸿门宴的结果及其影响;- 掌握历史人物之间的角力和斗智斗勇。

2. 学习内容:- 鸿门宴的场景和过程;- 鸿门宴后的影响;- 刘邦与项羽的较量。

3. 学习活动:- 观看模拟重演视频:了解鸿门宴的具体过程;- 小组研讨:鸿门宴对刘邦和项羽有何影响?- 阅读历史资料并写下关于刘邦和项羽的对比。

学案三:标题:鸿门宴的启示与思考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应能够:- 思考鸿门宴的启示和历史价值;- 探讨权力与智慧的重要性;- 分析并归纳个人所得。

2. 学习内容:- 鸿门宴的启示和历史价值;- 权力与智慧的关系;- 个人经验和感悟。

3. 学习活动:- 小组讨论:鸿门宴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个人写作: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权力斗争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二、答案学案一:1.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由刘邦主持。

2. 鸿门宴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刘邦成功排除了项羽的威胁,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

学案二:1. 鸿门宴的过程是刘邦与项羽在鸿门会面,通过酒宴的形式进行较量和斗智斗勇。

2. 鸿门宴后,刘邦获得了项羽的支持和信任,成功夺取了最后的胜利,成为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鸿门宴》 导学案

《鸿门宴》 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鸿门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3、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4、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2、难点(1)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2)理解“鸿门宴”在楚汉相争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继承父职,任太史令。

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

后发愤著书,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 130 篇,包括本纪 12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书 8 篇,表 10 篇,共 52 万余字。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文本解读1、字音字形(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沛公军霸上()沛公欲王关中()范增说项羽曰()好为大者()鲰生说我曰()沛公奉卮酒为寿()数目项王()戮力而攻秦()(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沛公军霸上()沛公欲王关中()素善留侯张良()项伯杀人,臣活之()吾得兄事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范增数目项王()常以身翼蔽沛公()2、文言句式(1)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此天子气也。

()②沛公军霸上。

()③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④籍何以至此?()⑤大王来何操?()⑥沛公安在?()(2)翻译下列句子。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鸿门宴》导学单

《鸿门宴》导学单

鲰.( )生 数.( )目项王 项庄舞剑意在沛.( )公 目眦.( )尽裂 参乘.( ) 人为刀俎. ( ),我为鱼肉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初,要项伯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令将军与臣有郤(二)、对照注释,翻译文章理解文意。

(课前完成) (三)、查找资料,了解《史记》、司马迁及本文写作背景。

(课前完成)四、课上自主学习(一)、六分钟时间诵读课文。

(二)、理解文意。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 学 单(编写: )课题:《鸿门宴》 课型:导学课 时间: 年 月 日 共4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重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 课前展讲(5分钟) 二、 结构化预习(课前完成) 三、(一)基础知识积累(课前完成)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飨. ( )士卒 左尹.( )卮.( )酒 彘.( )肩 戮.( )力同心 樊哙.( ) 瞋.( )目而视 玉玦.( )1、诵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15分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沛公军.霸上(2)沛公欲王.关中(3)旦日..(4)飨.士卒(5)妇女无所幸.(6)素善.留侯张良(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8)欲呼张良与俱去.(9)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0)君安与项伯有故.(11)臣活.之(12)孰与..君少长(13)吾得兄.事之(14)约为婚姻..(15)籍.吏民(1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8)不如因.善遇.之翻译下列句子(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具以沛公言报项王2、诵读课文3-4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读文与读史相结合。

学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理性认识性格决定命运,领导的个人决策与政治集团的利益息息相关。

课前预习一、【知识衔接】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作品介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背景介绍“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邦。

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军围困的国,•同时派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在钜鹿(今在)大败军,消灭了军的主力。

同时,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王子婴投降。

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军后,听说邦已出,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版

重庆市朝阳中学高2015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一、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公元前90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

本纪,天子的传记;世家,诸侯的传记;列传,给有影响的人的传记;书,专业史;表,大事年表.2.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清朝乾隆皇帝钦定刊印。

二十四史的体裁是纪传体史书(背下来)3.课文的时代背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之后,。

出现了项羽分封诸侯的反时代发展的做法,之后就出现了项羽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最后以刘邦获胜项羽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自刎吴江的历史结局。

《鸿门宴》导学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导学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导学学案(教师版)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夯实文言基础2、学习课文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作出学生个人对项羽的评价。

教学建议积累、整合此一版块主要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注重积累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作学生课前预习之用;也可用一节课,学生读书、查阅资料、讨论完成.这里主要是文言基础知识。

答案如下:1、xiǎng jīzōu zhīchēn zìjìshèng dàn bēi2、(1)内——纳(2)要—-邀(3)倍-—背(4)蚤—-早 (5)郤——隙(6)桮——杯3、(1)(4)正确错误4、A (2)(4)(5) B(1)(7) C(3)(6)(8)5、例句活用类型释义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2。

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3。

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4。

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6。

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7。

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8。

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12。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13。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15。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6、①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②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④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7、①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③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8、意在沛公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9、例句出处释义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陈陈相因成语沿袭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例句出处释义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万事如意成语顺、随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例句出处释义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神情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例句出处释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屈原》提出、举出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举贤任能成语推荐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举世无双成语全部、整个例句出处释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诉、劝告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教学建议一、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两首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鸿门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本文编排在苏教版“寻觅文言津梁·仔细理会”板块的第二篇,编者的意图,一是学习本文积累文言知识,二是从“仔细理会”里反映出对研究性阅读赏析的要求。

教学中,本文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样,通过学习,一是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我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是研究人物形象,三是进一步了解《史记》的人物描写及语言特色。

因为本文和上一篇一样,比较浅易,教学时还是让学生多读,使用工具书,再多读增进理解,形成积累。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历史知识。

2、积累文言知识。

3、研究人物形象,继续研究《史记》的人物描写及艺术特色。

教时安排:2教时第一教时要点:了解有关历史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积累文言知识一过程:一、导入(以“鸿门宴”一词的来由引入。

今天“鸿门宴”的含义是含有某种杀机的会晤。

)二、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

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

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

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

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

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

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的项王营),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导学学案(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夯实文言基础2、学习课文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作出学生个人对项羽的评价。

教学建议积累、整合此一版块主要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注重积累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作学生课前预习之用;也可用一节课,学生读书、查阅资料、讨论完成。

这里主要是文言基础知识。

答案如下:1、xiǎng jīzōu zhīchēn zìjìshèng dàn bēi2、 (1)内——纳(2)要——邀 (3)倍——背 (4)蚤——早 (5)郤——隙 (6)桮——杯3、(1)(4)正确错误4、A (2)(4)(5)B(1)(7) C(3)(6)(8)5、例句活用类型释义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4.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6.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7.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同上使……跟从,率领王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6、①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7、①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③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8、意在沛公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9、例句出处释义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陈陈相因成语沿袭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例句出处释义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万事如意成语顺、随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例句出处释义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神情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例句出处释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屈原》提出、举出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举贤任能成语推荐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举世无双成语全部、整个例句出处释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诉、劝告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教学建议一、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两首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

二背景简介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三、疏通文意:[看学案1—9题]四、研读课文:(一)抓住矛盾线索刘邦和项羽推翻了秦王朝以后,彼此的利益产生了矛盾。

这个矛盾冲突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斗争。

《鸿门宴》就叙述了双方你死我活的斗争情况。

文章精辟的构思,谨严有序的情节,动人的矛盾冲突,洗炼利索的语言描写,不知打动过多少读者。

那么,从战争双方根本利益的角度讲,《鸿门宴》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呢?“如果课文提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是矛盾的根源,你是否能直接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呢?”学生要能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全文,并且还要能从中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二)理清情节结构1、“既然《鸿门宴》矛盾和斗争的根本原因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请问鸿门宴的导火索是由谁引起的?”“假如只有曹无伤,而没有别人,这场鸿门宴还会发生吗?如果有,那这个人又是谁?” “请把项羽叔叔的卑鄙行径找出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2、项伯是楚的“左尹”、又是当今大王的叔叔,权倾一时,可他却能自由自在的告密,这从侧面反应了项羽用人有何特色?跟刘邦用张良相比,项羽刘邦孰好孰坏?这一问可以立刻揭示项羽的弱点,反衬刘邦的优点。

一个是用人不当和不善用人、一个是敢于用人和善于用人。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高帝条可见一斑(出示材料扩展学生知识):陈平说:“项羽所任用和宠爱的人、不是项氏的宗亲,就是他的妻弟,虽有奇才智士不被任用。

”本来项羽并不是完全不知人的人,他破人蒙蔽了,与项羽有姻亲关系的卑微小人都被项羽委以重任,执掌大权。

这样,有才之士怎么能不被隐蔽呢?不过,项羽之所以这样做,也有其必然性。

他是以欺诈而兴起的,事奉怀王而杀怀王,属宋义部下又杀死宋义;汉高祖刘邦入关灭秦当王关中,他又压抑刘邦而改封其为汉中王;田荣率众来归附,他又斩艾掠夺之。

凡一贯嫉害别人的人,总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怀疑他人也同样会嫉害自己。

轻率残杀别人的人,总感到仇故就在自己身边而不敢一刻放松警惕,左顾右盼,只有自己的兄弟和有姻亲关系的人可以信赖。

如果把权柄轻易授于外人,则自己就处于怀王、宋义的境地。

终日忧惧不安,甚至在睡觉时还在睡床周围布满持戈操戟的兵士,这样,怎么能不深疑天下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敌人呢?然后,这样疑心仍不能挽救他。

项伯是汉王刘邦的心腹,但他又恰恰是项羽的兄弟(富按:原文);穷追项羽并逼迫项羽自刭者是吕马童,可吕马童正是项羽的老朋友。

在大败之后仍跟随他的三十余骑中,竟然没有一个是他的兄弟和姻亲。

怀奸而求援,最终必然陷于孤立无援。

并非仅仅因未得到封爵而怨恨他的人攻击他,得到信重的亲戚背叛他已经很久了。

3、“项伯把项羽要击刘邦的军事秘密告诉了张良以后,在刘邦那里造成的结果是什么?”一方面是张良没有采纳项伯的好意,另一方面他还把这个机密及时禀告了他的顶头上司刘邦,而刘邦也真不傀是久经磨炼的斫轮老手,在他与张良的一席话中,不单套出了张良与项氏的关系,套出了张良的高招,而且似比张良还技高一筹,“要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一系列的老谋深算,无疑为自己找好了一条万无一失的退路。

4、整个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是最主要的,所以问题就应该围绕项羽来进行,去其枝叶,取其主干;“为了自身的利益,刘邦不得不与项羽在新丰鸿门相见了。

本来这时的主动权是在项羽手里的,刘邦的生死存亡就在项羽的一念之间。

然而项羽却一次又一次地放过了杀死刘邦的宝贵机会。

请问项羽有哪些杀死刘邦的机会?是怎样由主动转向被动的?”项羽有多次杀掉刘邦而独霸天下的机会:(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羽要是有称王之心,则可乘机杀之,然而项羽放弃了这一机会。

相反,他还出卖了曹无伤。

一时高兴,居然邀请刘邦“与饮”,表现自己的大度。

哪知,这就暴露了他的懦弱,亦足见他缺乏远见和计谋。

(2)在宴会上,“范曾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琚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照理说,先前没能杀刘邦,在宴会上采取补救措施也并不晚,然而项羽无动于衷,再一次错过时机。

(3)范增眼看事情并不会按原来的意愿发展,就不得不采取一条铤而走险的办法。

“出召项庄,谓曰: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并且还明确告诉了项庄事情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没想到项羽手下的项庄也是那样一个不知变通的人,非要慢悠悠舞半天才去杀刘邦,当然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4)更令人不可思议的还是项羽手下的项伯,他不仅向刘邦告了密,在项羽面前还居然胆敢护卫刘邦,“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由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伯身居高位,而在主子面前却保卫了敌人。

从整个环节看,项羽由主动而走向被动也就出于必然了。

5、理清思路。

课文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有三起三落,请同学们找出来。

玦项剑项帐项举羽舞羽闯王增不庄翼哙款范应项蔽樊待(三)把握人物形象: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

1、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

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2、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