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鸿门宴》 导学案

《鸿门宴》 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3、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4、认识“鸿门宴”在楚汉相争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分析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和影响。

2、难点(1)理解“鸿门宴”上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微妙的政治局势。

(2)探讨“鸿门宴”对楚汉相争结局的影响。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作品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 130 篇,包括本纪 12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表 10 篇,书 8 篇,共 52 万余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年表,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人物传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背景介绍秦末,“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首举义旗,各地纷纷响应。

刘邦和项羽也在这时崛起。

刘邦率先入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颇得民心。

项羽随后入关,驻军鸿门。

《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鸿门宴》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导言《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戏曲中常引用的故事之一。

该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由秦朝统治者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策划。

本文将介绍该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同时提供一份优质的导学案,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鸿门宴》。

一、背景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建都后经过数年的改革,实现了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

但秦朝皇室近亲之间的权力斗争依然存在,秦始皇驾崩后,由太子胡亥继位。

胡亥身边的丞相赵高和大将军扶苏相互倾轧,胡亥感到很难控制局面,因此他先后杀死了两位太监,用“反间计”终于除掉了赵高,但扶苏却成了潜在的威胁。

二、过程在这个背景下,胡亥决定对扶苏进行狙击。

“鸿门宴”是胡亥实施狙击的主要手段。

胡亥邀请同样受到太监迫害的扶苏前来宴会,表示要对他大事商谈。

扶苏这时正处于灰心丧气的状态,又得到消息称自己的亲戚和盟友都已被秦国认定为叛逆,于是决定前往宴会寻求再次制定国家大计的机会。

扶苏到达鸿门后,才发现胡亥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他手下的亲信也已遭到清剿。

扶苏感到危急,但已回天无力。

在举行了几轮酒令后,胡亥意图杀害扶苏,但属下却对扶苏下手失败。

这时,正在鸿门外守候的长安市民发现了异常的情况,扶苏感到时机已到,率领亲信冲到对面的韩国大营,此时的韩将项羽正好在,他马上批准将扶苏收留,并联合楚、赵等国的势力,展开了抗秦的斗争。

三、影响“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经典案例之一,揭示了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形势急转直下的压力和挫折,以及个人情感的干扰。

此外,它还表达了古代中国推翻暴政的意志和民众依靠团结反抗的决心,为整个历史乃至社会手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导学案为了深入学习历史上的“鸿门宴”,学生需要对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进行全面的探索。

以下是一份导学案,帮助学生理解《鸿门宴》。

统编必修(下):《鸿门宴》导学案(两课时)

统编必修(下):《鸿门宴》导学案(两课时)

统编必修(下):《鸿门宴》导学案(两课时)(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统编必修(下):《鸿门宴》导学案(两课时)【自主学习】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鸿门宴导学案学习总目标:1、掌握《史记》、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积累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学习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五课时。

一、常识了解1、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

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

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

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要求能过脱稿讲述《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

人物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

《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

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

鸿门宴 导学(学生版)案

鸿门宴 导学(学生版)案
3、亚父者,范增也
(三)、第4段重点字词
1、今日之事何如2、臣请入,与之同命
3、哙拜谢,起,立而饮之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6、沛公起如厕,因召樊哙出
(四)、第4段中出现的句式
1、客何为者?2、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五)、探究三、四段
问题1第三四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是故事的高潮,主要写了那几件事情?
(三)第2段重点字词解释
1、素善留侯张良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具告沛公4、为之奈何:如何,怎样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6、距关,毋内诸侯
7、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8、君安与项伯有故?
9、项伯杀人,臣活之10、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11、孰与君少长?12、吾得兄事之
13、张良出,要项伯14、约为婚姻
四、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㈠省主语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㈡省谓语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㈢省宾语(包含介词宾语省略)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 ㈣省介词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1.……者,……也。 2.……,……也3.……者,……
4.……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秦,虎狼之国)。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常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为”等。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问题1、刘邦在脱逃之前做了哪些部署
答:
问题2、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年级:高一班级:学生姓名:【课前预习任务】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关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

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

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经典点评郑板桥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

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执笔者:_先玲玲__校对人:审核人课型:________【预习目标】1. 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正确分析项羽失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正确评价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预习重难点】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预习案(一)作者及作品简介:1、司马迁字子长,()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出生于史学世家,继父职任汉武帝时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史记》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到()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 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被鲁迅誉为()。

3.正音飨()(犒劳) 鲰()(无知、浅陋)卮()(酒器) 郤()(同隙)玦()(半环形有缺口的玉器)彘()(猪) 胜()(尽)哙()戟()(长柄兵器)瞋()(瞪,怒生气) 俎()(砧板)眦()(上下眼睑的接合处) 跽()(双膝着地上身挺直)芷()(多年生草本植物)4.、与项羽有关熟语汇集破釜沉舟【解释】:【出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解释】:【出处】:霸王别姬【解释】:【出处】:四面楚歌【解释】:【出处】:预习思考熟读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来梳理课文。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探究案【学习目标】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一)研读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鸿门宴第三课时导学案

鸿门宴第三课时导学案

《鸿门宴》第三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练习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概括加工能力。

2.了解、把握历史人物的特点及形成原因3.能够联系现实,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二、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的小组探究交流、展示为主。

2.以学生为主,老师恰当点拨,及时引导。

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1.激发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久违的情感。

2.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和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为自己的今后带来一点帮助。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讨论探究人物形象,明确人物特点。

2.难点:在师生的交流中能够从历史和他人的事实中有所收获,并能够联系现实和生活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做出选择。

课前预习,学案导学主持人引入(略)一、(检查预习)串联课文主要内容,明确故事情节。

(可以以图片的形式来进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由故事情节引出对人物的分析和探究。

在鸿门宴上的不同表现,使得这些人物都有了自己永久的光辉,辉耀着历史的天空。

请结合课文给主要人物项羽、刘邦做出分析和评价。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是感受最深的人物进行评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小组内交流,文字化成果,可以主动或派代表到黑板上板演并阐释。

师生互动,引导点拨四、联系历史、现实和生活,整理自己的感悟,交流自己的收获,调整自己的方向。

(小组为单位,可以参考老师提供的方向或其他同学和自己想到的独特的方面。

)例如,可以探讨以下的话题:1.性格与命运;2.意气与勇气;3.英雄的标准;4.人才的使用;5.团队的合力;6.优势劣势的转化;7.小节与大事;8.感情与理智;9.成功的要素……巩固练习,拓展提高五、通过练习检验、深化学习效果1.从课文中的人物里,选择一个你印象深刻的进行分析和评价2.写给一个人的评语和希望。

如:写给项羽例子:①风吹起,尘飞扬,骏马万里赴战场,将军手握天子剑,冲锋陷阵莫能挡。

尔虞我诈非英雄,真刀明枪好儿郎。

智谋非下诸葛亮,英勇不亚赵关张。

《鸿门宴》导学案7

《鸿门宴》导学案7

《鸿门宴》导学案7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识记“举、谢、坐、不、为、于”等重要词语,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相关知识。

3、学习安排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了解故事情节,理清结构层次,感受人物形象。

2、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识,加强积累,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3、学以致用,总结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刘邦取胜的原因并反思项羽失败的历史教训
【课前自学】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二)关于《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鸿门宴”背景简介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失败后,项梁。

鸿门宴 导学案 学生用

鸿门宴  导学案 学生用

《鸿门宴》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一、识记司马迁及《史记》,了解背景二、诵读课文,初知大意三、研读第一段【活动过程】一、上网或利用手中资料,了解司马迁、《史记》和“鸿门宴”的背景。

完成下面填空。

1.走近作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朝代)著名家、家、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2、《史记》: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写作而成。

全书共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52 6500字。

是我国第一部,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到三千年间的历史,开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史记》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合称为“前四史”,与司马光的《》并称为“史学双璧”。

《史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

”(注释a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b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c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d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e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2.背景资料“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二、检查预习(结合课下注解完成)1.熟读全文(扫清生字障碍)欲王()关中飨()士卒为()击破沛军崤()山好()美姬()鲰()生说()我曰熟与君少长()奉卮()酒为寿从百余骑()戮()力而攻秦范增数()目项王樊哙()举所佩玉玦()交戟()之卫士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按剑而跽()沛公之参乘()赐之彘()肩切而啖()之如恐不胜()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道芷()阳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导学案1

鸿门宴  导学案1

鸿门宴(导学案1)高一语文组【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知识。

(基础)(2)读准字音和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文言句式(重点)(3)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1949年,解放战争到了最后的决战关头,4月26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得到这个胜利的消息,毛泽东同志乘兴挥毫,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号召全军将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鸿门宴》,看看西楚霸王项羽是如何沽名钓誉,并由此走上失败之路的。

【知识链接】1、试品:三首诗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提示: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

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根据“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作者的意图。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因为该诗从开始到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作者: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其主要作品《报任安书》《史记》《悲士不遇赋》等。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12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鸿门宴学案 (学生版)

鸿门宴学案 (学生版)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陈陆英雷丽芬审核人:肖春艳使用人:上课时间:2015.9.7--2015.9.9 课题:鸿门宴课型:新课课时:3课时《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掌握“为”、“之”的用法。

【学习难点】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自主学习法探究讨论法【学习过程】【背景介绍】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

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破武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

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

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

“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

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预习检测】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欲王关中()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崤()山好()美姬()鲰()生说()我熟与君少长()奉卮()酒为寿从百余骑()戮()力而攻秦范增数()目项王樊哙()举所佩玉玦()交戟()之卫士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按剑而跽()沛公之参乘()赐之彘()肩切而啖()之如恐不胜()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道芷()阳【自主学习】一、通读全文,通其大意,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按情节将课文分几个部分。

二、熟悉课文,填写下表,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阵营主帅谋士武士内奸刘营项营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二、检查预习三、研读第一部分(1)3分钟时间自主学习本段,疏通文意,利用圈点标注重点字词,并划出有疑问的词语。

《鸿门宴》导学案3.doc

《鸿门宴》导学案3.doc

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鸿门宴》导学案第一课时背景介绍: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Z 间的矛盾rti 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这个宴会上, 充分展示了刘项汙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咅:①“王(wang)关中”②“说(shul)项羽”③“好(hdo)美姬(jl)④“为(w®击破沛公军”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1“军霸上”、“王关中”(加黑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1“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o)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1“成五采”、“为(\M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儿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提示:笫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

“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1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 项羽岂难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第二段: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1古今歧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坐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6、课文解题
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
复杂的政治斗争,“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
7、字音字词大盘点
欲王. 关中
飨. 士卒
为. 击破沛公军
崤. 山
好. 美姬.
鲰. 生说. 我
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经典点评
板桥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
垓下之围为最。”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军
主力,扭转反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约 35 分钟)
3.提问为主,引导 学生了解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段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答:
(2)项羽接获密报后,当即大怒,一个“怒”字你可以看出哪些信息?
答:
(3)、项双方兵力如何,介绍兵力与驻地有什么作用? 答:
4、小组讨论!项羽要打邦的原因和增支持项羽打邦的原因一样吗?项羽为什么要打,增为什么支持 项羽打?
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巨鹿之战 项羽以少胜多,大破军。此时的项羽,豪气满天,“已破军,项羽召见诸侯,诸侯将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垓下之战
当四面楚歌之时,项羽仰天长叹“天亡我也”。这是怎样的痛断肝肠!项羽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4、背景知识
《鸿门宴》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206 年。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
司马迁(约前 145——前 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
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
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 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 104)与人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
1、积累成语。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关于《史记》
《史记》全书共(
)篇,包 括(
)本纪、(
)世家、(
)列传、( )
表、( )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

)。 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
“(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
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
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
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
丰鸿门。
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隐含杀机,是一场尖锐
复杂的政治斗争,“鸿门宴”一词今天也成了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的代名词.
5、文化常识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
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答:
第二段的教学,讨论课文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二段一共写了哪几件事? 答:
2、项伯一个怎样的人? 答: 3、事情败露,邦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4、邦和项羽是? 答:
【第三课时】 二、(引入第三段的教学) 1.指名认读生字(见前课预习作业),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五、略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约 3 分钟)
表一:楚汉人物对比表
籍贯
主帅
谋士
武将
间谍
兵力


表二:人物关系表
六、梳理文本情节,把握文本叙事脉络。(约 12 分钟) 1、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 明确:
宴会前:



→项伯说情
宴会上:邦罪→



宴会后:



→诛杀无伤
2、现在我们就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分别为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同学们以前后桌四个人为一组
合作探究,解决以下
①课文按宴会前、中、后怎么分段?
②宴会前部分记叙了哪几件事?
③宴会中记叙了哪几件事?
④宴会后记叙了哪几件事?
七、作业设计
1、三台一中导学案 p33----34
熟与君少长.
从百余骑.
奉卮.
酒为寿
戮. 力而攻
樊哙.
增数. 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
交戟. 之卫士
瞋.
目视项王
目眦. 尽裂
按剑而跽.
沛公之参乘.
赐之彘. 肩
切而啖.

如恐不胜.
人方为刀俎.
何辞为.
道芷.

8、三台一中导学案 p33----34 知识梳理(一至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 3 分钟)
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
130 篇,包括 12 篇本纪,30 篇世家,70 篇列传,10 表,8 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本纪记帝王,
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当过亭长的邦也先后起兵反。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仍号楚怀王。项,同为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
项梁死,项分别战于黄北。楚怀王曾与诸将相约,谁先入关,就是关中王.项羽在巨鹿一带消灭军主力,邦则
从黄河以南打进函谷关,攻下。
邦攻下后,吞并霸上,遣将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欲称关中王。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
《鸿门宴》导学案(学生版)
年级:高一 班级:
学生:
【课前预习任务】
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一、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 145---前 90)字子长,西汉著名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关于《史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