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12 海-气相互作用-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
微专题12 海-气相互作用
【考点梳理】
1.影响海—气相互作用的因素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
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如下图:
(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
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
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
如下图:
(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由于热容量的影响,海洋对热能的反映表现为吸热较慢,增温较缓,放热较慢,降温也
较缓。
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
陆地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很快,增温也快,放热迅速,降温也迅速。
陆地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小。
如下图:
3.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左图为太平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单位:℃),右图为拉尼娜年赤道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左图等温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受太阳辐射影响,南半球等温线更为平直B.受大气环流影响,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C.受海陆分布影响,乙处比甲处等温线密集D.受暖流影响,甲处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
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左图所示地区()
A.甲地冬季较温暖,冬季风势力弱B.乙地暴雨频繁,泥石流频发
C.丙海区沿岸森林火险等级提高D.丁海区冷海水上泛增强,渔业增产【答案】1.D 2.D
【解析】1.受海陆分布影响,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A错误;受太阳辐射影响,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B错误;受寒暖流交汇影响,甲比乙等温线密集,C错误,甲处有日本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出,D正确。
故选D。
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亚冬季气温低,冬季风强,A错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海岸信风强,吹动表层海水离开海岸,底层冷水上泛形成寒流,气温低,气流下沉,降水少,B错误;丙海区因暖热海水堆积,气温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多,火险等级降低,C错误;丁海区海水上泛,营养物质为海洋浮游生物提供营养,饵料增多,渔业增产,D 正确。
故选D。
长津湖隔着鸭绿江,与我国辽宁和吉林两省相望,东距日本海不足100公里,位于狼林山脉和赴战岭山脉之间,地处“朝鲜屋脊”一盖马高原之上,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下图)。
这里冬天格外寒冷,裹挟着暴雪的寒风每小时可达40英里,月平均最低气温为-25°C,为朝鲜的苦寒之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长津湖与我国首都北京同纬度,但冬季气温明显低于北京,其原因不包括()A.位于风口之上,风寒效应叠加,寒冷加剧
B.处于西伯利亚寒潮东部的南下通道上,易受寒潮影响
C.北部低平的地形对南下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较弱
D.地形封闭,气流下沉加剧寒冷
4.通常年份,长津湖地区11-12月初的气候并不寒冷,气温为-3°C到5°C,但1950年11月25日,该地区气温骤然降到了-30°C以下,并出现暴雪天气,可能是()
A.受拉尼娜影响B.地形对冷空气起阻挡作用
C.受西伯利亚寒潮影响D.受厄尔尼诺影响
【答案】3.D 4.A
【解析】3.长津湖所在区域地势高,位于西北风风口上,风寒效应叠加,寒冷加剧,A说法正确;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越过东北平原到达该地,易受寒潮影响,B说法正确;北部低平的地形对南下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较弱,受冷空气影响大,C说法正确;地形封闭,气流下沉有增温效应,不会加剧寒冷,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通常年份,长津湖地区11月~12月初的气候并不寒冷,而1950年11月25日,气温骤降,导致其骤降的原因是一种异常的天气现象。
受拉尼娜影响,会出现寒冬,A正确;地形对冷空气起阻挡作用,不会加剧寒冷,B错误;西伯利亚寒潮影响是每年冬季的正常现象,C错误;厄尔尼诺年份出现暖冬,D错误。
故选A。
海洋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着水热交换,从而影响全球的水平衡和热平衡。
热平衡值是指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额。
下图为太平洋热量平衡值时纬度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面
小题。
5.与其它海域相比,40°S〜60°S的太平洋海域热平衡值最低,可能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度小B.陆地面积较广阔C.西风漂流势力大D.海洋占绝对优势
6.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向大气输送水热的主要方式有()
①季风环流②赤道低气压带③信风带④赤道暖流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答案】5.C 6.B
【解析】5.由所学知识可知,南太平洋40°S〜60°S海域流经的西风漂流为寒流,势力大,降温明显。
C正确;40°S〜60°S的太平洋海域地处中纬度,较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度大,A错误;海域面积广,B错误;不同海域之间的热量平衡值,与海洋占绝对优势无关,D错误。
故选C。
6.季风环流发生在与太平洋赤道海域有一定距离的区域,①错误;信风带由较高纬度流向赤道,没有发生赤道海域的水热输送,③错误;赤道低气压带通过对流上升将海洋热量和水分带给大气;赤道暖流通过对大气的增温增湿,向大气输送水分和热量。
②④正确。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的暖事件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冷事件则称为拉尼娜现象,冷暖事件发生时,热带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出现显著异常,导致海洋环流异常。
下图示意热带太平洋海平面以下100~200m表面温度异常的平均状况。
图中实线表示温度异常偏高,虚线表示温度异常偏低,图中等值距为0.2℃。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当热带太平洋海域海洋表面出现图示温度分布特征时,()
A.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海平面下降B.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升高C.太平洋西岸地区河口咸潮严重D.太平洋西岸地区海陆循环减弱8.若热带太平洋海域东西两侧的海洋表面温度发生互换,则()
A.热带太平洋东岸离岸风势力增强B.热带太平洋东岸西北风势力增强C.太平洋东岸秘鲁渔场产量增加D.流经秘鲁沿岸的寒流势力增强
【答案】7.B 8.B
【解析】7.当热带太平洋海域海洋表面呈现图示温度分布特征时,出现拉尼娜现象,东南信风势力增强,将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海水堆积致使热带西太平洋海平面升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太平洋西岸地区海陆循环增强,咸潮减弱。
因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热带太平洋海域东西两侧海洋表面温度发生互换时,产生厄尔尼诺现象,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离岸风减弱甚至消失,秘鲁寒流减弱,底层冷海水上泛减弱,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导致秘鲁渔场减产。
因此ACD 错误,B正确。
故选B。
冷水团是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其实际是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水团,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性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其与周边水域存在温度与密度的差异,它的存在往往导致海水的流动。
青岛冷水团存在于青岛东南部外海的深层海域,3月份出现,4月成型,7月份消失。
下图示意4月份青岛冷水团在黄海中西部深度25m处的水温(℃)分布情况。
完成下面小题。
9.青岛冷水团在3月份开始出现的原因是()
A.副高势力强B.表层水体升温快C.夏季风增强D.海平面蒸发加剧
10.青岛冷水团的影响主要是()
A.增大海水透明度B.增加鱼类饵料C.减缓水体流动D.减弱热岛效应
【答案】9.B 10.B
【解析】9.材料显示,“冷水团是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其实际是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水团,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性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月份太阳直射点开始移至北半球,北半球太阳辐射增强,青岛附近海域表层水体受太阳辐射影响大,增温快,深层水体持续保持低温,因而形成冷水团。
故选B。
10.由图可知,青岛冷水团的温度分布状况是中间温度低,四周温度高,是反气旋型涡流,该地位于北半球,青岛冷水团海水流动方向是顺时针辐散,加速了水体流动,引发海水搅动,导致底层营养盐类上泛,鱼类饵料增加,B正确、C错误;水体搅动增强,悬浮物增多,海水透明度下降,A错误;冷水团位于海上,远离城区,无法减弱城市热岛效应,D错误。
故选B。
二、综合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雾是受海洋的影响在海面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中凝结的水滴成冰晶,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m的一种天气现象,其受下垫面和海洋气象条件影响较大。
2015年4月27日至30日,渤海发生了一次持续时间较长、范围较大的海雾。
左图示意此次海雾过程中渤海某站点气温和海水表层温度变化情况,右图示意海雾发生过程中渤海海域气温(单位:℃)和风向随高度和经度的变化情况,实线为等温线,虚线表示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区域。
(1)描述左图所示地点气温和海水表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2)分析造成此次海雾持续时间较长的气象条件。
(3)渤海海雾的预报受人们高度关注,说明其原因。
【答案】(1)气温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海水表层温度较平稳,略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差值总体先下降后上升,29日中午前后气温低于海水表层温度。
(2)较弱东南风有利于低纬度海域向渤海输送暖湿空气;海—气相互作用导致气温下降,有利于空气相对湿度增加,水汽凝结:低层大气出现较厚逆温层,大气稳定,有利于海雾的维持。
(3)渤海周边地区经济发达,是我国最繁忙的海域之一;当海雾发生时,造成海面能见度降低,对海上渔业、航运、石油平台作业及沿岸航空、公路交通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受人们高度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海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海雾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1)图中共有气温、海水表层温度、气温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差值三条曲线。
读图可知,约在29日08时之前气温波动下降,之后波动上升,故气温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海水温度曲线虽略有波动,但一直较平缓,约在29日08时之后越有升高,故海水表层温度较平稳,略呈波动上升趋势。
约在29日20时之前,气温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差值曲线波动下降,之后波动升高,大部分时段曲线数值大于0,但在29日中午前后小于0,故气温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差值总体先下降后上升,29日中午前后气温低于海水表层温度。
(2)雾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雾消散的原因,一是由于下垫面的增温,雾滴蒸发;二是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层雾滴蒸发。
根据右图风矢可判断,渤海海域主要受东南风影响,而且风力仅2--4级,较弱东南风有利于低纬度海域向渤海输送暖湿空气,使得渤海海域相对湿度达90%以上;由左图可知,2015年4月27日至29日20时,气温与海水表层温度的
差值波动下降,且29日中午前后气温低于海水表层温度,海—气相互作用导致气温下降,有利于空气相对湿度增加,水汽凝结;依据图中12℃等温线的分布可判断,低层大气出现较厚逆温层(海温低于气温,导致大气存在逆温层),且图中渤海海域风力仅2—4级,大气稳定,有利于海雾的维持。
(3)本题应从海雾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危害角度分析。
海雾使能见度降低,容易导致航线偏差、触礁、搁浅等海难事件发生,也会影响周边地区的陆上交通。
渤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周边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众多优良港口,有海上作业的石油钻井平台,是我国最繁忙的海域之一,海雾发生时,造成海面能见度降低,对海上渔业、航运、石油平台作业;环渤海经济带经济发达,有著名的城市带、工业基地及众多人口,海雾对沿岸航空、公路交通等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受人们高度关注。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茎柔鱼,又称美洲大鱿鱼,生命周期较短,当海洋表层水温在20℃左右时,其生长和繁殖迅速。
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37°N-47°S带海域,其中秘鲁沿海(6°S-20°S)资源最丰富,是茎柔鱼重要的生存区域之一。
左为某年秘鲁沿海茎柔鱼渔获量统计图,右下图为秘鲁沿海海域海洋表层月平均水温变化统计图。
(1)简述秘鲁沿海茎柔鱼渔获量的年内变化,说明其与海水表层温度之间的关系。
(2)分析秘鲁沿海地区适合茎柔鱼生长繁殖的自然原因。
(3)研究表明,茎柔鱼的渔获量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显著,推测厄尔尼诺年秘鲁沿海地区茎柔鱼渔场可能出现的变化。
【答案】(1)4~8月渔获量呈上升趋势,10~次年4月渔获量呈下降趋势;8~10月渔获量较大,4月渔获量最小;海洋表层水温与渔获量大致呈负相关;海洋表层水温较低时渔获量较高,海洋表层水温较高时渔获量较低。
(2)秘鲁沿海地区纬度较低,且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适宜,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盛行上升流,底层海水上泛,把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
(3)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秘鲁沿海地区上升流减弱,海水表层饵料减少,渔场渔获量减少;茎柔鱼渔场海水温度升高,导致茎柔鱼分布范围缩减;渔场分布重心南移。
【解析】本题以秘鲁渔场鱼类生产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读图可知,秘鲁沿海茎柔鱼渔获量年内变化较大,4月份最少,之后开始上升,8~10月份上升到最高,11月份开始下降;因此年内变化规律是4~8月渔获量呈上升趋势,10~次年4月渔获量呈下降趋势;8~10月渔获量较大,4月渔获量最小;读右图海水表层水温的变化是3月份最高,之后开始下降,8月份水温达到最低值,之后开始上升,因此可得出海洋表层水温与渔获量大致呈负相关;海洋表层水温较低时渔获量较高,海洋表层水温较高时渔获量较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茎柔鱼,又称美洲大鱿鱼,生命周期较短,当海洋表层水温在20℃左右时,其生长和繁殖迅速”。
秘鲁沿海地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但受秘鲁寒流降温的影响,水温不高,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秘鲁沿海由于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使表层水远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泛,形成秘鲁寒流上升流的,底层海水上泛时把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有利于茎柔鱼生长和繁殖。
所以秘鲁沿海形成了水温适宜,食物丰富的海区,适合鱼类的生长繁殖。
(3)厄尔尼诺年,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赤道逆流增强,向东运行;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上升流受抑制,秘鲁沿海地区上升流减弱,底层上泛海水量减少,带到表层的营养盐类减少,表层浮游生物生长量少,海水表层饵料减少,渔场渔获量减少;由于水温异常升高,导致茎柔鱼渔场海水温度过高,茎柔鱼分布范围缩减;并且鱼类向较高纬度的地区的水域转移,使渔场分布重心南移。
秘鲁沿海地区茎鱼渔场鱼获量减少。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国庆之际,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1950年11—12月)为题材的电影《长津湖》正式上映。
长津湖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高原平均海拔1300米,有“朝鲜屋脊”之称;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1~2℃,最冷月平均气温曾达-25℃;年降水量580~750毫米。
材料二拉尼娜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常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
材料三东北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和盖马高原水系分布图。
(1)据材料分析,盖马高原地区的水系特征及形成原因。
(2)从地形地势、海陆位置分析长津湖地区冬季极易发生严寒天气的原因。
(3)据研究,1950年冬季长津湖出现的极寒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试分析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
【答案】(1)水系特征: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河流短促。
形成原因: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盖马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长津湖谷地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开口向鄂霍次克海敞开,利于冬季寒潮沿河谷南下,降温幅度较大;临近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携带着大量水汽,冬季降雪多。
(3)成因:信风带势力增强,赤道附近表层海水大规模向西运动,东太平洋海水上泛强烈,水温异常偏低,西太平洋海平面上升,水温异常偏高。
影响: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极端天气频发。
【解析】本题以东北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和盖马高原水系分布图为背景,并结合相关材料,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成因及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
注重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1)由盖马高原水系分布图可知,图中青川江、长津江等河流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且流程不长,各个河流的流域面积不大。
成因主要是盖马高原平均海拔1300米,有“朝鲜屋脊”之称,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依据材料信息,从地貌上来看,长津湖所处的盖马高原平均海拔较高,有1300多米,气温较低。
高原表面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后,由于地势比四周高,夜晚热量容易随风散失掉,地面辐射降温,使得气温进一步下降,增大了昼夜温差;从盖马高原及其附近地形图看,四周没有高大的山脉阻挡,北面黑龙江流域的平原,地势低洼,呈南北向分布,开口向鄂霍次克海敞开,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寒潮南下,直冲长津湖地区,形成大幅度的降温;盖马高原地区受蒙古冷高压反气旋系统影响,风向偏转为东北风,风从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吹来,携带着大量水汽登陆,北部黑龙江冲积形成的平原利于水汽深入,受到盖马高原抬升,所以使盖马高原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冬季多降雪。
(3)拉尼娜事现象是海—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主要是当信风增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层的暖海水被推向太平洋西部,导致东太平洋海洋深处的冷海水补充至海洋表面,因此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低,而西太平洋海平面上升,水温异常偏高。
海水温度异常造成大气环流系统异常。
对我国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出现时,造成大气环流系统异常,使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极端天气频发。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茎柔鱼(亦称“美洲大鱿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到智利的海域,海洋表层温度适合茎柔鱼生长的上限为15-28℃。
厄尔尼诺(指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暖的情况)和拉尼娜(指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事件会使茎柔鱼资源和渔场发生波动。
有研究认为,厄尔尼诺事件将会导致茎柔鱼资源量的减少。
定义经、纬度0.5°x0.5°为一个渔区,按月计算一个渔区内的渔获量(简称CPUE),单位为吨/天(t/d)。
下图表示2006年12月和2007年12月秘鲁外海茎柔鱼CPUE空间分布及其与海洋表层温度的关系。
(1)说出影响图示海域海洋表层温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2)说出图中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时间,并分析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茎柔鱼资源量减少的
原因。
(3)说出与2006年12月相比,2007年12月中心渔场的空间变化特点。
【答案】(1)纬度洋流
(2)2006年12月厄尔尼诺年,图示海域信风减弱,使上升流减弱,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冷水鱼不适应温暖的海水;上升流带到海洋表层的营养物质减少,饵料减少,从而导致茎柔鱼资源量减少。
(3)向西北方向移动
【解析】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的现象及其影响。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图示海洋表层等温线的数值随纬度增加而递减,首先影响因素是纬度;其次海洋表层等温线发生弯曲,影响因素是洋流。
(2)由材料“海洋表层温度适合茎柔鱼生长的上限为15-28℃。
厄尔尼诺(指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暖的情况)”可知,2006年12月的水温比2007年12月表层同纬度水温明显变高,因此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时间是2006年12月。
厄尔尼诺年,图示海域信风减弱,受赤道逆流增强东流南下影响,使上升流减弱,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冷水鱼不适应温暖的海水温度环境;上升流受到抑制,上升流带到海洋表层的营养物质减少,饵料减少,从而导致茎柔鱼资源量减少。
(3)对比两图中CPUE分布可知,2006年12月,最大值区域分布在13°S以南,82°W以东的地点,2007年12月,最大值区域分布13°S以北,82°W以西的地点,说明与2006年12月相比,2007年12月中心渔场的空间在向西北方向移动。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拉尼娜事件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大范围异常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
有专家预测,继上一次拉尼娜事件(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后,今冬将可能再次形成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形成“双峰型拉尼娜”。
材料二:Nino3.4指数是指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某区域(5°S~5°N,170°W~120°W)的平均海温距平,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判定拉尼娜事件出现的主要指标。
南方涛动指数(SOI)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气压值之差,一般用塔西提岛(17°53'S,148°05'W)和达尔文(12°20'S,130°59'E)两个观测站的海平面气压的差值来表示。
材料三:2017年1月~2020年8月Nino34与SOI数值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