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哈游戏及其社会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嘎拉哈游戏及其社会功能
“嘎拉哈”为满语“gacuha”的音译,即动物腿上的关节骨。

每个嘎拉哈可分为4个面,各面有固定的称呼,有文献这样记载:“骨分四面,有棱起如云者为珍儿,珍背为鬼儿,俯者为背儿,仰者为梢。

”在东北、内蒙古及北京等北方地区曾广泛流行着用嘎拉哈进行玩耍的游戏。

虽然玩具的主体都是嘎拉哈,但因地域、时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玩法,并且男孩和女孩之间的玩法也不尽相同。

嘎拉哈游戏的产生可追溯到金代女真人。

女真人过着渔猎生活,正是这种生活状态,使他们具有了获取动物嘎拉哈的机会和能力。

而获取嘎拉哈的过程也意味着获取猎物的过程,即获得他们生活必需品的过程,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要求他们必须勇敢、善战,掌握此项生存技能。

而获取嘎拉哈之后,将其抛起又接住,可以锻炼他们的灵活性。

到了清代,一些北方民族也继承了玩耍嘎拉哈的风俗习惯。

在东北,满族一般最常使用的是猪嘎拉哈,这是因为满族善养猪,他们经常食用猪肉,使用猪皮,所以比较容易获取猪的嘎拉哈。

猪嘎拉哈的特点是外形粗大,相对较易玩耍;在内蒙古地区较常见的是使用羊嘎拉哈,这与当地善养羊不无关联。

羊嘎拉哈小巧精致,但玩耍起来对技术要求较高。

还有用鹿、狍子等动物关节骨的情况。

各民族对于此种游戏也有不同的称呼,在东北的汉族、满族中称玩嘎拉哈为“嘎拉哈”、“抓嘎拉哈”等,达斡尔族称“玩萨克”,蒙古族称“玩沙哈”,还有的地方称为“玩拐”等。

具体的玩法也因时间、地域、男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讲分为室内玩法和室外玩法。

参加游戏者最少两人,多者不限。

室内玩法主要分为弹和抓两种。

关于弹的玩法,在清代文献中有相关记载:“为此戏者,各记一骨为马儿,以二骨卜地,分甲乙,珍先于鬼,背先于梢。

甲以骨若干对抛于地,珍鬼背梢从其类以弹之。

间有竖立者,愁必负,因其类之难得也。

中则取,若弹此而击彼,则前之所取皆罚出。

不中,乙检余骨复抛而弹,终计所得之多寡为胜负。

”这种玩法到民国时已经有所改变。

另一种室内的玩法是抓嘎拉哈。

此种玩法是在炕上进行的,参加者多是女孩。

首先要准备一个沙包(俗称“籽儿”),4枚嘎拉哈。

将沙包扔起的同时,将散落的4枚嘎拉哈中处于同一面的几枚迅速抓起,并在沙包落下之前接住沙包,如果没有将所有一面的嘎拉哈抓齐,或者是抓的过程中碰到了不应抓起的,皆为犯规输掉。

另一种是将沙包扔起,然后用手,或者用其中的一个嘎拉哈去“搁”另外的几枚,仍然是在沙包落下前要接住。

最后使其都处于同一面上,再将所有嘎拉哈抓起。

这只是某一地区、莱一时间
段的一种玩法,还有好多不同的玩法不能一一列举。

室外玩法一般适用于男孩子,主要是打嘎拉哈。

但这是清代的玩法,到了民国以后较少有此种玩法了。

嘎拉哈除了游戏作用之外,还有其他功能:
之前我们曾经提到,一些少数民族因为渔猎的生活,素有获取动物嘎拉哈的习俗,这个获取的过程也是一种勇气、胆识的间接体现,所以在一些民族中,就有了将嘎拉哈做为礼物互相赠送,以表示对对方的赞赏,以及愿意成为朋友的意愿。

嘎拉哈还有作为陪葬品的功能。

20世纪70年代,在黑龙江省一些墓穴中出土了一些雕刻的嘎拉哈,它们多为金代贵族的陪葬品,其材质有水晶、玉石以及铜质的。

这些不同材质的嘎拉哈都很精美,它们作为陪葬品的作用大体有三,一是如前所讲作为游戏的玩具,伴随逝者;二是作为装饰品。

很早以前即有用兽骨作为装饰物的风俗,有驱凶辟邪之用,作为装饰用的嘎拉哈一般都会打孔,便于佩戴。

贵族生前一般都会佩戴饰物装点,并且显示自己的地位,所以在人去世后也随葬此物,伴其左右;三是象征着财富。

嘎拉哈是动物身上的一部分,获得的越多就意味着你占有的牲畜也较多,六畜兴旺,将它作为陪葬品象征着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富足。

做为占卜、用的工具。

我国古代素有用兽骨占卜的习俗,
清代即有用嘎拉哈占卜的习俗,但使用嘎拉哈占卜、的民族不多,使用此种占卜、方法的地域范围较小。

清代满族人一般在家里也会自己用嘎拉哈进行占卜。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原始的渔猎生活已远去,畜牧业也是成规模的发展,获得嘎拉哈的途径越来越少了,并且各式各样的新颖玩具越来越多,嘎拉哈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嘎拉哈文化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失传,但它所承载的一段历史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