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题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着问题读课文
周明波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9月,成员由襄阳市各县市区语文教研员、襄阳市各学校优质课教师及骨干教师40 余
人组成。
工作室成立后,分别到谷城、南漳、宜城、襄阳东津新区、老河口等地送教6 次,先后组织市级大型培训活动3次,为湖北文理学院国培班和襄阳市隆中名师培训班讲课4 次,到各县市区学校交流中考备考经验10 余次。
工作室主持人周明波是湖北省特级教师、襄阳市隆中名师。
从教以来,周明波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多次获得省市级语文优质课奖,并指导数十人次获得青年教师优质课奖。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选编了30 多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
这些文章事件不同、内容各异,但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温情。
同时,这些课文还是很好的作文范例,能在写作方面给学生以借鉴和启迪。
笔者经过探索,初步总结出叙事散文的一般教学模式,下面以《阿长与》教学为例,具体介绍。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散文写作讲究“形散而神不散”。
这个“神”指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中心需要认真朗读才能体会出来。
因此,教学叙事散文,教师必须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这个环节,要注意三个方面。
1. 问题导入,创设情境
开课之际,教师巧设问题,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快速
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阿长与》时,教师先展示?P?粒?b 1 x i)、螭吻
(ch i w e n) ?蒲牢(p d l a o) 狴犴(b i ' a n)饕餮(t a oti e ) 趴蝮(b a xi a)睚眦(y a z i)狻猊(su a nn 椒图(ji a ot u) 的图片,问学生能不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字。
虽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全部回答正确,但其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
接着,教师拿出四本装帧精美的书告诉学生:这九种动物是龙的儿子,《山海经》中记载了它们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与这本书有关。
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都被挑动起来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了后续的学习之中。
2. 问题导学,先问后读朗读课文,不能为了读而读,而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教学《阿长与》时,教师是这样处理的:紧承上一个环节,用课件出示“山海经”三个字,由此引出作者和课题,并提问,“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阿长是谁?阿长和《山海经》之间有什么故事?阿长和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这是教师预设的问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了这几个问题,又补充了三个问题:“我”看见《山海经》这本书以后,对阿长是什么态度?看见《山海经》前后,“我”的想法和心理有什么变化?《山海经》这本书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问题已明,接下来,学生带着问题,全神贯注地开始自读课
文,并尝试着自主解决问题。
3. 朗读方式,多种多样
叙事散文一般内容真实感人,细节精彩生动,语言朴素细腻,感情真挚深厚。
这样的文章非常适合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读来了解内容,品味情感,领悟主旨。
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全班齐读,男女生代表读,男女生接力读,师生接力读,全班默读等。
《阿长与》篇幅不长,朗读一次费时不多。
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模仿人物的身份和语调,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
学生读得很投入,加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很接近,读完课文,学生自主解决了上述六个基础性问题。
二、带着问题品课文
这篇课文欲扬先抑,形成了一条“讨厌―敬意―怀念”的感情线索,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这种情感需要通过“品”来体悟。
1. 巧选角度,质疑问难
课堂提问必须选好角度,掌握好技巧。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品”的环节,教师从内容、情感和词句赏析角度,预设了四个问题:①课文前半部分写了阿长哪些事?②你觉得写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③你发现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突出阿长的性格,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④你能赏析并表演一下吗?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课文前半部分,作者是“憎恶、讨厌”阿长的,因为阿长是一个颜值低、没有文化、举止粗俗、迷信可笑、愚昧落后的农村妇女。
2. 教师主导,合作互动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
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时,要考虑其是否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中,教师按座位顺序把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交流中,在品析阿长“切切察察”这个细节时,教师要求两名学生上台表演阿长和别人说话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情景。
两名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
教师适时伸出小拇指“表扬”他们。
学生都笑了:“老师,手指头错了!”“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哪一个手指头?你能说说其中的奥妙吗?”教师追问。
这样一提示,学生立即明白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及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带着问题说课文语文教学必须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
叙事散文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师只要设计好“说”的内容,学生就有话可说。
“说”的阶段,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1. “说”的总设计师叙事散文作为说话训练的点很多,如课文主旨、写作方法、描写方法等。
教师设计论题时,要着重考虑两点:一是要让学生
有话说,二是要对理解课文主旨起到启发作用。
教学《阿长与》时,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把握文章中
心。
教师让学生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入手思考:就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以喜欢为主,还是以讨厌为主。
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喜欢”和“讨厌”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教师按性别把学生分成正反方,要求他们自由选择辩论点。
结果女生选择了正方一一以喜欢阿长为主,男生选择
了反方一一以讨厌阿长为主。
接下来的辩论中,双方唇枪舌剑,精彩纷呈。
通过辩论,学生的意见逐步趋同:写“讨厌”是为写“喜欢”作铺垫的,鲁迅喜欢阿长且对她充满敬意。
2. 积极的“旁观者” 学生辩论时,教师要做积极的“旁观者”,指导、管理好辩论,让辩论良性发展。
实际教学中,正方完全被反方“打败”,“作者不喜欢阿长”占了绝对上风,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写阿长“讨厌”的词句俯拾皆是。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提示正方:难道阿长就没有一点优点?如果阿长是一个“坏蛋”,作者为什么对她这么难忘?作者小时候对阿长是什么态度?作者长大后对阿长又是什么态度?这些感情有联系吗?
这样一提示,学生明白了本文的抒情线索:“讨厌―敬意― 怀念”,并顺理成章地明白了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四、模仿课文写片段叙事散文中,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很多,如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对比、衬托、象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在《阿长与》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设计了“模仿课文写人物”的片段训练活动: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请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段话,介绍这个人。
这个环节,教师预留了8 分钟。
因为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欲扬先抑”这种方法,所以不少学生很快就写出了200 字左右的精彩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