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发展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发展性评价
作者:林少杰文章来源:《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第6期
发展性评价是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
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
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出了改革现行价出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全面启动。
2001年6月,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改革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目的,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科学的发展历程,是人们对教育规律的不断认识的过程,反映了教育科学进步的足迹,教育评价科学的发展基本是沿着“从关注评价者得主观需要出发”向“关注被评价者的素质发展”的方向前进。
下边通过这些价值取向来说明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在实施发展性评价时,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是以上的“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
1.过程取向
(1)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都应受到评价者的重视;
(2)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方法论特征是量化与质性相结合,本质上受实践理性支配。
2.主体取向
(1)评价目的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建构评价的意义;
(2)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平等交往;
(3)反对量的评价,主张质的评价;
(4)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
为什么实施发展性评价?
一、教育评价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
当前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评价功能的认识混乱;或者在客观上不承认评价可以促进综合功能的实现,或者误以为通过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就可以实现评价的综合功能。
在这种认识的误导下,教育评价往往出现以下偏向。
这些偏向的直接后果,是在学校中滥用评价的鉴定等级和淘汰选拔功能而使评价产生“高利害性”的副作用。
1.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评价的综合功能;
2.评价过分关注活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过程的评价;
3.评价主体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忽视个性的发展和差异性;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忽视个性的发展和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侧重书面考试,忽视书面考试以外的内容;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和书面测验,对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评价结果的反馈于认同,使评价的反思、调控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二)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的功能分析
在教育评价中,水平性评价是显然需要的,因为用它可以了解预设的教育目标达成的效益,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预设水平的差距,它能实现评价的鉴定水平的功能;选拔性评价也是显然需要的,因为用它可以甄别出更有利于接受某方面教育或从事某方面工作的对象,使教育资源更合理配置,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业绩与学生的学习业绩,它能实现评价的选拔淘汰功能。
从现实来可按,这两种评价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个体在后继教育中被重视的程度或今后的社会地位,其功利属性都是“高利害”的。
那么,这两种类型的评价是否不存在综合功能?回答是否定的。
以水平性评价为例,水平性评价中的预设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导向的作用,水平性评价的结果对被评价者今后的努力方向会有调节作用,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会从正反两个方面产生激励作用和反思作用,而评价的
结果当然也是对被评价者的学习状况的一种记录,因而也具有记录的作用。
同样,选拔性评价也是具有综合功能的。
然而,只进行这两种类型的评价,是否就能充分实现评价的综合功能?回答更是否定的。
理由有三:其一,由于当前脑科学发展的水平、教育测量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使以往的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的内容相当局限(这种现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只能通过试卷曲测验学生书本知识的记忆和考察学生能否解决某些人为设计的问题;其二,由于过去对人的智能结构的认识局限于数理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的水平的判断上。
而事实上,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智能的其他方面在人的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们却无法通过书面考试去进行水平认定和选拔。
其三,由于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的片面性及中考、高考等教育评价的“高利害性”(注意:水平性和选拔性评价未必就是“高利害”的,例如,选拔钓鱼冠军,即便是全国性的,也未必具有“高利害性”),促使社会、教师和家长只关心与“高利害”考试有关的学习结果,而不理会学习的过程和于“高利害”考试无关的其他素质要素。
这种重书本知识、重局部智能、重学习结果的评价,不但使评价的综合功能难以实现,而且使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巨大的副作用。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改进以往的评价系统,使得评价成为教育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新的评价模式去实现评价的综合功能。
二、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研究和运用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针对现行评价存在的弊端并为解决这些弊端而提出来的。
与以往的评价相比,以往的评价过份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发展型评价十分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以往的评价注重的是一次性的终结性评价,而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多次性的形成性评价。
也就是说,发展性评价是在事物发展进程中,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科学的评价手段,诊断出事物发展中产生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改进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求得发展。
这一发展不仅使教育者通过发展性评价,促进自己工作的发展,更应通过发展性评价判明学生潜能中的强项和弱项,扬长补短,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特征
从功能来分,我们把教育评价分为三类: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
这里的“发展”,已经有了具体含义,有了评价的发展功能(即综合功能)中的含义和“面对的是教育领域”、“目的不是为了淘汰”、“功利效应是低利害的”等其他类型的评价未必具有的含义。
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 以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显示了被评价者发展的方向,也构成了评价的依据,这些目标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也充分考虑了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
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被评价者的未来,包括大众教育和终生学习的需要。
2. 对被评价者发展特征的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甚至到进行必要的选拔,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后继发展。
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者现状的描述必须是被评价者认可的,如果涉及到要通过评等级甚至是选拔(例如选拔班干部)去认定某种特征,也必须是被评价者认可的,只用于使被评价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应具有“高利害性”。
3. 注重过程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被评价者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被评价者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被评价者的优势和不足给予被评价者激励或具体、有针对性地改进建议。
4. 关注个体差异
个体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被评价者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被评价者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地建议。
5.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评价者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全体对象的代表。
以评价学生的某次学习活动为例,评价这应该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和其他与该学习活动有关的人。
发展性评价的常用做法有哪些?
1. 交流评议法
参与者对评价内容进行事实判断之后,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行价值判断。
例如,学生在期末召开总结会议,被评价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我汇报,然后由与会者对被评价者作出评议,分析对被评价者的现状,指出长处和不足,以便发扬和改正。
2. 案例分析法
通过解剖具体的案例(案例与被评价者有关),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
例如,几位教师对某一个教学设计(可以是这几位教师之中的一位设计的,也可以不是,但与这位教师的教学有关)进行分析,找出了优点和不足,认同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对进行教学设计的认识。
3. 表现性评价法
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被评价者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其发展现状。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要点:
(1)列出要考察表现的重要方面,一般控制在10-15项之间;
(2)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可量化的被评价者的行为和成果特质作为界定表现的标准;(3)按行为表现的顺序排列考察内容,以便于考察和判断。
4. 档案袋法
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被评价者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档案袋主要的两种用途:
(1)展示作品。
将被评价者最好的或最喜欢的作品收集。
(2)反映进步。
将能反映被评价者进步情况的作品、测验卷、家长信、学习心得,反省材料的收集等
发展性评价与招生考试改革的关系
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基于发展者自身现实状态与过去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对发展者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做出综合判断的质的评价方式,自己与自己比,通过纵向比较分析来明确主体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能够估计信息、明确防线,以追求更快、更好的进步。
实施发展性评价,不论他评还是自评,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有对发展者的详细了解郁全面观察。
发展是主体的积极变化过程,任何变化既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立即完成,所以应审慎了解,全面分析,会有许多繁琐、反复的测量、观察要求,即使是数量的变化,也需多次同质测量,才能科学判断变化趋势,因而发展性评价比较麻烦,操作起来工作量较大。
第二,对评价者的素质与水平要求较高。
作为主观性评价,作为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价,它要求评价者,一能出以公心,不虚美,不隐恶;二能区别现象与本质,区别一时的失误与本质的发展缺陷,甚至要有本领抓住某些萌芽中的或好或坏的发展因素,对评价者的学识水平、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也会有大量的工作做来不易。
第三,要依靠社会的高度诚信水平,至少要依靠评价者的社会公信力。
一个人自己与自己比,自己对自己评价,不论对错或是否全面,都是个人的事,不会影响社会大局。
由一个机构、一批专家对若干个学生做出发展性评价,甚至进而以评价结果来甄选人才,那就不仅取决于这些机构、专家自身的水平与修养,更取决于社会对他们的信任程度,取决于这些机构或人群的公信力。
当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尚待完善,当一些机构或人群的公信力尚待考验时,高利害的发展性评价就很难操作。
君不见在高考中确立了百分之五的特招制度以后,社会关注的焦点全集中在防止滥用特招权力吗?它并不证明特招不好,只说明社会大众对行使特招权力的人或机构缺乏信
任。
从这个角度说,在中国,在教育机会依然短缺,社会大众对教育的选择又过分单一,且社会大众对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又充满期待的条件下,用发展性评价的方式来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其实并不容易。
因为无论是制度准备、评价技术准备,还是社会心理准备、习惯准备,都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且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
所以,从当前考试招生改革的需求看,发展性评价只能是个补充、参考的手段,是个远景看好的,当前却不能派大用场的办法。
那么,当前考试招生制度就不能改革了吗?当然不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定要进行,而且要从试题改革、管理权限改革发展到全面改革。
这一改革重点是从统一考试转变为多样考试,从统一招生转变为多样招生,下决心把招生、考试权交给学校,交给学校委托的社会中介组织,从而用多样的考试来引导不同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更切合自己发展需要的方向上展开竞争,从而促进更加多样的成才成人途径,促进教育与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因为多辅几条路、多竖几把尺子,不仅可以缓解当前这种统一考试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有助于发展性向不同的学生多一点主动选择、多一点重新开始的机会,这或者是在我们无法改变“考试引导教育”现状的条件下,努力让它引导得稍微合理一点的可行之路。
发展性评价与学生成长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评价功能始终定位在甄别与选拔上,忽视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这种评价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发展动机,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挫伤,严重违背了“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因此必须改革传统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评价由于评价目标单一(知识技能)、评价方法单一(书面考试)、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导致学生片面、被动地发展,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是相背离的。
因此,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评价、评价形式一卷定高低的现状,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发展性评价要求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期终评价相结合、老师家长的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同时在评价中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它不是给学生一个结论或一个分数,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与关怀,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上,落实到学生人格的完善上,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全面评价学生。
把各科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综合在一起,或以游乐园的形式,或以综合实践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语文乐园”、“数学园地”、“艺术园地”、“体育天地”、“我爱科学”等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长情况,老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知、情、意、行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激励或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反映学生成长过程。
成长档案袋中可以包括“老师的评价”、“同伴的观察”、“家长的信息”、“我的感受”、“我的精彩一瞬间”等内容,完整地记录来自教师、家长、同学以及学生自己的多方面的不同评价资料,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不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同时,成长档案袋中还可以收集学生每次活动的成果与作品、学生自己感到满意的作业、平时积累的学习资料与图片等,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成长档案袋是学生成长的轨迹,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清晰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
3.发挥家长在评价中的功能。
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学间的互评、学生的自评、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开放日、家长问卷调查等形式,引导家长对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正确评价,不仅使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使教师能够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有助于达到家校协同教育的目的,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做好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作好学生发展性评价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关心的问题。
在当前的评价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直接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3个操作性环节上,即确定评价目标、收集有关学生学习状况的信息、向学生提出反馈意见以求其改进。
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发现,即使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恰当的评价(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作出了合理的判断,给学生提出了恰当的反馈和改进建议,学生的学习也仍有可能没有丝毫改进,甚至可能在评价过程中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
我们认为,这是由于评价操作发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只有对上述评价操作的环境进行优化,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正如“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所说,“教育从根本上讲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
不幸的是,有些人确实学了所有教学技术却仍然是一个拙劣的教师。
”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发展性评价必须重视其发生的环境和基础。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富有教育意义的。
(2)发展性评价以师生互动为载体,必然受到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状况的制约。
学生与教师不是机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机械操作,发现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只要调整其中的程序或者变动一下其结构就可以了。
因此,不能将日常教学中的评价固化为测验、考试和提问等具体形式,也不能将其窄化为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和给予反馈等操作流程,必须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置于富有教育意义的师生互动之中,强调评价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条件及情感基础。
我们认为,有效的发展性评价需要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基础之上。
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给予激励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所以其评价行为必然受到其对学生的期望
以及怎样实现此目的的信念的制约。
教师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未来行为或学业成绩的估计和预期,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现状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将一事无成,在学校不会有所作为,那么,他不仅会使孩子们痛苦,而且自己也会终身都感到苦恼。
”罗森塔尔效应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经由激励性的教导和评价促进儿童认知和学业提升的“魔力”。
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的期望激励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分别会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效应。
(1)教师会根据其对学生的期望选择特定的评价行为。
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有较高的期望,那么他就会更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即使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教师也会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评价中更多地给予学生信任和鼓励。
而如果教师对学生形成了消极期望,那么他就很容易忽视这些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求不高,很少给他们回答问题或表现的机会,也不愿耐心启发、引导他们回答问题;教师也较少运用各种身体语言、动作来鼓励这些学生。
(2)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旦教师的期望被其知觉到,这种期望就会成为其确定自身价值、评价目身发展水平和可能性的重要线索,在此基础上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
学生会将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作为一种“预言”,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概念,进而他们对自己也会产生一个较高的期望,并且朝着实现预言的方向努力。
因此,教师在任何教育教学环节中,都要始终对学生抱有期望,相信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相信评价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3点:(1)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积极的期望。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
该目标既要富有挑战性,也不能难度过大,以免使学生丧失信心。
(2)教师应在日常评价中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和激励。
如当学生没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予鼓励的眼神;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送上温暖的话语;当学生有了进步,教师表示真诚的祝贺;当学生遇到困难,教师给予有力的支持等。
(3)教师在评价中要给予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的激励。
对于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及困难,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使其感受到期望和信心。
师生间:有效沟通与相互理解
这里的“沟通”、“理解”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教师对学生有着深刻的理解。
随着教育观与课程观的转变,“舞蹈型”的课程正在生成,“舞步”有赖于两个“舞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这样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将成为一个“应答性”的过程。
在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确定评价目标、收集评价信息,还是给予反馈和指导,都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因此,师生之间如何沟通,沟通的品质如何,直接决定了评价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
具体到日常教学的评价,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个性特点、生活环境、兴趣愿望和能力特点等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学习中有特定的优势和不足,其背后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对学生多方面的深入了解,不但更有利于教师知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