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体育参与的性别变化及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体育参与的性别变
化及思考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近十年中女性在体育参与中的
性别变化研究。

研究发现既往学者对女性体育参与的研究指不胜偻,但都普遍聚
焦于体育参与的性别隔离或者融合问题,即女性在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变化,主要
呈现两种态势,第一,表现为女性体育参与的性别隔离,第二,表现为女性体育
参与的性别融合。

也有学者认为女性体育参与从性别隔离走向性别融合。

研究认为,女性体育参与的性别变化研究并不是简单的隔离走向融合的线性趋势,而是
在走向融合的大趋势下隐含隔离的复杂现象以及融合走向隔离的反向趋势。

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笔者拟在社会性别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女性体育参与的性别变化思考。

关键词:体育参与;社会性别;隔离;融合
1 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在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是以“三从四德”的地位依附在
男人庇护下。

在集体化时代,在国家与家庭“合谋”下女性形成“误识”,从户
内的家庭劳动走向了户外的集体劳动并认为这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虽然本质上是
对女性的空间、时间的双重压迫,但是也是对封建思想的一种挑战,为女性地位
的提升做出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的需求时,更多的人
也在追求精神上的解放,而体育运动成为在当下精神上的愉悦的一种生活方式。

“男子气概”表明,体育爱好者是男性的专属领域,女性处于一种边界的从属地位。

虽然女性参与体育后在运动场上实现自我赋权,真正做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但有学者指出现代女性已将体育作为一种自我认知的符号,体育参与作为媒介来提高自我身份认知和自我意识,而现实社会认知主体是“男
性主义”,认同的权利和价值体系由男性建构,导致现存的女性体育参与权利的
缺失和体育参与主体意识的流失。

2.女性体育参与的性别隔离
2.1女性体育参与性别隔的特征
(1)古代奥林匹克女性体育参与的排斥
从历史上来看,女性最早被隔绝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时权威医学专家认为运动会使女性骨盆部分失调、影响月经等等后果会影响女性生殖繁衍,会影响到女性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

当时的社会对女性体育参与持否定态度,认为女性的重心应该用于生育。

这样的想法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女性身体机能愈来愈虚弱,更增加了女性不能进行体育运动的刻板印象。

(2)女性要比男性体育参与难度大
西方女性女性主义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就关注到了女性体育运动、运动会社会化中的性别差异,以及体育运动制度化结构是如何固化了男性高于女性权利的特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学者们试图回答两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女性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和男子平等的权利?体育如何体现和再造了男子的权利和统治?在《“一个好女孩值千金”:英国赛马中的性别关系》中作者提到:参加马术比赛的女性必须比男性工作更努力,但得到的报酬更少:必须加倍严格才能做到和他们一样好,但我认为,这(对女性来说)肯定更困难。

上述材料体现女生想进行某些体育参与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和污名化会使女性想要做到与男性同样的事情会难上许多。

2.2女性体育参与性别隔离的原因
(1)社会规范对社会性别的构建
体育运动领域内基于性别差异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女性对于体育运动的看法是为了让“自身美丽”以及“控制体重”甚至一些女性在运动时感到缺乏自信,与男性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有趣”、“放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智慧提出,社会文化的规训与性别角色的期许是限制女性体育参与的原因,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弱势地位导致其相对男性较少参与体育。

邱亚君等认为,女性休闲体育参与受限与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有关。

张选惠等讨论了妇女参与传统体育行为受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性别制度、性别观念、社会分工及性别角色等因素的影响。

夏思永认为,传统的性别歧视随着社会进步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但是,妇女在传统体育的参与上,仍然受到宗教和习俗文化角色规范的影响。

(2)女性体育参与受内在影响因素以及外在影响因素影响
女性体育参与的社会距离形成与疏离感的加强必然对女性体育参与与性别平等产生不良影响,进而也将影响社会团结和稳定。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得知Chubb(1982)、Torkildeen、(1986)、Dattilo与Murphy(1991)、陈建国、袁继芳、熊欢、周丹等人指出:时间因素、经济状况、身体形态、健康状况、性格因素、受教育程度、自信心、休闲观念和动机、性别角色、生活方式因素、休闲运动氛围、工作及家庭压力、休闲设施因素、伦理关怀、家庭成员或朋友的态度等年龄、性别、技能熟练程度等,等等一系列原因是限制女性体育参与的因素。

总的来说,可以总结为内在影响因素(个人原因)以及外在影响因素(社会因素)。

(3)传统观念对女性体育参与的影响
本身受到中国文化强调的女性“男尊女卑”、“男强女弱” 、“男主外, 女主内”等观念熏陶下的女性,大大降低了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再加上根据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 人们普遍认为生儿育女、照看家庭的责任应由女性承担, 所以当女性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与结婚生育、照看家庭相冲突时, 她们往往不得不选择退出职业,回归家庭。

如果改变不了现状,那么就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苏红指出:限制女性体育参与的原因归纳为 :第一种个人限制。

第二种是人际限制,即其他人的意见或导向会影响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

第三种是结构限制。

唐芝指出:时间冲突、精力冲突、角色形象冲突。

是因为个人因素加上外界因素女性的体育锻炼行为是受到个体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布迪厄提到被支配者建立在“误识” 基础上的对这种暴力施加的参与和共谋, 并且指出了“误识” 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心智是根据认知结构构建的 , 而认知结构正是来自于这个世界的结构。

”笔者认为第一,由于对女性的社会期待内化成女性自我意识,形成“误识”,认为这些观点和想法都是理所应当的,女人不应该拥有自己的休闲时间,本就应该做到传统理想女性的那些“优良”品
质。

第二点是本质上男人还是认为女性是附属品,从男性配偶角度来说还是希望
女性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家庭上,也就是对女性身体上的征用。

第三点,女性在社
会上遇到的不公平,女性在职场上受到的歧视也是多不胜数。

在体育领域中,女
人一直属于从属地位,属于体育中的“边缘人群”。

但我国女性竞技成绩证明女
性不逊色于男性,甚至比男性做的更好。

为此笔者提出女性优异的成绩是否在某
种程度上提高女性运动员以及大众女性体育运动的社会认可度呢?是固定的还是
具有流动性?是否存在特定场域内受到尊重,而在别的场域中却受到歧视?这一
方面研究领域发现理论空白,还有待商榷。

3 结论与讨论:
既往研究从多角度、多领域探讨了社会性别理论,笔者通过对体育学科领域
关于社会性别的综述发现:既往研究对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主要探讨体育参与下
女性体育参与的性别隔离与性别融合现象。

女性体育参与的性别隔离与融合现象
存在一定线性关系,即既往的研究认为女性体育参与的性别变化从隔离走向融合。

基于既往研究笔者也梳理出了女性体育参与性别隔离与融合的特征与机制,以此
种种研究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对比时下的经验现象既往研究是否能为此提供理论
启示,其女性体育参与的性别变化从隔离走向融合是否符合当下女性体育参与的
性别变化逻辑。

参考文献:
[1] 陈静姝,闵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身体、权力和体育参与[J].体育科
学,2014,34(07):12-14+48.
[2]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3-140,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