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举例说明,限制生物医药研发或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中医推广的限制:
1、自身原因:中医理论发展滞后,其优势与特色得不到充分发挥,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不够,中医的研究方法观察/少量实验基础理论无完善中医语言体系,缺乏适应自身特点的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
2、人们医疗观念的影响:常选西医,快,认为中医治疗慢性病,误区
3、疗效不如西医:诊疗停滞,疗效准确率均不如西医
4、经济效益:中医收费低,人才流失
5、法律制度:重西轻中
6、中医学术创新风气保守
7、市场竞争:外国医药等新产品入侵,市场被西医占领,中医生存空间被压缩
(1)组织干细胞技术扩散的限制:1、相关学科发展状况(理论);2、器官移植技术的局限性(技术);3、科技体制及创新氛围,研发基金,市场发育(社会因素);4、伦理问题,政策环境(伦理、政策)
限制组织干细胞技术推广的原因
♦技术本身的新颖性、独占性和垄断性(专业人员)
♦社会需求量和认可度(不高)
♦技术使用的复杂性(高)
♦社会偏见(不了解)
♦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浓厚)
♦国家政策法规()
♦市场竞争
(2)组织干细胞技术研发的限制:
前端研发强,后期开发弱,发展不平衡。

国内制药企业看重先进设备、实验室规模、资金投入等硬件,缺乏创新意识
和管理理念
医学生缺少临床研究训练
医生缺少新诊疗方案探索能力和驱动力。

职称晋升与论文发表相关,但有价值的探索越不能过早发表,限制了新药研
究的积极性
医药创新人才存在的三个问题:高层次人才缺少、低层次人才多;高端技术人才多,做决策、做战略的人才少;研究人才多,开发人才少;单打独斗”的多,团队合作少;专业间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弱
(理念,人才,体制)
简答题:列举某一生物医药技术,说明构成该技术的要素有哪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技术系统包括:实物形态(工具器械),知识形态(),经验形态()。

技术要素间相互作用形成了较大的内部结构。

各要素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作用,相互影响。

A)彼此独立:工具代替不了经验,知识代替不了经验。

B)互补性和关联性:一个技术要素的改变会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动。

各要素的发展不平衡,有些要素居于主导性地位。

C)技术要素有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统一。

古代社会:经验型的技术结构,近代社会:经验+实体,现代社会:经验+实体+知识。

1、你认为科学是西方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吗?为什么?
答:要回答本题,得从科学的含义上入手。

所谓科学,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和外部事物打交道的方式和成果。

这种知识的最原始形态是博物学。

博物学知识的功能:第一种是功利性的,如人们辨认周围动植物,训话可食用的动物等知识,第二种是精神性的,它帮助我们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一种交流的方式,让人和自然之间有一种亲近的关系。

而这样的知识无论哪种文明都有,西方文明,东方文明都有。

因此,从广义的科学内涵上讲,“科学是西方对世界的特殊贡献”这种观点是狭隘的,民族中心论的。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主要是狭义的科学,就是所谓的近代科学,准确的说是近代西方科学,它是近代欧洲诞生的一种科学类型,它重视数学的运用,重视试验。

由于近代西方科学在今天的影响力最大。

人们往往把科学等同于它,往往用它的标准作为科学的标准。

不是,中国古代也有科学。

所谓科学,它的基本定义是——科学是()真理和真实的人们,永无止境的探索、实践、阶段性的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的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括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成果的绝大部分有利于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中国科学史研究者李约瑟从文化的多样性和科学普适性角度来谈科学,任何民族、地区和国家,只要文明演化到一定程度,只会就得到发展,人民就会感悟到真理,科学是普遍适用的,世界的,是一种对人类普适的社会性事业。

他认为,不同的古代文明都有可称为“科学”的知识传统。

中国有句古话“朝宗于海”,不同文明的古老的科学细流,正像江河一样奔向近代科学的汪洋大海,近代科学实际上包纳了旧世界所有民族的成就,各民族的贡献源源不断的注入,或者来自古希腊,罗马,或者来自阿拉伯世界,或者来自中国和印度。

所以,科学不是西方对世界的特有贡献。

中医是科学,是一个系统科学,是一个实践科学,只不过思维方法不同于所谓的现代科学,科不科学只看理论与实际相不相符合,而不只看思维方式。

2、牛顿是靠哪些方法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如何评价近代科学?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
3、观察与实验是否有区别?如果有,区别是什么?
4、实验有什么功能?实验的起点是观察还是假设抑或理论?还是两者兼有?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如何看待科学家们的“先入之见”对实验的影响?(先入之见指什么?)这与培养自由、独立的科学精神有何关系?
5、什么是归纳?什么是演绎?二者具有什么关系?
答:1、从认识前提结论思想发展进程的角度:归纳法是从个别或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方法,优点是找根本规律,体现共性,缺点是不完全归纳。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或特殊的认识方法,优点是从根本规律出发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体现特性,缺点是缩小范围。

2、从前提与结论联系的性质的角度:归纳法除完全归纳法外,其他结论超出前提有偶然性,而演绎法的结论在前提中,必然性。

3、归纳和演绎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

归纳法在实现第一次飞跃过程中起作用,从个别或特殊事物的感性经验中发现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概况出一般性的原理。

演绎法是实现第二次飞跃的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帮助人们用一般原理指导新的实践活动,认识新的个别或特殊事物,从而检验补充和发展原来的一般原理。

4、归纳和演绎虽有上述区别,但又紧密联系,两者互相依赖,互为补充。

A)归纳离不开演绎,如归纳的目的。

任务和方向是归纳过程本身所不能解决和提供的,这只有借助于理论思维,依靠人们先前积累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知道,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演绎活动。

而且,单靠归纳是不能证明必然性的,因此,归纳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用演绎对某些归纳的前提或者结论加以论证。

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演绎就不可能有归纳。

B)演绎也离不开归纳。

演绎的一般性知识的大前提必须借助于归纳从具体的经验中概括出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归纳也就没有演绎。

C)归纳和演绎在应用上并不矛盾,有些问题可以采用前者,有些则可以采用后者,而更多情况是将两者结合应用,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6价值是什么?如何理解价值中立?科学是否价值中立?为什么?
7、哲学、宗教是否与科学有关系?如果有,你认为具有什么关系?谈谈你的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