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芭蕉》音乐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文库 第24期
《雨打芭蕉》音乐赏析
代晶晶
1 乐曲简介
《雨打芭蕉》是广东民乐的一首经典性的代表作品,起源于粤语地区,属于广东音乐派别。
乐曲通过描写初夏时节,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雨水滴落在摇曳生姿的芭蕉叶上的动人声响,用活泼流畅、清新质朴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雨打芭蕉的喜爱、对未来的憧憬以及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乐曲表现的内容据陈俊英解题说:“广东古曲之一,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
”
《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早期的优秀曲目之一,乐曲材料源于“八板”的变体。
通过放慢加花等手法变奏,并用节奏的顿挫,连断对比和对旋律乐句的短碎处理,使之形象生动,音乐优美动人。
它主要流传于三角洲一带,不仅在全国广为流传,在世界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乐器的使用上,更突出了以流畅、自然、活泼为主要的广东音乐特点。
2 曲式分析 《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中受群众喜爱的乐曲之一,它的旋律优美流畅,标题形象显明,乐曲结构紧凑。
以五声为骨干,加四七两个偏音,很有地方特点。
自问世以来有不同风格的演
3 内涵分析
音乐作品的内涵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除了乐曲本身之外,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文化艺术等。
从乐曲本身来看,《雨打芭蕉》无疑是传统民间音乐的上乘之作,其充分利用音乐特性,准确表达了“雨打芭蕉”这一情境,更进一步延伸渗透了“雨打芭蕉”的情感与深意。
在秉持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风格的同时,《雨打芭蕉》更融入了传统广东音乐少有的人生喟叹和哲理深思,使其在广东传统音乐历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更具内涵。
从时代背景来看,《雨打芭蕉》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较为坎坷的经历。
早在20世纪10年代,《雨打芭蕉》的雏形就已经出现,并在之后被各音乐人进行不断改编,乐曲在艺术形式上才逐渐臻于成熟与完善。
在建国后,《雨打芭蕉》就成为了广东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作。
不过在十年动乱期间,受政治因素影响《雨打芭蕉》一度被易名为《蕉林喜雨》,不过好在之后得以纠正,才让这一经典音乐作品能够以最正确也最适合它的形式呈现,表达对风雨交加局势的担忧以及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期盼。
从文化艺术来看,《雨打芭蕉》有着极其深刻的“天人合一”美学思想。
细赏《雨打芭蕉》,不难从中解读出我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识与思想,尤其是“万物共生,天人合一”的思想。
雨打芭蕉只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个场景,但是却蕴含了人不同的思想情感。
“雨打芭蕉”虽然只具有两个意象,但通常却包含了两组存在差异的四个元素,分别是“雨、芭蕉、夜、愁”和“雨、芭蕉、春、喜”。
《雨打芭蕉》这首乐曲也是如此,既包含了对风雨交加局势的担忧,也包含了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将人的情感与天地万物紧密联系起来,基于人与自然传递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4 曲作者
中国民间乐曲《雨打芭蕉》是广东的传统音乐作品,关于乐曲的作者存在争论。
据传是何柳堂作曲,但是,该传闻至今尚未被证实。
乐谱初见于1917年左右丘鹤祷编著的《弦歌必读》。
后经潘永璋执笔整理。
5 老师寄语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雨打芭蕉》是一部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经典作品。
今天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据今天已逾近百年,但是其仍然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都得益于该曲的动人旋律与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我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演奏版本的《雨打芭蕉》体会到,从事民族器乐演奏的音乐家们演奏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表现手法也更为丰富。
当然,那份朴实清新的旋律,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依旧富于诗意、亘古流传。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清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