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
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

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语文课文的基本学习方法
1.预习法
预习课文六步法: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大意;拼一拼,掌握生字读音;查一查,弄懂新词的意思;再读读,理解每段大意;试一试,解答课后的作业;想一想,知道文章的中心。

因文而异的预习法。

(1)抒情文章,要多读,要动情地朗读,抒发感情,体会感情。

(2)故事性强的文章,要初步掌握故事情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寓言故事,要通过初读,着重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4)借物喻人的文章,要着重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写作目的展开思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5)诗歌,预习时,要求熟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重新创造新的意境。

2.听课法
上课要细听。

“细”就是要求仔细地听,边听边想。

要学会别人发言的要点,考虑老师和同学哪些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或还没有想
到的。

尤其要听好老师释疑解惑和带有结论性、启发性的话。

听的另一方面是进行比较鉴别,从中得到启发。

如听老师范读课文时,要为突破自己朗读中难点作准备。

上课要积极发言,要做到:(1)要注意听老师的提问。

(2)学会从听到想,想好再说。

(3)懂得先举手后发言。

(4)发言要大胆。

(5)在自己发言之后,应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

3.笔记法
记好课堂笔记。

应注意要有选择地记笔记,不必在听课的过程中详细地记笔记。

在听课时应记下:(1)本堂课的目的、要求。

(2)讲课的重点部分。

(3)有争议的问题。

(4)黑板上的板书。

(5)对一些问题的总结发言。

记好课堂笔记的方法:(1)先听后记。

记笔记的最好时机是老师讲完课或老师讲课间隙去记。

在学会先听后记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边听边记。

(2)学会课下随时补记。

(3)培养速记能力。

在平时,一是书写的速度要加快,二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会自编一些速记的符号,如:把“中心思想”记作“中——”。

4.记忆法
(1)分类记忆法。

把纷繁复杂的知识,根据它们的性质、特点、作用、时间等内在联系给以归纳分类,使其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

(2)联想记忆法。

通过想象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来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忆。

(3)休息记忆法。

学习中要适当地休息,特别是学习后马上睡觉,这样能很快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4)趣味记忆法。

如记“戍、戊、戌、戎”四字,编成具有一定韵味和节奏的顺口溜。

横戍(shu)戊(wu)中空,十字交叉读作戎(rong)。

(5)朗读记忆法。

对一些字词、定义、课文等,高声朗读,使声音印入脑海,这样不仅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减少内心的杂念,而且还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记忆。

(6)尝试记忆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合上书本试背,背完后与原文核对。

通过核对把正确的巩固下来,错误的纠正,遗漏的补上,并注意重点校正,不平均使用力量。

(7)清理线索记忆法。

对那些节段关系紧密、线索明晰的课文,在背诵之前给课文理出一个思路来,以加强记忆课文的条理性,记忆起来就省力了。

(8)部分和整体结合记忆法。

对于长文章首先要把课文通篇阅读几遍,然后确立各部分间的关系个别的熟记每一部分,最后再连贯起来背诵全篇课文。

(9)寻找支撑点记忆法。

背诵前找出起理清层次作用主导词、重点词,每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关键句以及每段的第一句话等起着记忆支撑点作用的词句,使之成为帮助自己记忆的工具。

(10)利用“多通道”帮助记忆法。

对于难度较大的段落,在记忆时不仅眼看、口读、还要
手写,就是利用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通道,使要记忆的文字信号在大脑里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的痕迹,从而加深记忆的效果。

5.复习法
(1)综合归纳复习法。

按写人、记事、抒情、游记、活动等几大类体裁的文章,分明类别,再归纳比较同是一类的几篇文章,各篇内容有何区别,写法有何不同,主题有何差异,重点部分有何两样。

(2)单元特点复习法。

学了一个单元,就要掌握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

想以想:每篇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个训练项目的,平时老师是怎么讲授的,自己又是怎么领会这个训练项目的。

自查一个是否掌握重点,前后贯通。

(3)字词句篇复习法。

这种方法大致体现了一张考卷的形式。

从全书生字的音、形、义出发,到词语的意思和运用,以及书后作业的答法,各基础训练的综合练习,一部分一部分地自我过关,质疑问难,达到触类旁通,全面提高的目的。

(4)重点难点复习法。

对于全书中重点和难点的部分没掌握的或没掌握好的,要多花时间去复习。

(5)交流争辩复习法。

交流是指与程度较好的同学互相交流理解知识的方法。

在交流中辩论、阐述观点,看谁的方法实际、科学。

通过争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复习法不仅记得牢,而且有时会有豁然开窍之感。

《狼》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

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1.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

今为耳朵。

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③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

久之。

(2)代词,它。

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

(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

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
(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企图。

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

(3)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
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

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⑵目似瞑,意暇甚。

(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
御狼。

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诫子书》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
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成”
2、古今异义
“险”“穷”“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七、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能治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一般会考到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这四大考点,那么每个考点都有哪些答题技巧呢?赶紧看下吧!
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
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考点三:句子翻译
1. 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
2. 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②“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②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④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能谤讥于市朝。

”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
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

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③省略宾语。

如:人不知(之)而不愠。

(《论语》)
④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⑤省略介词。

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4)固定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童趣》)
③“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塞翁失马》)
④“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5)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 牢记翻译基本方法
“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
“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
“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国,难测也”翻译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