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学案:第四单元第9课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单元所选的五个文本都是章回体小说,代表了明清小说乃至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节选自《三国志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记叙了刘玄德三顾草庐拜访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过程,表现了他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虔诚态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选自《水浒传》第十回,主要叙写了林冲由奉公守法、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逼上梁山的经过。
《宝玉挨打》节选自《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第三十三、三十四回,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封建正统思想的维护者贾政和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贾宝玉两代人、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是《西游记》中一段很精彩的章节,说的是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过万寿山,八戒会同悟空、沙僧瞒着师父偷吃人参果的故事,表现了孙悟空顽皮、机智、幽默的性格和当年大闹天宫时的反叛特点,塑造了猪八戒贪吃、好睡、恋色、头脑愚笨而又自作聪明、粗中有细的喜剧形象。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选自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塑造了梅玖、王惠、夏总甲、周进等人物形象,反映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性格的扭曲。
古代章回体小说刻画人物细腻生动,尤其善于在典型环境和矛盾冲突中,通过准确细致的描写塑造典型性格。
第9课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
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
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
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对屈原词赋的推崇以及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负,显露出傲岸放达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志趣。
“屈平”一联最为精警,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
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洪亮。
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
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
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
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
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
[思考]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
倥偬..
(kǒnɡ)(zǒnɡ) 殷馗.(kuí) 潺湲..(chán)(yuán) 松篁.
(huán ɡ) 斡.旋(wò) 汉胄.
(zhòu) 荆榛.
(zhēn ) 寰.海(huán) 二、字形辨认
(1)⎩⎪⎨⎪⎧(chí)一张一弛(chí)风驰电掣 (2)⎩⎪⎨⎪⎧(mì)密云不雨(mì)甜言蜜语 (3)⎩⎪⎨⎪⎧(chóu )惆然自伤(chó
u )未雨绸缪(chó
u )稠人广众 (4)⎩⎪⎨⎪⎧(fēi )烟霏雨散(fēi )蜚短流长(fēi )绯闻不断 (5)⎩⎪⎨⎪⎧(chuò)时作时辍(zhuì
)缀字成文(chuò)气息惙然 (6)⎩⎪⎨⎪⎧(ɡuān )羽扇纶巾(lún )无与伦比(lú
n )沦肌浃髓 三、词语辨析
(1)宁静·安静·平静
宁静:(环境、心境)安静;平静。
安静:没有声音,不嘈杂;平安稳定。
“安静”多形容人的行为和环境。
平静:(心情、环境等)平和安静。
“平静”多形容人的心情、表情或社会、国家的秩序。
例:①孩子们睡得很安静。
②我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③游人很少,湖边十分宁静。
(2)惊讶·惊叹·惊诧
惊讶:感到意外、奇怪。
惊叹:惊奇赞叹。
惊诧:感到惊讶诧异。
例:①这是意料中的事,我们并不感到惊诧。
②这件精巧的工艺品令人惊叹不已。
③人们对他的举动感到十分惊讶。
(3)闻名遐迩·如雷贯耳
闻名遐迩:声名传扬到远近各地。
形容名声很大。
可指人,也可指物。
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例:①对于张作家的大名我们早已是如雷贯耳。
②布达拉宫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建筑。
四、词语释义
(1)箪食壶浆:古时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和犒劳他们拥护的军队。
后用来形容得民心的军队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的情景。
(2)顿开茅塞:茅塞,像茅草阻塞道路。
比喻一下子解开了心里的疙瘩,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3)犬马之劳:犬马,古代臣子对君主常自比为犬马,表示愿如犬马那样替主子奔走。
现在表示心甘情愿为别人效劳。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
塘(今浙江杭州),一说山东东平人不可确考。
他由元入明,是著名的通俗小说家。
有关罗贯中生平的史料现存极少,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罗贯中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
据传他“有志图王”,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多才多艺,创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是在小说方面。
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三遂平妖传》等小说。
相传他还参与过《水浒传》的写作。
2.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汉王室岌岌可危,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
百姓渴望国家统一,过上安定的生活。
汉室后裔刘备胸怀大志,想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但当时他身边仅有三员大将,势单力薄,正缺一位谋士。
此时,司马徽向他推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
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选文便是由此开始的。
3.相关知识
《三国演义》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
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
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描写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这一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相互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拥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隐含着人民对仁政的向往。
六、整体预知
司马
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 刘备 诸葛亮 张飞(对比 反衬)
一顾 失望(略) 埋怨 唤来便了
二顾 怏怏而归(略) 不耐烦,捆来就是了
三顾 半里下马步行 恭恭敬敬(详) 气极了 放一把火 锲而 礼贤 求贤 雄才 出山不舍 下士 若渴 大略 辅佐
粗暴急躁(三顾频烦天下计) (已知天定三分鼎)
[文脉探究]
1.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充分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让诸葛亮缓步出场的?
【点拨】其一是充分展示“卧龙冈”独特的环境,为描写“卧龙”提供“圣水”,暗含诸葛亮的超凡不俗。
(1)环境在小说中有自然和社会之分,在“三顾茅庐”中自然环境的展示有“古风”为证,“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
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湲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
……”“高冈、云、流水、修竹、野花”等营造了一个藏龙隐凤之地,让人很自然地想到“神山圣水卧蛟龙”。
诸葛亮的不凡已深深印到了刘备的心中。
当然还有后来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也是对诸葛亮生活环境的概括。
无一处不为体现诸葛亮的不凡而泼墨。
而整个一部书中能让作者如此不吝惜笔墨的惟有诸葛孔明,这也为“隆中对”和诸葛亮后面的才智展现打下了基础,这就是自然环境的作用。
(2)社会的环境更有特色,在刘备未见到诸葛亮之前,听到四次歌声。
一顾时是“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时的歌唱:“苍天如圆盖,陆地如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只有卧龙冈的农人能唱境界如此高阔之歌,因为也只有卧龙冈上诸葛亮有如此的心胸。
二顾时是“路旁酒店中”的石广元和孟公威的对歌。
一个感叹:“至今谁复识英雄?”一个则感慨“何须千古名不朽!”此二人之歌当然是唱的他们的朋友——诸葛亮的心声。
还有诸葛均的歌唱:“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诸葛亮的形象到此已呼之欲出了。
至于诸葛亮岳父也唱《梁父吟》,则从侧面展示诸葛亮人格力量影响之大。
总之,古人曰:“诗言志,歌咏言”,罗贯中应该比我们更懂其含义。
环境为人物搭建舞台;人物为环境增添色彩。
其二是烘托手法的巧妙运用,更把人物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1)作者在刘备见到诸葛亮之前先安排了与诸葛亮关系密切的几个人,起的作用显而易见。
在徐元直和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见诸葛亮的心情急切。
但先见到的是崔州平,崔的一番对
时势的分析,让刘备大开眼界,此为一衬。
(2)而后遇到石广元和孟公威,并听了二人的对歌,深感相见恨晚,此为二衬。
(3)而诸葛均的出现无疑更让刘备对诸葛亮的才能没有了任何猜疑,此为三衬。
每次都是对诸葛亮的极力衬托,最终把诸葛亮的才智推向顶峰。
其三是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典型的性格。
(1)首先是刘备。
在一顾时,刘备报名是:“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结果,童子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后改为只报刘备来访。
二顾时则谦恭地问:“先生今日在庄否?”在得知不在后,竟殷勤留言,以表自己的久慕之情。
最能体现刘备宽厚、求贤若渴心情的是第三次。
这次刘备则“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而且“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在得知诸葛亮正昼寝时,“玄德拱立阶下”,极尽谦恭。
这正是诸葛亮为什么忠贞为蜀的原因。
而刘备的性格也从细微处得以体现。
(2)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张飞的“粗”。
“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
”还有“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
”使人读后愈解刘备求贤若渴的性格特点。
综合而言,本故事中,为刻画人物出场,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从正面到侧面,从大势到细微,从烘托到反衬等手法,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2.文章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
请简要分析。
【点拨】三次往访的情节,极易写得重复、平淡;而作者却是写得曲折生动,挥洒自如,饶有情趣,十分引人入胜。
“一顾”扑了个空,在回归路上,刘备把“容貌轩昂,丰姿俊爽”的崔州平错认为诸葛亮,而此人认为,刘备不必去求助诸葛亮而“徒费心力耳”,给满腔热诚、渴求贤士的刘备泼了一次冷水。
“二顾”在去隆中路上的酒店里,遇到了“白面长须”的石广元和“清奇古貌”的孟公威,二人仪态不凡,高谈阔论,刘备又错认为其中必有一人是诸葛亮,结果全不是。
而且这二人连崔州平那样“徒费心力”的话都不肯说,只说“不省治国安民之事”,再次给刘备泼冷水。
接着又先后把“拥炉抱膝”而歌的诸葛亮弟弟诸葛均和骑驴踏雪而来的诸葛亮岳父黄承彦错认为诸葛亮。
每次误认的情景又有无穷的变化,使得故事曲折生动,跌宕起伏。
到第三顾时,仍余波未息,让诸葛亮高卧堂上,刘备侍立阶下,使刘备经受一次最后的考验,整个“三顾”过程,作者故布疑团,叠设迷阵,用来突出诸葛亮,最后才让诸葛亮从层层迷雾中走了出来。
用“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寥寥数语,就勾勒出这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重要人物超拔不凡的形像。
也正因为有了前面一系列的反复衬托和曲折多变的情节之后,“隆中对”的一番精辟谈话,才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3.《三国演义》本是一部以描写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的小说。
而本文全篇充满了什么气氛?这种气氛对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点拨】本文别开生面,全篇充满了宁静、幽雅的气氛。
作者所描写的卧龙冈的环境
是高冈流水,疏林茅庐,苍松翠竹,四时野花。
清新异常,情趣幽雅。
冬日的山冈则是“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无论是山畔荷锄田间的农夫及其所唱的山歌,还是骑驴踏雪而来的老者,拥炉抱膝长吟的少年,到处都表现出一派淡雅、静谧的气氛。
这些,也都起到了更好地渲染、烘托诸葛亮的作用。
4.请分析文中诸葛亮这一形象?
【点拨】(1)隆中时期的诸葛亮,与其说是一个“久乐耕锄,懒于应世”的隐士,不如说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政治家。
他是身在江湖,心怀魏闽。
正如他的道号“卧龙”一样,他是“潜虬媚幽姿,待时鸣天下”。
那个虽然高卧隆中,却抱膝长吟《梁父吟》,叹息“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诸葛亮,才是真实的集儒、道双重人格于一身的诸葛亮。
他既有投身于乱世之中的勇敢,又有着超然于浊世之外的清醒;既有对明天的展望,又有几分对躬耕生活的眷恋。
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了儒家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
儒家的积极入世是其思想主流,而道家思想的涵养,则使他能够比较理智地对待功名成败,这使他相比于周瑜等人有了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神仙般的气度和风范。
(2)诸葛亮的身上寄托着古代落魄文人的理想。
古代封建知识分子,由于深受儒道两家文化的熏陶,往往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辅佐明主,作帝王师,出将入相,功成身退,是古代知识分子理想化的人生设计。
然而,仕途的坎坎坷坷,人主的天威莫测,使得很少有人能够功德圆满。
于是,理想往往化作泡影。
在失志文人的笔下,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忠贞与智慧的化身,让备受压抑的封建文人无比羡慕。
总之,诸葛亮的形象不仅寄托着罗贯中“有志图王”的理想,也是文人特别是落魄文人的理想寄托。
当然,诸葛亮只是小说中的一个理想人物。
这个人物之所以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还在于他身上凝聚着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悲剧。
1.写法归纳
虚实结合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即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实有的,而事件进程及人物言行的具体细节是虚构的。
作者虚构出大量生活细节,详细描写了“三顾”的具体过程以至于季节特点、沿途景色等,有非常生动的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
这就使故事具有了生活实感,更加具体生动,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2.技法指导
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这一理论却被广泛运用。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脍炙人口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灵活运用了这一手法。
那么,小说中如何做到虚实结合呢?
(1)情感为虚,行动为实。
小说脱胎于故事,但又不同于故事。
如果说故事是有行动(行为)的实,那么,小说便是注入了情感的实,也可以说是在实中添加了虚。
(2)情节可虚,背景为实。
任何一篇小说都不是完全描摹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人物,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因此,小说的情节是可以虚构的,但它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是真实的。
(3)环境为虚,人物为实。
人物是中心,环境描写应为人物塑造服务。
因此,虚中有实、实中透虚、互相映衬、情意交融应该是小说创作的应有之技。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琅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愕.然(è) 倥偬
..(kǒnɡzhǒnɡ)
松篁.(huánɡ) 拜谒.(yè)
B.汉胄.(zhòu) 潺湲
..(chán yuán)
流杵.(chǔ) 吾侪.(chái)
C.熟谙.(ān) 韬略
..(tāo luò)
愧赧.(nán) 存恤.(xù)
D.云笺.(jiàn) 悒怏
..(yì yànɡ)
玉簇.(cù) 匡济.(jì)
解析:选B。
A.“偬”应读“zǒnɡ”;C.“略”应读“lüè”,“赧”应读“nǎn”;D.“笺”应读“j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言讫缘分卧龙岗迄无所就
B.纲记绰约挖墙角蛾冠博带
C.经伦斋诫掉书袋顿开茅塞
D.纂逆倾刻挟天子三顾毛庐
解析:选A。
A.岗—冈;B.记—纪,角—脚,蛾—峨;C.伦—纶,诫—戒;D.纂—篡,倾—顷,毛—茅。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豫州当日________孤穷,何幸南阳有________!欲识他年________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A.叹卧龙分鼎B.哭诸葛分鼎
C.叹孔明三分D.哭卧龙三分
解析:选A。
此题考查的是语境题,第一空应为感叹自己的孤身处境困窘,第二处是代指,第三处用词文雅,也是指代。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节选自《三国志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版)。
B.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
C.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D.张飞曰:“哥哥差矣。
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解析:选A。
《人民文学出版社》不必加书名号。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
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
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
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
”玄德闻言,顿首拜谢。
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
备当拱听明诲。
”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
孔明固辞不受。
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
”孔明方受。
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咐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后人有诗叹曰: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5.选文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答案: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性格特点: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
6.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元直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7.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
答:
答案: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有所怀疑,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
由此可见孔明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必须完全信任,才能托付。
8.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就终老山林?请展开自己的想象,阐述自己的理由。
答:
解析:本题是探究题,回答时要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积累,注意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不会终老山林。
从文中我们看到诸葛亮隐居的真正目的是“待明主”,并非完全的出世。
所以即使没有刘备,若有其他忧国忧民之主,诸葛亮还是会出世的。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
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
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
”肃问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
”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
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军水寨。
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
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