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精选1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精选16篇)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篇1
清明节后,我们又开始走上了工作岗位,继续奔波。
本文是特意为你准备的《清明节作文:清明的习俗》,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如果还有更多需要了解的,欢迎访问主页了解更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
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
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
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篇2
又是一年清明节到来时,清明节最早始于中国周朝时期距今约20__多年历史了,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年到了4月5号前后便是细雨蒙蒙,古人便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更加形象的描绘了,清明节时候的画面了。
清明节,又名踏青节,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开始复苏,大地也充满着生机,真是无限的美好,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也都忙碌起来了,开始举行祭祀,扫墓等缅怀先人的习俗,当然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仪式也就不一样了。
我的家乡位于美丽的五岳之一,“南岳衡山”,到了清明节这一天家乡的人们便在家里准备着祭祀用到的纸钱,香火,水果祭品等东西。
一大清早家家户户的老老少少就踩着山路,一前一后,前往自家先人的坟头,给先人扫墓。
因为处于山陵地带,所以大多数人家,去扫墓的时候都是要走山路的,山路可是不好走,即使露水打湿着裤脚,荆棘钩上了衣裳也阻挡不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每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是经不住感慨这种风土人情给家乡带来的浓浓色彩。
接着沿着山路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先人的坟头,开始把周围的杂草清理一番,也就是扫墓。
接着就是祭祀,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是在坟头摆好祭品,上三杯酒,点上三炷香,点燃纸钱,然后放炮,最后举行跪拜仪式,祈求先人的保佑,接着我们会去其它先人的坟头举行同样的仪式,直至结束。
每一个仪式,每一个举动都是庄严而又尊敬的,这都是代表着人们对先人的怀念,虽然过程很简单,但是内心却得到了满足,也是很开心每年都能够在清明节这一天跟家人一起来扫墓,祭祀,毕竟也是一年只有一次。
这就是我家乡的清明节,简单而又庄严,更多或许是一种情怀!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篇3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
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
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去鬼,而称之为"鬼怖木"……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篇4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
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篇5
上下五千年,悠悠吴文化。
清明节即将来临,一年一度的吴文化节就要开幕了,让我们又想起吴地先祖——泰伯的丰功伟绩。
遥想当年泰伯为了顺从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从而再把王位传给孙子姬昌的旨意,三让天下的故事被人们传为美谈。
当年泰伯出亡后,与弟弟仲雍结伴到了陕西西部,建立起了吴文化的雏形——句吴。
泰伯出亡后不久,其父病逝,他为尽孝道,回国奔丧。
这时季历提出要让位予泰伯。
泰伯坚决不受,季历不依。
泰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又回到荆蛮吴部落中,为了表示义无反顾之心,他带着族人远走高飞,来到了我的家乡——无锡,兴修水利,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给江南这片蛮夷之地带来了文明的种子。
后来,季历又派人让泰伯回北方当王,泰伯用对犯人的刑罚对自己施了一遍,笑着对来人说:“一个犯人怎能当王呢?”泰伯如此三让天下,连被称为圣人的孔子读到泰伯的故事也拍案惊呼。
在他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几乎不可逾越的境界。
想想泰伯三让天下的美德,再想想我们现在连排队买饭都要插队;公交车上,有人连个座位都不肯让给身边的老婆婆……现在,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想想泰伯当时可不是让早吃一顿饭、一个座位……是天下
啊!你们这样做,想想泰伯当时的行为,你们心安理得吗?想想泰伯当年为了江南水乡的建设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才换来了后来几千年的繁荣昌盛啊!吴文化是祖先们自古传承下来的,作为吴文化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刻苦学习,把吴文化发扬光大!
又是清明,我们循着历代鸿山人的足迹,来到泰伯目前,缅怀先贤的圣德,,作为新一代鸿山人,进一步坚定了认真学习的决心。
我们将把这悠悠吴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篇6
清明节后,我们又开始走上了工作岗位,继续奔波。
本文是特意为你准备的《清明节作文:清明的习俗》,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如果还有更多需要了解的,欢迎访问主页了解更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
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
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
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20xx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
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篇7
无论是“扫墓”还是“上坟”,其日期较早是被确定在“寒食”期间,而不是清明时节。
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
关于寒食作为一个纪念日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子推。
根据这种说法,寒食与纪念死去的人确实有关。
但是,从汉代到南朝,不少著作都记载了寒食那天的习俗是禁火,未特别提到扫墓。
到了唐朝,情况有了变化,寒食上墓不但成为习俗,还被纳入了“礼”的范围。
普遍用祭品来祭祀祖先,既流行于百姓之家,皇家也同样遵守。
对此,《旧唐书》和《新唐书》均有相关的记载。
然而,寒食扫墓后为何变成了清明扫墓?原因之一是寒食仅在清明前一二日,寒食期间和清明期间在时间上没有太大的差异。
原因之二是寒食禁火只是民间习俗,历代王朝没有硬性规定,有的还不让百姓这样做。
加之寒食期间北方还比较寒冷,不宜吃冷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禁火的习俗,吃起热食来了。
寒食不禁火又吃热食,就很容易被淡化、被遗忘。
清明是不能忘记的农历节气。
特别是农民,他们通常都忘不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因此,越到后来,人们越是记住了清明以及清明扫墓,慢慢地忘掉了寒食上坟。
经过历代变迁,清明扫墓的内容逐渐定型,包括给坟墓添新土、挂青(实为挂白幡),烧钱化纸和上祭品等等。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篇8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
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
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
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
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
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
我叫爸爸开的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
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是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是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
给请了安,向她问好。
对她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
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
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
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
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
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
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篇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
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
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人们在清明前
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
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
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
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
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
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
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
”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篇10
文/陈晨
清明节是丰富有趣的。
相传,清明节要做户外活动,不仅是要活动筋骨,增加免疫力,还是为了要寒食禁火。
因为在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但是,有些人不知道要做些什么运动,于是人们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这个习俗已经相传许久了。
在明《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朝之前就有这个习俗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朝以后的事。
到了唐朝才开始盛行清明节扫墓的。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
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比如: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
中国的踏青习俗也已经相传许久了,传说远在先秦时已经形成这个习俗了,但是,也有人说是始于魏晋才开始的这个习俗。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但是一直到了宋代,踏青才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篇11
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主要的传统文化活动有:上坟、踏青、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即扫墓)之俗,是很古老的。
清明节,它作为传统文化,是个布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路上的行人都在思念去世的人们,表达对他们的尊重与哀思!
过清明节,在海南的许多本地人中称其为“做清明”。
中年人对清明节十分看重,即使不是作为法定假日,他们也会抽空回老家“做清明”。
这说明清明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成为了一种后人对已故
之亲人表达思念的一种方式。
清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及尊重。
清明是古人传统习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奠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奠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非凡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而且越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人受自身文化的影响,使清明成为了国人追思先祖的节日。
在清明人们纷纷回乡祭拜祖先,这已是一种文化,一种习惯。
踏青去,踏青去。
这就是中国悠久的清明传统文化。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篇12
清明的习俗中,要数古代流传下来的扫墓习俗,对后世影响。
即使在那“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该习俗也没有被忘记、被破除。
那么,“扫墓”是指什么呢?所谓“扫墓”,是“清扫墓地”或“扫除墓地”的简称,不是真的要人们去打扫墓穴。
这样的习俗,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形成。
比如,《汉书·严延年传》就有“扫除墓地”的记载,不过并没有确定时间就是清明。
秦汉以前,多是有墓无坟,葬死者的棺木,离地表面很近。
因此,“清扫墓地”或“扫除墓地”时,除了打扫卫生让墓地保持干净外,还要用土填补地面的洞穴,防止狐鼠野兔等进入。
后来,墓之上堆土形成了坟,但是,堵洞添新土的做法仍然没有改变,扫墓的说法亦流传了下来。
古人选择的墓地,一般说来地势都比较高,于是到墓地去就是往上走,即产生了“上墓”的说法。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篇13
文/房佳琪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让人怀念起先辈,让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曰是我国传统的节曰,清明节大约从周代开始,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清明节达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曰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又一年清明,你在怀念谁?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作文篇14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春天来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转眼就到了。
此时春光明媚,我、表弟安安还有外公要去山上扫墓。
一路上风景优美。
“你好,你好!”小花、小草伸着懒腰,向过路的人挥着手,打着招呼。
“欢迎,欢迎!”一眼望去,各色的无名花竞相开放,白色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小鸟儿也叽叽喳喳地在歌颂春天的到来。
但这美丽的风景却无法抚慰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外公边走边给我讲起了这清明节的传说。
那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眼看重耳饿得都快要晕过去了,介子堆割下了自己的`肉,放进了野菜汤里。
19年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当时的随臣,却忘了介子堆。
介子推遂认为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晋文公一样会被别人帮助当上国君。
于是背着老母亲隐入山中。
重耳听说后,放火烧森林,原以为他能出来,却不见身影,于是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