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精选会仙岩溶湿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点特点
古桂柳运河,又叫相思埭、南陡河、临桂陡河、南渠,开凿于1300多年前的唐长寿元年。

睦洞湖,又叫相思湖,位于古桂柳运河的中段,与古运河融为一体,素有“聚仙泽”之称,是运河最为平坦的一段,是会仙湿地的核心区域。

睦洞湖面积约2000余亩,由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塘汊连接构成,湖面流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

湖内沟汊纵横,岛屿众多,芦苇浩荡,水路曲径通幽。

坐在船上,凉风习习,夏日里睦洞湖里荷花盛开,美不胜收。

睦洞湖是候鸟理想的栖息地,每年春秋两季,都有大量白鹭在此停留、觅食,水鸭嗡声嗡气的求偶声常常飘荡在湖面上。

毛家龙头山下的湖面最为开阔,登上龙头山顶,居高俯视,一片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清澈见底的湖水下,水草丰美,蓝思草、灯笼草随波摇曳,随着季节在水下交替开花,此消彼长,演绎着水下的繁华。

密密的蓝思草上,依附着田螺和大量石螺,坐在船上用小捞网往水草上随手一捞,就能捞上好几个小石螺。

村妇趁着农闲的日子,撑着船用长长的竹拖耙捞石螺,清晨拿到睦洞路口卖,贩子每个圩日都能收上万多斤。

经毛家码头进入睦洞湖核心区距离最近,还可从睦洞、七星、三义等码头经过悠长的水道进入,这三座延伸到村中间的码头更古老,全由大块料石砌成。

睦洞湖畔的村子,田地大都被纵横交错的河道包围,船是家家户户出门生产不可或缺的工具。

近年来,古老的木船大都已被坚固耐用的红漆铁皮船代替,光是睦洞七星村就有铁皮船200多条。

这里的男女老少都是撑船的好手。

在悠长的河道上,如果看到面带羞涩歪着身子摇摇晃晃撑船的年轻女子,那多半是从外地新嫁来的媳妇,正在练习撑船这一必备的基本功。

往来生产工具、收获的粮食、耕牛等都放在船上,撑船的人在船尾握着竹篙,谈笑之间船已箭一般划出很远。

古桂柳运河1300多年历史,在会仙湿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现存有分水塘遗迹和24个陡闸。

在睦洞湖附近就有龙头山龙王庙遗址、新桥等大量的运河元素。

湿地保护措施
会仙湿地的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受到了国内外湿地专家的关注。

目前会仙湿地已被列入全国三大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工程之一,水利专家蔡德所先生主持的“会仙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正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配合下有序推进。

保护与修复水工程目标是通过新建和修复堤围,新建睦洞湖节制闸,修复相思埭运河陡闸等工程措施,拦蓄洪水,引入渠水,抬高恢复湿地水面,将湿地面积由现在的6平方公里恢复到12平方公里,保护范围25平方公里,确保会仙湿地不干涸,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通过制定保护措施,有效地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引导湿地利用走上合理开发,协调发展的轨道。

湿地简介
会仙湿地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广西临桂会仙湿地占地六平方公里,属湖泊类型湿地,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湿地专家喻为“漓江流域之肾”,是广西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大、最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湿地缩小原因
宋朝以前,会仙湿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渺无人烟、湖泽遍布、水草丰盛、树木参差;上世纪50年代湿地内尚存20多个湖塘,面积约25平方公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来水量减少,开荒造田、围湖造塘等行为的增多,会仙湿地现存面积已缩小到6平方公里左右。

当地水利专家忧心忡忡地说,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逐渐对湿地蚕食围垦,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并且使原有湿地不断受到破坏,水面逐渐萎缩,地面逐渐疏干,沼泽和湿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比,会仙湿地面积减少了约百分之七十五,与宋朝以前相比,剩余面积约百分之十。

当地居民向记者反映,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相比,虽然大部分植物物种目前还存在,但其数量已急剧减少,树木直径变小,大量原生草本植物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渐缩减,特别是原有湿地上生长的芦苇和苔草等沼生植物。

以前睦洞湖及督龙塘一带到处是沼泽地,芦苇及各种草类面积分布特别广,现在沼泽地及芦苇面积均所剩不多,特别是督龙塘一带,沼泽地基本已经消失,以前大片的芦苇已看不到了,到处是人工开挖的鱼塘和大片荒草地。

当地水利专家说,临桂会仙湿地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生态修复是调蓄水资源的重要措施。

水资源调蓄功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源的蓄积和排泄,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及旱、涝灾害的减灾能力等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利专家呼吁,目前急需通过新建和修复堤围,拦蓄洪水,引入渠水,抬高恢复湿地水面,确保会仙湿地不干涸,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通过制定保护措施,有效的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行为,引导湿地利用走上合理开发,协调发展的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