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离太阳最近的树
课文分析
课文题目中的“离太阳最近”有三层意思:一是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 000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太阳最近”;二是红柳“离太阳最近””,从太阳那里索得了光和热,蕴含着伟大的力量;三是暗示了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课文通过对红柳的美和力量的揭示,赞颂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精神和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通过叙述砍伐红柳的过程及其使用的方法,表达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
红柳生长在海拔5 000米的高原,环境极其恶劣,“冰峰林立,雪原寥寂”,“在荒漠的皱褶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红柳却“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作者把它喻为“高原的精灵”。
在无边无垠的白花茫的雪原背景下,红柳的外在美就显得非常醒目,“枝干”是“铁一样锈红”,“纷披的碎叶”像凤羽一般,“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整个红柳丛呈现出“苍蓝色调”,作者在广阔壮观的背景下展示了红柳的外在精神。
一句“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引出了下文。
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美。
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3-10自然段),描写“我”与“司务长”的对话情景,反衬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
挖掘红柳的事件是在一个充满喜剧效果的场面描写中开始的。
司务长和“我”“算账”,一连用了四个“对不对”,那幅义正词严、理直气壮的情态,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
挖掉红柳已经令人心痛,更为心痛的是,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
在描写挖掘红柳的队伍时,作者用了“浩浩荡荡”一词,更给人
类挖掘红柳的愚昧行为增添了讽刺效果,让人们在笑过之后回味那苦涩的眼泪和深深的无奈。
第二个层次(第11-14 自然段),赞颂红柳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力量。
这一层次中,作者首先在描写中赞颂了红柳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红柳不畏风沙,默默地制服着人类的自然强敌,“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得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红柳蕴含着丰富的能量,有着不屈的精神,它的能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它的内在精神“好像一颗做然不屈的英魂”。
第三个层次(第15-18自然段),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及使用的方法。
挖掘红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工斩断根系,一种是用炸药炸断根系。
对于比较幼细的红柳,人们往往采取前者。
要人工斩断红柳与大地的联系,“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然后“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树根“一一斩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也体味出了人类对自身行为的无知。
后来,“易挖的红柳绝迹”,人们开始砍伐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但是,挖掘这种古老的红柳,掏挖沙山的工期会很漫长,即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于是,人们开始使用后者,在红柳的根部,挖一条深的巷子,将炸药放进去,就可以轻松地把红柳那苍老遒劲的树根炸断了,这一“科学技术”的运用,更增添了文章的沉重气氛。
对于挖相红柳的过程和方法,作者极力描写挖掘红柳根的艰难程度,人们所花的力气愈大,所使用的工具愈先进,其悲剧效果便愈强烈。
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
课文的结尾,作者描写了高原失去红柳后的情景,“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多么伤心的比喻!多么触目惊心的形象!怎不令人深思?更为凄惨的是,“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目睹耳闻,作者连续提出了两个问题,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本文的表达技巧是:
1.小中见大,反映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问题
初读课文,会以为作者只是叙述自己的经历,渲染自己对过去某件事的感慨之情。
其实,作者是通过“这一个”反映“这一类”,是通过砍伐红柳事件反映整个社会对环保问题的认识。
阿里地区的红柳遭受灭顶之灾,我们不应把责任完全归咎在司务长等人身上,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人关心,却未必人人都能做出正确回答的现实问题。
为了短暂的经济利益,不是有好多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作者对挖掘红柳事件的思考,是一种历史的反思,也是一种现实的感悟,它辐射出触动人的灵魂的冲击波,给读者留下深深思索的天地。
2.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
作者讲故事,没有激烈的言辞,也没有曲折的情节,却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究其原因,是作者在叙事之中有机地融人了描写和抒情。
文章开始描写红柳的外在美,目的是为下文“司务长”和“我”的算账作伏笔: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的红柳,在“司务长”的算账中,竟显得那么无足轻重,岂不令人悲哀?课文对红柳树内在力量的观照和对挖掘红柳根那“可怕的工作量”的陈述,是为了突出人类破坏环境却毫无意识的悲剧效果。
默默为人类制服风沙的红柳丛,却在人类的眼前利益中遭受了屠戮,工作量越大,手段越高明,故事的悲剧效果就越明显。
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叙述和描写,引发出读者的联想与感慨。
课文虽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但字里行间滚沸着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激情,写红柳面对“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赞颂它在“金色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都带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尤其是课文的结尾,作者的连续发问“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给人们一种警钟长鸣的永久记忆。
3.语言流畅隽永,蕴藉含蓄
文章令人回味再三的艺术魅力,来自于隐而不露、冷峻的叙事风格。
作者顺着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将自己全部的激情蕴含于平静的叙述之中,使课文的形象性、思辨性和哲理性三者完整地交融在一起。
对于红柳外在美的描写,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描绘了红柳的外形,而且刻画出红柳的精神。
如“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一句,不
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再如“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透迤的边缘”,“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金色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者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等富有立体感的语言,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学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对保护生存环境、让生命自然流淌的睡唤。
教学建议
本课可用两课时教读。
这是一篇耐人咀嚼的文章,文章不长,却能令人怦然心动,教人深刻反思。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沉漫文本,感受体会。
教读第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主要词语、句子、段落,初步感受红柳非凡的生命力:然后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人们挖掘红柳树的句子和段落,进一步从侧面了解红柳的顽强,感受文章蕴含于“挖红柳”这一事件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红柳丛“对普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之处?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过程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教读第二课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揣摩和品味关键句子,理解课文深刻的含义,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
本文从一个典型事件入手,由一点向纵深开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这一特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品味、分析、比较课文的语言特点,课文用冷峻而极具穿透力的语言讲述故事,奇特的比喻、细致的描写,有着强烈的感染效果。
文章的标题和结尾寓意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标题和结尾体会文章蕴含的主旨。
练习与思考
一、按拼音读准下列字音并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字。
(qiú)遒劲健(shuò)硕(kù)酷寒
皱(zhě)褶(liáo)寥寂尸(hái)骸
苍(qióng)穹沙(Iì)砾(qī)栖息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2.浩浩荡荡:原意是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后来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4.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枝节交错。
比喻事情或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
5.生死相依: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
形容同命运,共存亡。
6.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三、当司务长布置打柴的任务时,“我”产生了疑惑。
面对“我”的质疑,司务长连用了四个“对不对”,作者详写这一对话的情景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文章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对话,连用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说话时理直气壮的情态,从反面揭示出砍伐红柳事件的可悲,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四、阅读课文,圈画出描写红柳的语句,杭理出以红柳为线索的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
圈画语句略(见教材p36-38)。
红柳为线索的行文思路为:红柳挺立,雪域增色红柳遭难,毁于人手→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五、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 什么是“原住民”?作者为什么要把红柳称作“原住民”?这里使用了么
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原住民”指某个地方较早定居的族群或世代居住某地的人。
作者把红柳称作“原住民”,因为红柳是早在人类来到之前就在这高原上扎根成长的生命;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红柳的感情及红柳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也体现了红柳在青藏高原的重要性。
2这个自然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3.说说你读了这个自然段后的感想。
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