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边境灭火作战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哈边境灭火作战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作者:徐哲峰
来源:《消防界》2020年第16期
火灾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跨国境灭火救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充分彰显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大国风范。
中国新疆伊犁州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相邻,如果中哈边境发生火灾,我方应主动行动,积极参与扑救,必要时根据哈方请求跨境灭火,维护边境稳定,树立中国消防救援队伍的良好形象。
根据应急管理部和森林消防局的要求,依托伊犁森林消防支队组建了200人森林(草原)灭火跨国境救援队,重点针对中哈边境方向的火灾扑救工作。
下面立足救援队建设实际,从中哈边境火灾特点、作战力量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提高中哈边境灭火作战能力进行一些浅显探讨。
一、中哈边境植被、地形及火灾成因分析
(一)植被类型。
中哈边境线周边芦苇草、灌木丛等植被已长达十余年未清理,芦苇高达5-6米,部分沙枣及杨树等树木高达20-30米,区域内腐殖层较厚,可燃物载量大。
(二)地形条件。
区域内多为沼泽地,沟壑交错,地形复杂,消防指战员直接接近火线扑打困难。
加上林内湿地芦苇丛生、长势茂密、无路可行,指战员扑救过程中被芦苇草根扎破、划伤等现象比较普遍。
另外,全体消防指战员都在沼泽、泥泞的湿地中灭火,作战环境非常艰苦,而且作战地域属于中哈双方过境缓冲区,哈国边境线又处于芦苇和灌木丛生的林区内,大部分边境线处于年久失修状态,灭火时,因视线不明、界线不清,稍有不慎极易发生越境事件,可能造成负面的国际影响。
(三)火灾成因。
森林防火是哈萨克斯坦林业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哈萨克斯坦年平均发生森林火灾1300余起,平均过火面积3.46万公顷。
火灾起因主要为烧荒、野外吸烟、采伐作业等人为因素,其次为雷击火。
森林火灾大多发生于边境地区,人烟稀少,火灾蔓延迅速,扑救相当困难,并严重威胁我国边境地区森林草原资源安全。
二、中哈边境灭火作战力量构成要素分析
(一)力量抽组。
边境灭火政治方面影响大,宜重兵投入、速战速决。
按照一次足量用兵的原则,确保力量抽组能够单独完成一个方向的灭火作战需求,因此应按照标准的跨国境灭火救援队进行建设,其中队长1人,副队长2人,业务支持6人,行動保障21人,下设两个救援分队。
根据边境灭火语言不通和现场外事协调的需要,业务支持中需编设1名哈语翻译兼联络员。
(二)装备编成。
按照满足整建制跨国境灭火救援队作战需要测算,至少编配各类车辆36台,其中指挥车4台,运兵车9台,移动战备物资车9台,山猫全地形车4台,救护车1台,炊事车2台,水罐车4台,修理车1台,宣传车1台,通信车1台。
根据两个救援分队一线灭火人员作战需要,跨国境灭火救援队至少应编配灭火水泵16台,风力灭火机32台,细水雾灭火机24台,油锯18台,水龙带200根,水枪24支,组合工具24套,灭火弹400枚。
为满足机动途中和火场一线通联需要,至少编配背负式北斗终端4套,综合电台4套,无人机2架,对讲机50部,4G图传终端1套,3G图传1套。
(三)后勤保障。
应按照国际救援轻型队的保障标准,立足7日内完全自我保障。
在给养保障方面,单人携带1日份野战食品,救援队按出动员额运行3日份野战食品和4日份主副食;按照任务分队人员运行给养器材单元,视情况运行野战炊事箱组。
属地遂行任务时,自制热食保障。
机动途中伙食保障主要采取自带野战(方便)食品、休息点自制热食、服务区提供热食等方法组织实施。
到位及展开灭火作战后,采取加工热食前送、自带野战食品等方式保障,协调哈方协助疏通主副食供应渠道,提供保障支持。
在油料保障方面,依托地方加油站保障,救援队在出动时携行1个基数、运行0.5个基数油料。
在装备维修保障方面,本着单位自保、属地助保的原则,灭火装备由救援队按要求携带,内部自行调整保障。
维修保障人员按照灭火作战编携配装标准携运行车材,装载发电机、维修工具、车辆拖拽器材等野战修理所开设所需保障物资和消防器材。
到达任务地点后,因地制宜开设野战修理所,建立固定技术保障点,对救援队实施定点保障。
在卫勤保障方面,卫勤保障人员按照灭火作战编携配装标准携运行战救装
备物资,根据时节和担负的任务,加大防疫药材、药品携运行量,确保伤病员救治和卫生防疫需求。
机动途中,以梯队为单位编成机动卫勤力量携带医疗药品器材实施伴随保障,途中出现轻伤员随队治疗,重伤员就近送沿途地方医院救治。
到达集结地域后,靠前配置支队级救护所,配齐分队卫勤人员,按标准为单兵配备携行战救物资。
加强与哈方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确保药品、器材筹措供应和伤病员后送渠道畅通。
(四)作战协同。
中哈边境灭火作战,涉及中哈两国军地多个部门,现场作战力量构成成分多元化,指挥体系和流程各不相同,虽然跨国境灭火队作为主要作战力量,但要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协调,形成以我为主、多方协同的作战模式。
在内部协同上,我方主要协同力量有边防部队、消防救援队伍、兵团民兵以及其他地方半专业化灭火力量,通常建立联合指挥机构,由现场地方党委、政府最高领导担任联合指挥员,我方要积极参与联指决策部署,将我方作战意图上升为联指主要作战决心,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我方打火头、攻险段的拳头和尖刀作用。
在对外协调上,要加强与哈方现场地方最高领导和边境军方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避免因外事协调不到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五)战场通联。
中哈边境公网基站覆盖少,信号差且不稳定,多为信号盲区,3G、4G 图传终端无法使用。
在内部通联时,主要依托通信车、综合电台、背负式北斗终端、对讲机实施指挥控制。
在对上和对外通联时,主要依托卫星通信,架设卫星便携站和使用卫星电话。
三、提高中哈边境灭火作战效能对策分析
(一)加快建设“绿色通道”,确保快速到位。
一是要适应任务特点,推动建立外事“绿色通道”。
跨国境灭火救援涉及外事协调,要积极推动建立国家、自治区和伊犁州三级外事“绿色通道”。
由于外事工作涉及层面高、部门多,各项要求严,需要各级层层对接,从政策法规层面确定外事工作流程,并定期组织与哈萨克斯坦外事部门进行会晤,确保遇有任务能够依据既定流程高效办理,确保第一时间办理跨国境签证手续。
二是建立铁路公路“绿色通道”,完善中哈运输合作机制。
中哈边境灭火作战国跨境机动方式有两种:一是铁路运输,二是汽车运输。
目前中哈双方政府间签订了过境运输协议,但是由于在技术标准、法律制度、路上权益等方面两国之间存在互相矛盾和不统一的问题,造成协议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特别是国际铁路和公路运输是一个涉及货物车辆海关手续和检疫手续、交通安全和运输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
从政府行政管理上看,内部需要外交、海关、交通、公安、质检等多个行政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外部需要与哈萨克斯坦的沟通合作。
目前霍尔果斯口岸公路运输每辆客车的过关查验时间最少需要2小时,货车过关查验时间最少为4小时。
铁路运输过关查验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还不够顺畅,查验时间也较长。
为确保机动全程畅通,需要建立铁路、公路“绿色通道”,推动政府层面签订中哈跨境灭火铁路和公路输送合作协议,特事特办,把逐人、逐车查验转换为单位统一查验,优化过关查验流程,确保在1小时内救援队伍全部顺利出境。
在哈方境内机动时,哈方需为我方提供交通优先通行证件,确保在机动过程中不受各类标准制度影响制约,第一时间机动到火场。
(二)着眼国际标准,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形成灭火装备编配体系化。
从中哈边境植被类型、地形和火灾种类等因素分析来看,灭火方式主要以水灭火为主。
从目前跨国境救援队装备编配来看,携带常规机具和灭火水泵,实际作战以水泵灭火为主,手段相对比较单一。
特别是灭火地域多为沼泽,水泵架设与撤收比较困难,灭火效率不高。
应进一步科学编配灭火装备,至少每个救援分队增配2台履带式消防车,形成以履带式消防车为尖刀拳头力量追歼火头、水泵为主力跟进扑打、常规机具为辅助伴随清理的灭火模式,以灭火装备的体系化建设提高灭火效能。
二是实现后勤保障综合化。
在车辆保障上要突出精准化和专业化,每台车辆要定人、定物、定位,编配数量和物资装载精准合理。
同时要兼顾载人、载物和各类保障用途,立足远距离机动、大区域作战、高难度保障,将指挥、通信、炊事、修理、油料、宣传等专业化保障车辆足量编配,确保人员吃得饱、穿得暖、士气高,确保队伍上得去、联得通、看得见、打得赢。
在后续给养和油料保障上要突出多元化。
要与驻地银行签订应急外币兑换协议,确保遂行任务时银行为救援队提供美金、坚戈(哈萨克斯坦纸质货币)、卢布三种外币兑换业务。
当自我保障难以满足需求时,一方面及时协调哈方进行给养和油料补充,另一方面利用携带的三种外币就地购买筹措相关物资,确保保障工作的连续性。
三是加大哈语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采取内部挖掘和外部协调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哈语翻译准备工作,发挥哈族干部和消防员作用,做好灭火作战常识用语哈语翻译工作。
协调联系地方哈语翻译专业人员,确保遇有任务随时有2名地方专业翻译随队保障。
同时要以灭火常识哈语翻译手册为基本教材,以哈族干部和消防员为教员,大力开展学习哈语和哈萨克民族风俗活动,力争达到每个战斗班有1名能够实现简单哈语交流的队员,防止在遂行任务时因语言不通产生摩擦和矛盾。
(三)提前谋篇布局,筑牢防火屏障。
一是建立联防机制。
立足“打早、打小、打了”方针,针对中哈边境芦苇、灌木已长达十余年未曾清理的实际情况,与农四师兵团建立联防机制,每年春夏两季组织计划烧除勤务,彻底清理我方边境缓冲区可燃物,降低火災发生率。
同时加大防火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边境居民一线报警员和扑救员的作用,形成合力做好防灭火工作。
二是完善联训措施。
根据中哈边境线长、面广和远离我方驻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协调地方林业部门和兵团,组织地方半专业扑火队员和兵团民兵、职工进行防灭火技能培训,确保先期扑救力量形成战斗力,为我方机动到位争取时间。
每年组织中哈边境灭火联合演练,练指挥、练战法、练协同,凸显我方边境灭火作战主力军作用,同时提高联合作战能力。
三是建立中哈会晤制度。
要推动地方政府建立与哈方定期会晤机制,重点协商防火工作,确定双方联络人,确保遇有任务迅速建立点对点、面对面的联络,及时了解哈方境内火灾发展蔓延态势,为我方有针对性做好应对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