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考总复习《爱莲说》知识梳理.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word版)中考总复习《爱莲说》知识梳理.docx
《爱莲说》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其它作品:《太极图说》、《通书》。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 】蕃(f án):多。
【2 】染:沾染(污秽)。
【3 】濯:洗涤。
【4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5 】涟:微波。
【6 】妖:美丽而不端庄。
【7 】通:贯通。
【8 】直:挺直。
【9 】不蔓(màn) 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0 】蔓:牵牵连连。
【11 】枝:枝枝节节。
【12 】香远益清:益:更,更加。
【13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14 】亭亭:耸立的样子。
【15 】植:立。
【16 】亵(xi è)玩:玩弄。
【17 】亵:亲近而不庄重。
【18 】隐逸:隐居的人,隐士。
【19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 20 】噫(y 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1 】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22 】鲜(xi 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少。
【23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 24 】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5 】众:多。
【26】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宜:当;当然。
三、理解性默写
1、《爱莲说》中咏莲名句(予独爱莲的原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的句子是: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的句子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5、《爱莲说》中描写莲花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落尘俗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8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9、《爱莲说》中以“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句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10、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香远益清。
11、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13、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4、文中最能概括(高度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具体表现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点明本文中心(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作者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暗讽不明说,意味深长的
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用感叹语气写出作者对当时不正当世风的批判态度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文章内容填空
1、《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
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
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
3、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
“众“和(独)相照应。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拟人)。
5、指出句式:(1)菊之爱:(倒装句)(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3)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
6、从句子种类看,第2 段“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一句属(陈述)句,第二句属(反问句),第三句是(感叹句)。
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
其中菊花属于(正衬),
牡丹属于(反衬)。
8、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在《爱莲说》中找出一句: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
9、中心概括:文章借花喻人,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
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
10、“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陶渊明),课本中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与“鲜有闻”
的“鲜”字构成反义词的是(众)。
五、答
1、文中的“水草木之花可者甚蕃”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开作者从所有的花写起,由面到点,作的一般性映,自然渡到要写的花。
2、作者描
写花,什么要先写陶渊明菊,世人牡丹?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和反,表达自己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独”,“独菊”两个“独”字,表了他怎的生活度?
答:表出他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度,同又相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度。
4、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突出了的美好品?
答:三方面。
生境、体香气、清高度。
5、文中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描写的形象,予以美好的品,而以花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身自好的品。
6、用自己的言概括作者的花的高品。
答:正直、通达、庄重、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清高而美名。
7、第二段用了怎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
答:、抒情。
第一段描写“ ”的形象,第二段点明“ ”的象征意,揭示中心。
8、例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 1)反: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
(3)比:予菊,花之逸者也。
(4)比:之,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宜乎众矣。
9、本文用花的形象比人的品,、菊、牡丹各比怎的生活度?
答:比不慕名利,身自好的生活度;
菊比追求恬淡自然、逸的生活度;
牡丹比追名逐利、炎附的生活度。
10、作者把“ ”与“牡丹” ,其用意何在?
答:用“牡丹”来反“ ”的君子形象,含蓄而突出的表达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即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度,批判了富、追名逐利、炎附的世。
11、“ 之,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2、你怎理解“牡丹之,宜乎众矣。
” 句的含。
答:句牡丹的人多,言外之意是世上追求富的人多。
里含着作者当不正之的批判,感情烈。
13、“牡丹之,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作者富、追名逐利的庸俗世的鄙弃。
14、作者不愿逸,也不慕富,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的世,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5、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
节操。
16、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
文中的“牡丹”是反衬,
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答: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
1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质。
19、写出下列句子的比喻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答: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20、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尊重,不敢轻侮。
三发挥题: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
“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
提示:“染”指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
“不染”指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2、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
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3、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提示,可答“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
4、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
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5、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
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述理由。
答:( 1)同意周敦颐:
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气节。
只要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心态,外界的不良因
素就不会阻挠其发展。
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得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2)同意孟子:
人通常都会随着周边的环境而改变。
与一种人接触的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被同化成为其中一
样言行、品格的人,与一种社会接触久了就会变成符合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和规律的人。
正如所
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样的事物会在一起。
即使一开始有差别,最后也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6、“陶后鲜有闻”中“陶”指谁?你赞同他的人生态度还是赞同周敦颐的人生态度?
答:“陶”指陶渊明。
(1)赞同周敦颐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愿向世人那样追逐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事件独立不移,直
面世间污浊,却不逃避现实,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2)赞同陶:
他愤世嫉俗,不受管行黑暗的腐蚀,辞官归隐,过着恬淡安静的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
把在自己置身于自然之间,让大自然的灵性净化自己的心灵。
他热爱自然,在淳朴的自然之中
追求思想上的=慰藉,在文章中抒发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6、你认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受引诱,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心中有远大的目标并有为之努力
的行动,约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