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蝶恋花》原文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翻译译文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晏殊《蝶恋花》原文及翻译译文
晏殊《蝶恋花》原文及翻译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
原文:
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
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

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

”袁彦伯立刻即席拿笔增加了一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桓温对王珣说:“当今不能不因为这件事推重袁氏。


《袁彦伯作《北征赋》》
3、《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译文
《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班昭续《汉书》
原文: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译文:
扶风曹世叔妻子,是同郡班彪的女儿,名叫昭,字惠班.班昭学识广博,才华很高,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会的要求。

她的哥哥班固撰写《汉书》,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还没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编纂《汉书》。

皇帝还常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称她为‚大家‛。

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班昭作赋写颂。

当时《汉书》刚问世,有很多人不大读得懂,班昭的同乡马融就住在藏书阁下,向她学习《汉书》。

5、《晏殊初仕》原文及翻译译文
《晏殊初仕》原文及翻译沈括
原文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胜宴饮(通假字:寮通僚,燕通宴),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宴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

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游宴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宴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

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仁宗朝,卒至大用。

(卷九)
译文
晏殊是童生时,张知白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

晏殊一见到试题,就说:“我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草稿还在,希望能另选试题。

”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瞒。

在史馆任职时,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通假
字:寮通僚),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地方。

晏殊当时很穷,不能出门游玩宴饮,独自居住家中,与兄弟们讲习诗书。

一天皇帝给太子选讲官,忽然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给晏殊的御批。

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晏殊,第二天进见回禀,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没有一个不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


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就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

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罢了。

”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

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注释
(1)晏元献公:指晏殊,元献是谥号。

(2)阙下:指朝廷。

(3)为馆职:指在史馆任职。

(4)昆弟:兄弟。

(5)东宫官:辅佐、教习太子的官。

(6)自中批除: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的御批。

除,授官。

(7)执政:宰相和吏部官员。

(8)进复:进见回禀。

(9)质野:质朴、老实。

(10)须:该当。

(11)童子:少年
(12)适:恰好,正好
(13)值:遇到
(14)讲习:互相讨论学习
(15)谕:告诉,使知道
(16)直:仅,只是
(17)嘉:夸奖,赞许
(18)既:既然
《晏殊初仕》
6、《宋及楚平》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及楚平》原文及翻译左传
【原文】
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

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天方授楚,未可与争。

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

’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君其待之。

”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

”郑人囚而献诸楚。

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

不许。

三而许之。

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

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君子赂臣,不知命也。

受命以出,有死无,又叮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

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

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从之。

宋人惧,使华元夜人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微。

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

退三十里,宋及楚平。

华元为质。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选自《左传》
【译文】
宋国人派乐婴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

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上天正在保硝楚国,不能同它争斗。

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高下在心。

’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着毒虫猛兽,美隐匿著瑕
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

君王还是等一等吧。

”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叫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并说:“晋国队已全部出发,快要到宋国了。

”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解扬并把他献给楚国。

楚庄王用重礼收买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的话。

解扬不答应。

楚王再三劝诱,他才答应了。

楚王让解扬登上楼车,叫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借机传达了晋君要宋人坚守待援的命令。

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违背诺言,是什么原因?这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解扬回答说:“臣下听说过,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巨子能奉行国君命令就叫信,信承载着义而推行就叫利。

谋划不丢掉利益,以此捍卫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

合乎道义不能有两种诚信,讲求诚信不能接受两种命令。

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信无二命’的道理。

我接受君命出使,宁可去死也不能背弃使命,难道可以用财物收买吗?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

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

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臣下又能完成使命而死,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楚庄王放了解扬,让他回国。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无畏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誓言。

”楚王无法回答。

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说:“修建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

”楚王他的话去做了。

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敝国人已经在一交一换孩子杀了吃,劈开一尸一骨烧火做饭。

即使如,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

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

’”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

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

华元当了人质。

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7、杜牧《樊川文集》之《张保皋郑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杜牧《樊川文集》之《张保皋郑年传》原文及翻译杜牧《樊川文
集》
原文: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

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

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

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

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龌龊不相下。

后保皋归新罗,竭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

”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

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

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阜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扶何如奈何去取死皋乎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遥去。

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

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

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

”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

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代之。

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

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

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来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日:“一死固甘,乞免妻子。

”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诏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

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

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

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

年投保皋,必曰:“彼贵我贱,我降下之,不宜以旧忿杀我。

”保皋果不杀,此亦人之常情也。

临淮分兵诏至,请死于汾阳,此亦人之常情也。

保皋任年,事出于己,年且寒饥,易为感动。

汾阳、临淮,平生抗立,临淮之命,出于天子,榷于保皋,汾阳为优。

此乃圣贤迟疑成败之际也,彼无他也,仁义之心与杂情并植,杂情胜则仁义灭,仁义胜则杂情销,彼二人仁义之心既胜,复资之以明,故卒成功。

世称周、召为百代人师,周公拥孺子而召公疑之。

以周公之圣,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

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

(选自杜牧《樊川文集》)
译文: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从他们的国家来到徐州,担任唐军中的军校。

保皋三十岁,郑年比他小十岁,称保皋为兄长。

两人都英勇善战,跃马挥枪,他们本国和徐州没有人能和他们匹敌的。

郑年(擅长游泳),在水中如履平地,连游五十里都不会呛一口水。

较量两人的勇力与强壮,保皋稍稍比不上郑年。

保皋仗着年龄大,郑年仗着武艺高,常常意见不合,互不相让。

后来保皋回到新罗,拜见国王说:“整个中国都把新罗人当奴隶,请让我镇守清海要塞,让那些海盗再不能掳掠新罗人到西边去。

”新罗王同意了他的请求,给了他一万人,从大和后,海上没有再贩卖新罗人的了。

保皋在新罗显贵后,郑年却穷困潦倒丢了官,在泗州涟水县忍饥挨饿。

一天,他对涟水守将冯元规说:“我打算回新罗,投靠张保皋。

”元规说:“你和保皋一向有嫌隙,怎么办?为何要到他手上去送死?”郑年说:“饿死冻死不如死在刀下痛快,更何况是死在故乡呢!”郑年于是离开(涟水)。

到新罗拜见保皋,保皋请他喝酒,(两人)非常欢洽。

酒还没喝完,新罗国使者到来,说大臣杀了国王,朝廷混乱无主。

保皋就分兵五千给郑年,握着郑年的手流着泪说:“除了你谁都不能平定叛乱。

”郑年到了国都,杀了叛徒,扶立新王,并上奏(保皋派他前来平乱的)情况。

新王于是征调保皋做宰相,让郑年代替保皋的原职。

天宝间安禄山作乱,朔方(唐方镇名)节度使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弟而被赐死,(皇帝)下诏令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

十天后,又下诏命李光弼持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分领朔方的一半兵力向东出兵赵州、魏州。

安思顺在位时,郭、李都是牙门都将,统率万人,不相契合。

虽在一起吃饭,却不正眼看对方,彼此不说一句话。

等到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后,李光弼想逃离,主义还没定下来,诏书已到,
要他分领郭子仪的兵力向东平叛。

李光弼入府请求说:“我本就心甘情愿(以死报国),只是请求免除我妻儿的死罪。

”郭子仪疾步下座,握着他的手上堂并坐,说:“如今国家动乱皇上离京避乱,除了您没人能够领兵东讨,现在哪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呢?”召集全部军吏,拿出诏书宣读,一切安排都遵照诏书的命令,到离别时,两人握手流泪,互相勉励对方用忠义报国。

最后平定大盗,实在是郭李二人的功劳。

了解对方无背叛之心,了解对方有能力担当重任,这才不会怀疑他,可以放心将兵力分给他。

(如果)一向怀有怨愤,了解对方的心就难了;心怀怨愤,必然只能发现对方的短处,要发现对方的才能就难了。

在这方面,保皋与郭子仪的贤明可说是不相上下的。

保皋任用郑年是由自己做主,郑年当时正饥寒交迫,容易被感动。

郭子仪、李光弼,一直实力相当,李光弼的任命,出自天子,和保皋相比较,郭子仪做得更好。

这就是圣贤之人做事成败的关键,没有其他的原因,每个人都是仁义之心与个人的私情杂念混在一起的,如果私情杂念超过仁义之心那么仁义之心就没有了,如果仁义之心超过私情杂念那么私情杂念就没有了,郭子仪和张保皋二人的仁义之心都超过了私情杂念,并且头脑明智,所以最后成功了。

世人都尊称周公召公为百代先师,周公辅助成王,但召公怀疑他的用心。

凭借周召的圣明贤能,周公年轻时扶助文王,年老时辅佐武王,能平定天下,周公的心,召公尚且不能完全了解。

如果仅有仁义之心,但没有明智的头脑,那么召公尚且如此(不能免于猜疑),更何况不如他的人呢!
杜牧《樊川文集》之《张保皋郑年传》
8、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之《假骨董》原文及翻译译文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之《假骨董》原文及翻译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原文:
骨董自来多贋,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

近日前辈,修洁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

至王伯穀则全以此作计然策矣。

一日,予过王斋中,适坐近一故敝黑几,壁挂败笠,指谓予曰:“此
案为吾吴吴匏庵先生初就外传时所据梧。

此笠则太祖普赐十高僧,而吾乡姚少师道衍得之,留至今,盖欲以歆予也。

予笑曰:“是诚有之,然亦何异洪崖得道上升。

油垢樸头,李西平破朱泚破绽衲袄也?”王面赪无以应。

时娄江曹孝廉家一仆范姓,居苏城,变好骨董,曾购一阎立本醉道士图,真绝笔也。

王以廉值胁得之,索价千金,损之亦须数百,好事者日往商评。

不知范素狡黠,已先令吴人张元举临摹一本,形模仿佛,几如桓元子之于刘越石,酬之十金,王所收者是也,真本别得善价售矣。

元举眇一目,偶为王所侮,因宣言于外,谓若双目盲于鉴古,而诮我偏明耶?此语传播合城,引为笑端,王遂匿不敢岀。

真伪二本,予皆见之。

董太史玄宰,初以外转,予告归至吴门,移其书画船至虎丘,与韩胄君古洲,各岀所携相角。

时正盛夏,惟余与董韩。

及董所昵一吴姬四人,披阅竟日,真不减武库。

最后岀颜清臣书朱巨川告身一卷,方叹诧以为神物,且云:“此吾友陈眉公所藏,实异宝也。

“予心不谓然,周视细楷中一行云:中书侍郎开播。

韩指谓予曰:“此吾郡开氏鼻祖耶?“余应曰:“唐世不闻有姓开,自南宋赵开显于蜀,因以名氏,自析为两姓。

况中书侍郎,乃执政大臣,何不见之《唐书》?此必卢杞所荐关播,临摹人不通史册,偶讹笔为开字耳。

鲁公与卢关正同时,此误何待言。

”董急应曰:“子言得之矣。

然为眉公所秘爱,姑勿广言。

”亟卷而箧之。

后闻此卷已入新安富家,其开字之曾改与否,则不得而知矣。

顷韩宦滁阳,偶谈颜卷,予深悔当年妄发。

(取材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注】骨董:古董。

译文:
骨董从来就多有廣品,而吴中的贋品骨董尤其特别多,文人都凭借假骨董来勉强维持生活近些天,前輩品德高尚纯洁的人中,没有比得上张伯起的,但是也不免向这一行中求取生活.亙于王伯穀就全依靠这作为生财致富的途径了.一天,我在王伯殺的书房中拜访他时,正好
坐在靠近_张破旧的黑色小桌旁,墙壁上挂着_个破烂的幅子,王伯穀指着这些东西说:“这张几案是我们吴中人吴匏庵先生当时就任外地官职时所使用的•这顶帽子则是太祖公开賞赐十位高僧时,我的同乡姚少师道衍获得的,保留到现在•”大概是想要凭借这些让我羡慕.我笑着说:“如果这些确实存在,但是,也与洪崖得道升天;一块油污的头巾,说是李I西平攻克朱洲时留下的一块撕裂的衣袄有什么不同呢?”王伯穀红着脸没有话回答。

当时,娄江曹孝廉家一个姓范的仆人,住在苏州城,也喜好的骨董,曾经买到一幅阎立本的《醉道士图》,的确是最好的画.王伯穀强迫用低廉的价格而得到这幅画,(而范)却索要一千金,减少点儿也一定要数百金,喜欢多事的人就每天去与范商量品评。

(王伯穀)不知道范的狡猾诡诈,(范)已经先让吴人张元举临笨了一幅,样子相像,差不多就像桓元子与刘越石的模样相近一样,(范)给了张元举十金,王伯穀所收藏的就是这一幅,真正的画另外寻到好价格卖了.张元举瞎了一只眼,偶然被王伯穀所侮辱,张元举就对外公开散布言论,说你在鉴定古物上是瞎了两只眼,还讥讽我一只眼睛瞎呢?这句话在全城传播开来,被人们引为笑话,王伯殺就把那幅画藏起来不敢拿出来.真画与假画这二幅,我都见过他们.
董太史玄宰,当初因为外调为官,我告老还乡回到吴门时,他把他的书画装船运到虎丘,跟韩冑君古洲,各自拿出所携带的藏品相互比试.当时正是盛夏时节,只有我与董太史、韩冑以及董太史所亲近的一个吴地的美女四个人,打开阅读了一整天,的确不比库房中的少.最后董太史拿出颜清臣书写的《朱巨川告身》一卷,正为感叹惊诧把它作为神圣的物品,并且说:“此是我的朋友陈眉公所收藏的,的确是奇异的宝贝啊。

”我心中不认为是这样的,我认真观察,看到一行小楷字中写道:“中书侍郎开播韩冑对我说:“这是我们郡开氏的鼻祖吗?”我回答说:“唐代没有听说有姓开的人,从南宋赵开在蜀地出名,于是就用名字作为姓氏,自己分为赵、开两个姓氏。

何况中书侍郎,是执政大臣,为什么在《唐书》中看不到呢?这一定是卢杞所推荐的关播,临摹的人不明白史书,偶然笔误为开字罢了。

颜鲁公与卢、关正
好同时代,这样的笔误哪里用说呢董太史急忙说:“您说对了.但是这是被陈眉公私下珍爱的,姑且不要广泛地谈论赶紧卷起来装在箱子中。

后来,我听说这一卷书法作品已经进入新安的富豪家中,那个开字到底改没有改,就不得而知了。

不久,韩古洲在滁阳为官,偶然谈到颜清臣书卷,我还深深后悔自己当年随便乱说。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之《假骨董》
9、《读通鉴论》之《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原文及翻译译文
《读通鉴论》之《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原文及翻译王夫之《读通鉴论》
原文:
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

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

用者用其体,体不定,则用不足以行;体不定而用或有所当,惟其机也。

机者发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虽成必败,苟败必亡。

故曰非智所及也。

项羽、李存勖战而必胜,犯大敌而不挠,非徒其勇也,知机之捷亦智矣,卒以倾亡者,岂智之遽穷乎?智则未有不穷者也。

项羽不足以持败,一摧垓下,遂愤恚失守而自刭,量不足以胜之也。

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东以为后图,韩、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汉者,收余众,间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汉亦疲矣。

而羽不能者,量止于一胜之威,败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

李嗣源定入汴之策,既灭朱友贞,一入汴而以头触嗣源曰:“天下与尔共之。

”卒为嗣源所迫,身死国灭,量不足以受之也。

藉令忍沾沾之喜,以从容论功而行赏,人且喻于君臣之义,虽有大勋,亦分谊所当尽,嗣源虽挟不轨之心,无有为之效命者,自敛雄心以俯听。

而存勖不能者,量尽于争战之中,胜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

汉高一败彭城,再败荥阳,跳身孤走,而神不为怵,故项羽终屈其难折之锋。

宋祖端居汴京,曹彬为下江南,收六十余年割据不服数千里之疆土,而不轻授以使相,故功臣终安臣节而天下定。

成大业者,在量而不在智,明矣。

量者,定体于恒者也。

体定于百年之长虑,而后机不失于俄顷。

忧喜变迁,须臾不制,转念知非,而势已成乎莫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