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1、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自行的扩散,说明了,如果我们将水换成一杯热的开水,再滴加品红,会发现,说明了,随着温度的上升,分子的在不断的加剧。
2、紫色石蕊试剂,遇酸变,遇碱变,中性的时候;无色酚酞试剂,遇酸变,遇碱变,中性的时候。
3、“热胀冷缩”体现的是分子的的性质,并且我们知道,这项性质,气体、液体、固体的大小比较为。
4、分子是的最小的粒子,原子是的最小的粒子。
原子可不可分?()5、请画出原子结构的树状图并标注出各个部分所带的电荷的情况:6、从分子和原子的层面来解释什么是化学变化:7、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而言,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8、分子一定比原子大么?()若错误,怎么改正这句话就正确了?9、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电性。
10、原子序数= = =11、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若不是,请举一个反例:12、区分原子种类的根本依据是(质子数、中子数),所以(质子数、中子数)不同,原子种类就不同。
13、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它的单位是。
14、请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出每一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以11号元素为例)15、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会有电子层,电子层会进行分层排布,那么离原子核越近,其电子所具有的能量越,离原子核越远,其电子所具有的能量越。
16、电子层的分层排布中,第一层排满能排个,第二层排满能排个,第三层理论上可以排个,但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个(只有一层的话,电子数不能超过个)的规定,所以,当第三层最外层时,即便理论上可排个,但我们仍然以个为基准。
17、请根据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完成下表:18、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且若相同,其化学性质相似。
19、离子的定义:,阳离子的定义:,阴离子的定义:。
20、请根据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完成下表:21、请写出五大根(原子团):22、相对原子质量等不等同于原子的实际质量?()。
原子中因为电子的质量,所以,我们可以近似的认为相对原子质量≈ + 。
初三化学 知识点复习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一物质的形成与微粒、元素一、物质与微粒、元素的关系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二、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三、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Na+、Cl-、OH-、SO42-等),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如Na+),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如Cl-)。
2、形成过程: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3、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4、常见的原子团:OH-、NO3-、SO42-、CO32-、NH4+5、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以钠和氯为例)粒子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结构示意图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Cl Na+Cl-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性电中性带正电带负电联系【巩固练习】1.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D )A、铜B、氧气C、金刚石D、氯化钠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远处就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说明分子间间隔增大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选项宏观现象微观解释A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B向滴有酚酞溶液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红色消失OH-和H+结合成水分子C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向塑料袋中滴加少量酒精,挤瘪密封,放在热水中,塑料袋很快鼓起酒精分子受热后体积变大4.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B、分子在不断运动C、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D、乙、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5.“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此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B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C、水和冰的化学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7.如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构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形象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其中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二、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O、Si、Al、Fe。
②空气中前四种气体:N₂、O₂、稀有气体、CO₂。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②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离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有阳离子(H⁺、金属离子)和阴离子(如OH⁻、Cl⁻)。
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电荷数是1时,1省略不写。
离子带1个单位的电荷时,1省略不写。
如:Na⁺、Cl⁻。
离子符号的意义:表示离子的带电情况,也表示离子是由什么元素形成的。
如:Mg²⁺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是由镁元素形成的。
离子的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般是原子最外层电子发生了转移。
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原子带负电荷。
离子的分类:阳离子和阴离子。
离子分为强离子和弱离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与分离
1.物质的分类:
纯物质和混合物是物质的两大分类。
纯物质包括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2.物质的分离:
静态分离方法包括过滤、挑拣等。
动态分离方法包括离心、蒸馏等。
二、溶液与溶剂
1.溶液的概念:
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物质。
2.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成溶液的能力。
3.饱和溶解度和过饱和溶解度:
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过饱和溶解度是指溶液中某一溶质的溶解度超过饱和溶解度的状态。
三、溶液的浓度和稀释
1.浓度的表示:
质量分数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体积分数表示溶质体积与溶液体积之比。
___浓度表示溶质物质的摩尔量与溶液体积之比。
2.稀释的计算:
稀释公式:C₁V₁ = C₂V₂,其中C为浓度,V为体积。
四、酸、碱和中性溶液
1.酸的性质:
酸呈酸性溶液,可以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
2.碱的性质:
碱呈碱性溶液,可以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
3.中性溶液:
中性溶液的pH值为7,表示酸性和碱性溶液的浓度平衡。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汇总,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字数:206)。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考点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方程式:2.注意事项:①用的是直流电,通常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②正极产生的气体是;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气体的体积比是,质量比是。
③正极的气体检验方法是:;负极气体用点燃的方法,现象是。
3.电解水实验说明:①水在通电时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水是由组成。
4. 氢气的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点火,发出尖锐爆呜声,表示氢气不纯。
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反应原理:考点二:水资源1.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吸附、沉淀、过滤、煮沸、蒸馏、消毒(除消毒是化学变化其余都为物理变化)吸附:常用明矾、活性炭等物质吸附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活性炭也可消除异味。
(明矾是利用溶于水后形成的胶状物把小颗粒吸附形成大的颗粒沉降下来;活性炭疏松多孔,把杂质异味颗粒吸附到自己体内)都是变化。
沉淀:水中不溶性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的过程。
过滤: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
操作为:一贴,二低,三靠。
煮沸:将冷水烧开,能降低水的硬度。
蒸馏: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消毒:利用化学反应杀死水中微生物2.硬水和软水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含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鉴别试剂鉴别方法:硬水的软化的方法:3.水资源保护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和垃圾的任意倾倒。
爱护水资源的方法:一要节约用水,二要防止水体污染。
考点三:物质的分类1.物质2.化合物和单质的比较定义实例单质化合物氧化物考点四:分子和原子1.分子:最小粒子;原子:最小微粒。
2.区别: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3.分子的特点:①②③4.从微观角度观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是第四单元考点一:原子和离子1.原子结构(画出10,11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原子结构的规律①决定原子种类。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单元知识点总结一、酸的性质和常见酸:1.酸的性质:酸有酸味、可以腐蚀金属、可以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等。
2.常见酸:硫酸、盐酸、硝酸、醋酸等。
3.酸和水的关系:酸溶于水会生成水溶液,酸有强酸和弱酸之分,强酸在水中完全离解,而弱酸只有一部分离解。
4.酸的物质特征:酸有酸的颜色,可以与一些指示剂发生反应改变颜色。
二、碱的性质和常见碱:1.碱的性质:碱有碱味、可以腐蚀皮肤、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等。
2.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氨水等。
3.碱和水的关系:碱溶于水会生成水溶液,碱也有强碱和弱碱之分,强碱在水中完全离解,而弱碱只有一部分离解。
4.碱的物质特征:碱有碱的颜色,可以与一些指示剂发生反应改变颜色。
三、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过程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2.离子方程式:酸和碱的反应中,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3.中和反应的应用:中和反应可以用来测定酸或碱的浓度或者用来制备盐。
四、盐和盐的性质:1.盐的定义:盐是由酸的氢离子被金属离子或含氢离子的非金属离子替代而得到的化合物。
2.盐的物质特征:盐是晶体,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可以溶于水而不断电解。
3.盐的命名和写式:盐的名称通常由金属离子的名称和非金属离子的根的名称组成。
4.盐的性质:盐有一些通用的性质,如溶解度、熔点、沸点等。
五、酸、碱和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酸和碱在调味上的应用:醋、柠檬汁等属于酸性调味品,而苏打粉、食盐等属于碱性调味品。
2.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一种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的物质。
3.药品的酸性和碱性:药品通常根据其酸碱性质来作为药物的活性和药效。
4.煤气的净化:天然气或城市煤气中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可以通过酸性氧化剂的中和反应来净化。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第三单元重点讲解了酸、碱和盐的性质、性质特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知识点总结课题一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二、分子1、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1)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但真是存在。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也就越快)(3)分子间有间隔。
3、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种类不变,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种类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三、原子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三、分子与原子的比较:课题二 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负电核外电子不带电中子荷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质子正电原子核不显电性原子——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 r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A r )= 某原子的实际质量(kg) 碳12原子的质量(kg )×1/12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结构示意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质子数数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电子应先排满能量较低的电子层;②电子层上最多容纳2n2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的性质。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实验: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实验,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 分子之间有间隔。
- 实验: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小。
不同液体混合时,分子相互穿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
- 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例如,空气可以被压缩进轮胎,而水和固体很难被压缩。
-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 例如,氧气分子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分子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 分子的定义。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例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3. 原子的性质。
-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也很小。
- 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 原子之间有间隔。
4. 原子的定义。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例如,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5.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 联系。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
- 区别。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化学式
1. 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 化学式的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3)表示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4)表示相对分子质量。
二、化合价
1. 定义: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标注在元素符号
的正上方。
2. 化合价的确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总和为零。
3.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注化合价,如:$H_{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氧元素的化合
价为- 2价。
4. 化合价的规律: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三、离子
1.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注离子所带
的电荷数和电性,如:$Mg^{2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四、化学方程式
1.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平化学方程式;
(3)标注反应条件和气体或沉淀符号。
3.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可以用于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神奇而有趣的学科,初三化学的第三单元为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吧!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
电子带负电荷,其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二、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但组成的物质却有几千万种。
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特定符号。
书写元素符号时要注意“一大二小”,即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在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纵行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离子原子得失电子会形成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后,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四、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化学式不仅能表示物质的组成,还能反映物质的构成。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 H₂O,它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五、化合价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对于正确书写化学式非常重要。
六、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单位。
例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氧原子和氢原子是化学元素的最基本的单位。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来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根据物理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单一物质。
元素是物质中最基本的单位,无法再分解成其他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界中已知的元素,剩下的是人工合成的元素。
4.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例如,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第二节原子结构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原子的结构又是构成原子的基本单位。
在20世纪初,人们用量子力学理论成功解释了原子的结构。
根据这个理论,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具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中所有的正电荷都集中在质子上。
3. 电子电子是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粒子。
电子的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围的轨道上运动着。
4.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的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个数。
第三节元素的周期律1. 元素周期律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依次排列成周期表,其中横向为周期,纵向为族。
根据元素周期律,各周期或族的元素在性质上有一定的规律性。
2. 钠和氯的性质钠和氯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特殊的周期。
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非常活泼,易氧化;而氯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对人体有害。
3.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每横向相邻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1,其原子结构的外层电子数增加1。
因此,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四节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1.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其原子的结构。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二、分子的特点:①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②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③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一般地,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间间隔大小:气态>液态>固态利用①③两条特点可以解释: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间的变化、气体压缩等。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5. 注意: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元素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用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来描述。
例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1. 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原子 原子核(带正核外电子(每个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中子(不带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 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完全总结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质量为中子的1.007倍,带正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质子的1/1836.⒉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由能级和轨道组成。
能级越高,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越远。
轨道则是电子在能级上的运动轨迹。
⒊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进行排列。
二、原子的性质⒈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也是元素的序号。
⒉同位素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同一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有所不同。
⒊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电子层结构。
原子通过失去、获得或共享电子,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从而形成分子。
三、原子的应用原子在生产、科学研究和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核能发电、同位素标记、放射性医学等。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课题1 分子和原子1.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微粒组成,其中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类比其他物质)2.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无法保持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无法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且随着温度升高间隔增大,降温则缩小。
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3.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1) 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以海水为主),地层内部也都有水存在。
(2) 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3) 生物体: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体内含水量要高于人体;某些植物体内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1) 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以上(2) 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3) 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均需要补充2.5L左右的水知识点三:水的组成(1) 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2) 实验装置(3) 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见,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1) 物理性质: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熔、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凝固点是0℃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³,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重要性质: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2) 化学性质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识点五:氢气简介(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 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随着初三学业的逐渐推进,化学课程的难度也逐渐加大。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很多与化学反应有关的知识。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中会发生粒子(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导致原有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
2.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性质与反应物不同;- 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反应过程中伴随着各种化学性质的变化,如颜色、气味、酸碱性等。
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转化关系的简化表达。
化学方程式由化学式和反应条件组成。
4.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表示方法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通过化学式进行表示。
化学式是用一定的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的方法。
化学式中的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下标表示原子数量,化学式中的数字表示分子或离子的数量。
5. 反应类型的分类化学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的变化,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物质;-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新的物质;- 取代反应:一个元素或离子被另一个元素或离子取代,形成新的物质;- 电离反应:离子在溶液中解离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6. 反应的能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一般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根据能量变化的方向,反应可以分为:- 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吸收了外界的热量,温度升高;- 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释放了热量,温度升高。
7.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变化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温度: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浓度: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催化剂: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表面积:反应物的表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存在形态和转化1.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存在的形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在这三种形态中,固态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最强,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的分子排列紧密但自由度较高;气态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小,距离较远。
2. 物质的转化与性质改变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主要有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情况下,仅改变物质的形态,例如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二、溶液与溶剂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组成比例可以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等表示。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质被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 浓度和稀释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表示。
稀释是指向溶液中加入溶剂以减少溶质浓度的过程。
三、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1. 电离的概念电离是指在水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从中解离出来的过程。
当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中的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形成溶液中的溶质离子。
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例如强酸、强碱、盐等;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部分电离的物质,例如弱酸、弱碱等。
3. 电导性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电导性是指溶液导电的能力,其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直接关系。
当溶液中存在较多离子时,电导性较强;当离子浓度较低时,电导性较弱。
四、溶液的中和反应1. 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H+离子与碱的OH-离子结合生成水。
2. 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酸具有酸味、能够腐蚀金属、变红蓝色石蕊试纸等性质;碱具有苦味、有碱洁的滑润感、变蓝红色石蕊试纸等性质。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如下:
1. 元素的周期表:了解元素的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元素周期表的行、列以及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和性质。
3. 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掌握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的意义以及如何确定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4. 元素的性质:了解元素的性质,包括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的区分,以及一些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5. 原子团和离子:了解原子团和离子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原子团的形成、离子的电荷以及离子的命名规则。
6. 元素的化合物:了解元素的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化合物的组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以及化合物的化学式的确定方法。
7. 化学式的计算: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计算方法,包括离子的化学式计算和一些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的确定。
8. 原子量和摩尔质量:了解原子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原子量的单位和计算方法以及摩尔质量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9. 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以上为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总结: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物质的构成
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举一反三)
2、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
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3、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硅等
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氫气。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5、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②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①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②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3)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如:衣服晾晒、花香、热胀冷缩、溶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⒈原子的构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⑴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中电子的运动是分层运动的,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
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也可分别叫K L M N O P Q 层)。
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1)1~20号元素,第一层最多能排2个,其它层最多能排8个,不足的,是几个就排几个。
各层电子数之和等于质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一般为8个(氦为2),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4)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三、离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 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
注意: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3、离子符号表示式X n+或X n-,X 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 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 个单位的电荷。
例如,Al 3+表示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3SO 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若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
如: 阳离子:Na +
阴离子:Cl -
4、常见原子团: SO 42- 硫酸根离子 CO 32- 碳酸根离子 NO 3- 硝酸根离子
OH - 氢氧根离子 NH 4+ 铵根离子
5、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①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6、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通常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1、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即m C × 1/12)
,其他的原子与他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即m H /(m C ×1/12))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例如:Ar ( H) == m H ÷ (m C × 1/12)
它的单位为1 一般不写出。
而原子的实际质量单位是Kg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实际质量的比值。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 、Ca【谐音记忆:养闺女贴给】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这种物质。
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H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前面加系数后只表示几个原子,如2H:表示二个氢原子注意。
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Cu ①铜元素;②一个铜原子;③金属单质铜。
三、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