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选修活页练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活页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7·全国卷Ⅰ)(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8分)
解析:(1)据材料,由“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得出,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由“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得出,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由“其父……指定他继承王位……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得出,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据材料“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得出,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结合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得出,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答案:(1)原因: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7分)
(2)意义: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8分)
2.(2017·全国卷Ⅱ)(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
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
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
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
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
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
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
《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
”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6分)
解析:(1)据材料,由“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可得道德品行高尚;由“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可得天资聪颖,领悟力强;由“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可得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由“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可得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据材料“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
颜回尊敬老师”“颜回英年早逝。
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可得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据材料“汉代以后”结合所学可得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据材料“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可得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答案:(1)原因: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9分)
(2)原因: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6分)
3.(2017·全国卷Ⅲ)(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7分)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根据“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等信息得出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第二小问背景,根据“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根据“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并结合所学得出苏联的经验教训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2)结合所学从不同阶段简述陈云对经济建设的贡献。
根据“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被中央采纳实施”得出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等信息得出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根据“1979年春,陈云指出……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4分)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分)
(2)贡献: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7分)
4.(2017·洛阳调研)(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8年,15岁的张謇开始科考生涯,但屡试不第。
1885年中举人后又四次会试不中,连连失利。
1894年,时逢“慈禧太后六十万寿,举行恩科会试”,41岁的张謇以一甲一名考中状元,苦尽甘来之时的张謇念及甲午战事阴云弥漫,国家前途堪忧,“不觉大哭”。
甲午惨败后,张謇以状元身份转而与“四民之末”的商人为伍,“设厂自救”走上兴办实业之路。
二十余年间创办或参与创办近代企业数十家,成为海内外名声显赫的实业家。
20世纪20年代,因外债过多而无力维持,张謇的宏愿最终付诸东流。
张謇不忘参加政治活动,热衷宪政,是立宪派领袖之一。
1906年后曾先后出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会长,江苏省咨议局议长,联合各省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召开国会。
但“皇族内阁”出台后张謇极为失望,表示“不啻加离心力百倍”,“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
武昌首义后,张謇通电赞成共和,并向江浙革命军捐献钱物,以示犒劳。
还通过各种方式督促袁世凯审时度势,转向共和,不要为清王朝尽愚忠。
1915年,因对袁世凯称帝不满,退出政治舞台,专心实业。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张謇一生中两次重要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10分)
(2)胡适认为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请结合材料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5分)
解析:(1)第一次转变根据材料“甲午惨败后,张謇以状元身份转而与‘四民之末’的商人为伍,‘设厂自救’走上兴办实业之路”可以归纳,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等角度分析。
第二次转变根据材料第二段可知,从主张君主立宪转为民主共和,原因根据材料“但‘皇族内阁’出台后张謇极为失望……并向江浙革命军捐献钱物,以示犒劳”可以归纳为对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的失望和不满、辛亥革命浪潮的推动。
(2)说其是英雄,从张謇主要活动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角度分析;说其是失败的,从其发展民族经济、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均未实现来说明。
答案:(1)第一次转变:传统文人士大夫转变为近代实业家。
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第二次转变:从主张君主立宪转为民主共和。
原因:对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的失望和不满;辛亥革命浪潮的推动。
(10分)
(2)看法:因为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导致了张謇发展民族经济、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均未实现;但其主要活动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符合历史潮流。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5分)
5.(2017·东北三省四市模拟)(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战争结束时,英国国债规模达237.4亿英镑,外债高达33亿英镑,工业产值只相当于1937年的90%,对外贸易总值比1938年减少了69%,国民失业率达30%,通货膨胀率达50%,此时英国开始进行大选,《每日先驱报》评论:“投丘吉尔的票就是赞成保守主义的一切黑暗面……投丘吉尔的票就是要英国人民仍然过他们不愿再过的那种令人不愉快的日子”,英国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也就是战时副首相)成功成为新一任首相,工党上台执政,并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赵君《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
经济政策研究(1945~1951)》材料二艾德礼工党政府颁布的主要法令
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德礼击败丘吉尔成为新一任首相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艾德礼工党政府政策。
(9分)
解析:(1)艾德礼成为新一任首相的原因,由材料一中的数据可见二战后英国的经济生活陷入困境;艾德礼主张大刀阔斧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反映出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影响,从中也体现出艾德礼顺应民意的个人政治素养。
(2)首先归纳艾德礼工党政府政策的内容,从“民用航空业法”“国内运输业法”等主要内容可见,通过国有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教育法案”“国民健康服务法”等主要内容可见,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然后结合二战后英国的经济生活困境的背景,分析艾德礼工党政府政策对于恢复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二战后英国的经济生活困境;凯恩斯理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艾德礼的个人政治素养顺应民意。
(6分)
(2)政策及评价:艾德礼工党政府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国民经济在二战中遭到严重破坏,需要国家指导恢复经济;运用国有化、计划指导、整体布局来恢复国民经济体系;此举有利于改善民生,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问题。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