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地理计算题专题训练三温度计算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算题专题强化训练
专题三温度计算
1.下图为某山峰周围情况示意图,假若积雪边缘气温为0℃。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此时,c点的气温大约为( )
A.0.6℃
B.(1)8℃
C.(2)5℃
D.4.6℃
(2)沿图中 a~b 剖面线所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 )
A. B.
C. D.
2.沙丁鱼喜冷水,以浮游生物为食,厄加勒斯浅滩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聚集地。
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沿岸流从厄加勒斯浅滩沿着非洲大陆东南海岸向北流动时,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就顺着洋流迁徙到德班附近的海域产卵。
下图示意沙丁鱼迁徙路线。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海域海水温度差异的最大值接近( )
A.9℃
B.10℃
C.11℃
D.12℃
(2)每年5~7月,非洲大陆东南海岸出现北上低温洋流的原因有( )
A.东南信风带北移
B.西风漂流势力增强
C.副热带高压带南移
D.本格拉寒流势力减弱
(3)当沙丁鱼北迁时( )
A.巴西草原草木茂盛
B.意大利首都罗马进入雨季
C.我国东部河流正值枯水期
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3.青藏高原面积达250万km2,大部分地区海拔为4000~6000m,在夏季是个巨大的热源,具有一定的增温效应,高原内部的气温要高于边缘地区、临近低地或盆地上空相同海拔的气温,这种增温效应对高原及其周围的地理生态格局有深远的影响。
某研究团队沿着大致相同的纬度,从高原东部边缘到高原内部选取了四个样点(下图),收集了7月份的气温、林线、垂直带谱等相关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的增温效应及其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调查样点的相关地理信息
(1)在海拔5200m处,7月大气温度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受青藏高原增温效应的影响,从高原东部边缘到高原内部( )
①山地草甸带分布高度上升
②雪线降低
③垂直带基带上限降低
④林线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北黄海冷水团是出现在渤海海峡口东侧深层和底部的季节性水团,具有低温高盐、温差大、盐差小、较长时间几乎恒定不变的性质,其底层水温与上层水温差异明显。
下图为北黄海冷水团底层温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甲处水温可能是( )
A.4.5℃
B.5.5℃
C.6℃
D.7.5℃
(2)北黄海冷水团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北黄海冷水团( )
A.增温增湿,丰富沿岸动植物类型
B.相对高盐的水体非常适合用来晒盐
C.对全球大气环流意义重大
D.稳定的水环境为部分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5.洋流可以影响海水的水平温度,从而导致海水剖面图水温等温线发生变化,若下图海水表面水温仅仅考虑洋流的影响,据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中数值a>b>c>d)。
(1)如果海水表面水温等温线如实线所示,该现象发生在大西洋,那么流经该海区的洋流是( ) A.巴西暖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西风漂流 D.加那利寒流
(2)如果海水表面水温等温线如虚线且c=17℃所示,那么其沿岸可能会形成(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6.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下图为我国某自然带林内空气温度年内垂直分布日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自然带可能为( )
A.热带季雨林带
B.亚热带硬叶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图中最大温差可能为( )
A.5℃
B.7℃
C.10℃
D.12℃
(3)在静风、晴朗天气时,该地多雾露,林下(近地面)雾露最为浓重的时间段是( )
A.02:00~04:00
B.08:00~10:00
C.14:00~16:00
D.20:00~22:00
8.随着我国交通建筑技术的进步,隧道的修建日渐普遍,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
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表示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此隧道( )
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
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
C.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
D.具有冬暖夏凉特点
(3)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
A.黑龙江省
B.山东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陕西省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臭柏是毛乌素沙地(图甲所示)的优势常绿灌木,对维持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发挥着巨大作用。
为研究毛乌素沙地臭柏群落区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某团队记录了该区某年6月至次年8月的气温及地下水位变化数据(图乙、丙所示)。
臭柏一年中分生长期和休眠期,深秋季节,当日均温低于其生长临界温度时,臭柏进入休眠期。
数据显示,在生长期,臭柏群落区地下水位会出现有规律的日内变化,且日变幅较大;在休眠期,群落区地下水位日内变化无规律,日变幅较小。
(1)相对于本区其他沙漠,毛乌素沙地降水较多,试分析其原因。
(2)指出上述记录时段内强降水出现的月份,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秋冬季该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较小的自然原因。
(4)据材料推断该地臭柏生长的临界温度值,并简述推断思路。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 (2)D
解析:(1)图中积雪线海拔为2500米,为0℃,c点海拔2200米,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每降低1000米温度升高6℃,c点温度应是1.8℃。
(2)山顶海拔应在2500~2600米,湖泊海拔在2200~2300米,a地海拔为2200米,b地海拔小于2300米、大于2200米,由此可判断图D正确。
2.答案:(1)C; (2)B; (3)D
解析:(1)图示海域水温最高值出现在大陆东部,为24~25℃,水温最低值出现在大陆西部海域,为14~15℃,水温差值为9~11℃,所以图示海域水温差异的最大值接近11℃,C选项正确。
(2)每年的5~7月份,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偏北,图示海域受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北风,促使非洲大陆东南海岸低温洋流北上,B选项正确;5~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置偏北,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C选项错误;东南信风带位于赤道低压带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之间,所以该纬度不受东南信风带影响,A选项错误;本格拉寒流位于非洲大陆西海岸,对非洲大陆西南海岸影响小,D选项错误。
(3)沙丁鱼北移的时间是每年的5~7月份,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半球处于冬半年。
A巴西草原草木茂盛,位南半球夏半年,A选项错误;意大利首都罗马位于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夏季干旱,B选项错误;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季降水多,正值丰水期,C选项错误;亚欧大陆夏半年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北)凸出,D选项正确。
3.答案:(1)A;(2)D
解析:(1)本题考查地理统计图的判读与分析。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根据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可计算出甲地与海拔5200米高空相差约100米,因此该地5200米处气温约为7.5℃;同理可计算出乙地5200米处气温约为6.0℃;丙地气温约为3.6℃;丁地气温约为-1.7℃。
因此甲地气温最高,A正确。
(2)本题考查气温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从高原东部边缘到高原内部,随着海拔升高,增温效应明显。
因此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上限较高,①④对、③错。
由于同一海拔高原内部夏季气温更高,因此雪线也会随之升高,②错。
综上,D符合题意。
4.答案:(1)B;(2)B;(3)D
解析:(1)图中水温由甲处向四周逐渐升高,因此甲处为冷水团的中心,其外围封闭等值线的数值为6,则甲处水温可能是5.5℃。
(2)北黄海冷水团主要是由冬季进入北黄海的外海水与沿岸水混合而成,并下沉到北黄海的洼地之上。
夏季,上层海水因增温降盐而层化,下层海水仍保持其低温高盐特性,从而形成冷水团,7—8月冷水团达到鼎盛期。
故夏季北黄海冷水团最明显。
(3)北黄海冷水团季节性存在,对沿岸动植物的进化和全球大气环流影响较小;北黄海冷水团存在于海洋深层海域,虽然盐度较高,但是不适合用于晒盐;在相对低温高盐的状态,北黄海冷水团非常适合虾夷扇贝、海参等深海生物的生长。
5.答案:(1)A; (2)C
解析:(1)由题干可知,海水等温线向南弯曲,且温度降低,说明其是南半球,且温度比同纬度海水温度高,是受暖流影响的原因,在大西洋,那么流经该海区的洋流应是巴西暖流,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由题干,海水表面水温等温线如虚线C=17℃,可看出等温线向北弯曲,且温度升高,应为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且温度比同纬度海水温度低,受到寒流的影响,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C正确;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中高纬度,A错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大陆内部,受洋流影响小,B错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大陆东岸,D错误。
故选C。
6.答案:(1)B; (2)C; (3)D
解析:(1)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B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
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所以选②。
(2)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曰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③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曰变化, ④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由图可知,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
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
(3)由图可知,该地区寒冷期最低气温可以接近-16℃,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北北部、东北或西北;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为14时左右,所以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答案:(1)A; (2)D; (3)B
解析:(1)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
图示植被的树冠顶层高度距地面约35米,说明树木高大。
水热条件是影响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因素,该地树木高大,说明气温较高,降水丰富,该自然带最可能为我国热带季雨林带。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
图中等温距为1℃,最高温范围为25℃-26℃,最低温范围为13℃-14℃,因此最大温差范围为11℃-13℃,最大温差最可能为12℃。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时,林下雾露最为浓重。
图示林下气温最低为16℃,出现在早晨,而该段时间中,8:00-10:00有逆温存在,林下雾露最为浓重。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8.答案:(1)C; (2)D; (3)D
解析:(1)月份气温较低,隧道内温度较高,温差较小,故曲线③符合1月隧道内气温变化曲线,因此正确答案为C。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含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日照长短、海拔高地,通过气温变化不能判断太阳辐射量的大小,A错;隧道墙壁隔绝内外的热量交换,具有保温作用,隧道内温差变化小,且通过材料图示也可以看出,隧道内温差小,B错;据材料可看出,1月份6时左右隧道内外温差最大,C排除; 7月份②相对①温度较低,说明夏季隧道内较两块,1月份③相对④温度较高,说明冬季隧道内气温较高,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3)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日气温在15时为最高值。
日气温最大值一般为当地时间午后2时左右,该地日气温最高值为北京时间15时,说明其时间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应在东七区。
四个答案中,黑龙江省在东八区-东九区,时间比北京早,A排除;山东省在东八区,与北京大致一致,B排除;内蒙古自治区跨时区广,C排除;陕西省在东七区-东八区,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符合题意,D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9.答案:(1)相对于本区其他沙漠,毛乌素沙地受夏季风影响较明显;毛乌素沙地北、东、西三面被高地围绕,偏南湿润气流从南部缺口进入,并在该地汇合聚集;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易形成降水。
(2)7、8月(7月或8月均可); 判断依据:7、8两月均出现日最低地下水位大幅急涨现象,应为短时强降水影响。
(3)秋冬季气温低,且地表冻结,水分蒸发少;深秋后臭柏处于休眠期,对地下水吸收消耗少。
(4)临界温度值:约10.8℃(±2℃范围内均可);推断思路:该地地下水位的日内规律波动可视为臭柏生长标志;图示时段内,10月15日地下水位日内规律波动停止,4月25日波动恢复,由此可知10月15日至次年4月25日为臭柏休眠期;该两临界日日均温均为10.8℃左右,可推知该地臭柏生长的临界温度约为10.8℃。
解析:(1)根据上图可知,毛乌素沙地三面环山。
毛乌素沙地降水较多因为受夏季风影响比其
它地区强,而且多地形雨。
(2)强降水出现的月份,降水会补给地下水。
根据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可知,7、8两月均出现日最低地下水位大幅急涨现象,说明这时候有大量的雨水补给,是强降水出现的月份。
(3)冬季该地降水少,气温低,蒸发较少。
冬季该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较小跟秋冬时期的天气特征及臭柏处于休眠期有关。
(4)根据材料:在生长期,臭柏群落区地下水位会出现有规律的日内变化,且日变幅较大;在休眠期,群落区地下水位日内变化无规律,日变幅较小,由此分析。
根据上图可知,10月10日到10月15日地下水位波动强烈,之后地下水位基本上没有波动,4月25日到4月30日地下水位出现了波动,可知,10月15日至次年4月25日为臭柏休眠期,由此推断该地臭柏生长的临界温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