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综合应用能力》密卷3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综合应用能力》密卷3及参考答案
★绝密★
《综合应用能力》
(D类)密卷
姓名:
准考证号:
注意事项
本试题一共三道大题,总分100 分,时间120分钟。
请在题本、答题纸上严格按照要求写好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请仔细阅读以下注意事项:
1.题目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的一律无效。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老师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4.试题答错不扣分。
5.严禁折叠答题卡!
※※※※※※※※※※※※※※※※※※※※※※※※※※※※※※※停!请不要往下翻!听候监考老师的指示。
※
※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
一、辨析题(2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有人认为,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要求:对上述观点作出判断和分析。
条理清晰,350字左右。
2.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要求:对上述观点作出判断和分析。
条理清晰,350字左右。
二、案例分析题(2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一)《14岁现象》
媒体曾报道了一则骇人的新闻,14岁少年小肖在网吧刺杀了自己的父亲。
在这起弑父的人伦惨剧中,不难注意到,这位少年正好处在14岁的年龄。
无独有偶,记者在采访北京市关心青少年协会副会长冉乃彦时他提道:当孩子达到14岁左右的年龄时,许多家长会发现,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愿向家长倾诉,甚至学习成绩欠佳、行为习惯不良……
尽管14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教育专家冉乃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说:“14岁是危险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14岁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独立成熟的一面,又限于经验、年龄独立不起来,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难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下足功夫,把问题妥善解决,让孩子顺利发展。
”
阅读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分析14岁左右的孩子的心理特点。
(10分)
2.作为一名老师,你该如何做以避免这种“14岁现象”?(20分)
要求:逐题作答,写清题号;判断准确,分析合理,措施得当;总字数400字左右。
(二)
我以为笔记抄的全都清楚,没想到重点是整本书。
我以为现在复习不算太迟,发条短信给老师可以弥补。
期待他感动,平时分给个九十五。
紧张的让我,对着手机差点哭。
曾假装从容,交卷的时候才懂得。
离开考场后,分已成定数。
我已经相信最难听的是学霸的嘲讽/
所以我明白这分数为什么会惨不忍睹/
你不会相信作为一个学渣的痛苦/
只想你明白我每天熬夜背背背背到要吐/
那是早起占座一个人的孤独/
人艰不拆,我发誓下学期,一定认真学术。
网络改编歌曲“学渣之王”由网友“Mr.罗锦”上传,改编自《K 歌之王》,时长1分30秒。
这首歌曲描述了“学渣”考试前和考试后的感受,讲述了学渣内心深处的独白。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歌词中描述的这类被称为“学渣”的学生存在的问题?(10分)
2.如果你一位班主任,请问如何对被称为“学渣”的学生进行教育?(20分)
要求:逐题作答,写清题号;分析准确,条理清晰;总字数400字左右。
三、教育方案设计(1题,共50分)
德育离不开实践,只有将德育渗透到做的过程中,才能更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请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个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员班会。
(至少包含主题、目标、活动过程及评价)要求:
(1)自选一个学段(小学、初中或高中);
(2)设计意图明确,依据合理、充分,具有可操作性;
(3)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4)总字数800字左右。
★绝密★
《综合应用能力》(D类)密卷解析
一、辨析题(2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有人认为,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要求:对上述观点作出判断和分析。
条理清晰,350字左右。
这种说法不正确。
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它克服了班级授课制不能因材施教的缺点,但这并不说明
分组教学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分组教学还存在诸多缺点:第一,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鉴别不一定科学,却要按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第二,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被分到所谓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被分到所谓慢班或普通班的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第三,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意见很难达成一致;第四,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为了确保学生在分组教学中能受到恰当的教育,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教育管理上比较麻烦。
所以,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没有采用分组教学。
故题干表述错误。
2.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要求:对上述观点作出判断和分析。
条理清晰,350字左右。
这种说法不正确。
负强化和惩罚都需运用厌恶刺激,两者的本质不同,惩罚是施加厌恶刺激,而负强化是除去厌恶刺激。
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施行目的不同。
惩罚施用厌恶刺激的目的只是阻止不良行为出现,不一定要形成良好行为。
负强化则是通过厌恶刺激抑制不良行为,并达到建立良好行为的目的。
(2)实施方式不同。
惩罚是当儿童表现不良行为时及时施以厌恶刺激,以便阻止不良行为产生。
负强化是针对正在受惩罚的个体,激发他去从事良好行为。
一旦发现这个个体表现出预期中的良好行为,就立刻把正在进行的厌恶刺激撤走。
(3)施行的后果不同。
惩罚的后果是不愉快、痛苦和恐惧的,而负强化的效果是愉快的。
一般地,负强化比惩罚更具有积极作用,它不仅可以阻止不良行为,还使犯过错的人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因此,日常生活中纠正不良
行为时,要尽量避免单独运用惩罚方法,应采用负强化方法。
所以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二、案例分析题(2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一)
1.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分析14岁左右的孩子的心理特点。
(10分)
2.作为一名老师,你该如何做以避免这种“14岁现象”?(20分)
要求:逐题作答,写清题号;判断准确,分析合理,措施得当;总字数400字左右。
【参考要点】
1.14岁左右处于初中阶段,身心发展过程中属于青春期,但同时也有人称之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等,这一时期是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
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心理也会产生系列变化。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心理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出现
(2)独立性增强,叛逆心理出现
(3)情感丰富但不稳定,自控能力弱
(4)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也会表现出好感。
2.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种“14岁”现象,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同时开展一些对学生心理发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多角度看学生,充满爱和尊重,多了解关心学生、循循善诱等。
(2)与家长多沟通,要求家长配合参与对学生的教育。
(3)调整好自身,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4)适当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
(5)选好主题,开展主题班会。
(6)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二)
1.分析歌词中描述的这类被称为“学渣”的学生存在的问题?
(10分)
2.如果你一位班主任,请问如何对被称为“学渣”的学生进行教育?(20分)
要求:逐题作答,写清题号;分析准确,条理清晰;总字数400字左右。
【参考要点】
1.通过歌名“学渣之王”,歌词中的学生属于“后进生”。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从歌词当中可以看出,这类学生的心理特征:
(1)行为表现消极、进取心不足。
(2)学习兴趣淡薄、自觉性不强。
(3)不适度的自尊心。
(4)逆反情绪、过激行为较明显。
2.作为班主任,对待被称为“学渣”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后进生,进行教育时,结合实际,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要指导学生将自己学业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学习动机。
(3)根据德育长善救失原则,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善于利用“闪光点”作为推动
后进生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
(4)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5)根据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对待后进生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三、教育方案设计(1题,共50分)
【参考设计】
《参与实践,培养品德》动员班会
一、适用年级:初中一年级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一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视频的播放以及活动报告的展示,帮助学生对实践活动意义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感想,加深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和培养良好品德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勇敢等良好品德的认识和理解。
三、活动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相关视频
3.实践活动报告
四、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宣布班会开始
1.寻问同学们或者要求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在大家认识的人中都有哪些好的品德,同学说一起畅所欲言;
2.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大概总结出一些良好的品质,如勤劳、勇敢、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等;
3.接着继续问学生,这些良好品德是从哪里学习来的?(比如电视、报纸、书中、爸爸妈妈、亲朋好友等)
(二)视频播放实践活动片段
1.第一段是服务敬老院的过程
2.第二段是环卫小工人进行劳动的场景
3.第三段是墓士园林扫墓的经过
4.第四段是对农民工一周生活调研情况的再现
(三)请学生交流讨论观看视频后的感想
通过交流讨论观后感,学生能够感悟并体会到一些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并有积极参与暑期实践活动的意识。
(四)给学生展示师兄师姐们之前的实践活动报告
学生通过研读之前师兄师姐们的实践活动报告,感受实践活动的益处和乐趣。
(五)班主任总结
每个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品德,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培养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和方式,那我们这个暑期就希望同学们在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好的品德。
五、活动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
活动不在乎学生结果的质量高低,更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活动的行为、参与态度、努力程度等方面。
1.好的方面:本次班会活动对学生的帮助比较大,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也起到了动员效果,为暑期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不足之处:活动中展示的视频类型还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