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标,落实三维目标,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新课标,落实三维目标,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认真解读新课标
思想品德课程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在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同时事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其他学科教育相互支撑;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其他德育渠道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1、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学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所必需的最重要的素质。
思想品德课程要顺应时代发展,体现社会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效的学习途径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本课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领悟到思想品德素质,是立足于现代社会并发展自己所必需的。
2、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
思想品德课程初中阶段着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
3、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体验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
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促进各项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
设计形式多样的各种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
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人生价值的体验。
4、实施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
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因此,必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传统的单一书面测试的评价方式。
要围绕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综合评价机制。
既要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又要考查他们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要采取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展示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成果,以及通过书面测试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能力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作出综合性的评价,使本课程的学习评价成为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成为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设计思路
1、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要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根据当前中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成长特点,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结构。
课程的设计,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并使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课程内容的设计,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九年级(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和社会责任教育,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为了切实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