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
研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

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

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稳定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2.何尊是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的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

据此可知
A.中国人的世界观已形成
B.西周初年的疆域东至洛邑
C.“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
D.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
3.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

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由此可知()
A.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 B.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
C.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 D.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
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5.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6.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

……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

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

”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
B.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
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7.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

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

”他的观点()
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8.有学者认为:清军入关后,新的专制主义集权重新建立,它打破了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重新回到传统统治体系中,失去了蜕变的机会。

其中“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指
A.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B.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欧洲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
D.郑和船队开启世界远航之旅
9.担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

要懂得它的势头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
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

”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北伐战争
C.五四爱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0.下表为辛亥革命中独立各省立宪派的政治活动,由此可见,立宪派
A.善于投机使革命潜伏着危机
B.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
D.在革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11.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日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12.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其中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作为宪法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汉密尔顿对此曾这样论述:“在公开宣称的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宪法中,…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既然人民保留全部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个别权利。

”下列表述与汉密尔顿观点一致的是
A.“人权法案”的缺失是宪法制定者无意疏忽所致
B.“人权法案”的制定不符合建立强权政府的需要
C.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
D.公民权利通过政府权力严密的分权制衡得以保障
13.“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

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4.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现代化历程紧密相连。

我国学者孙宏年认为“疆界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化上的“疆界观”,另一种是地理上的“疆界观”。

对以下两幅地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清朝的“疆界观”的实质是一种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
B.英国的“疆界观”不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
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中英两国“疆界观”不同
D.两幅地图体现的“疆界观”并无本质区别
15.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说:“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世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 。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
A.凡尔赛体系的建立B.两极格局的形成
C.反法西斯同盟建立D.欧洲共同体成立
16.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A.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B.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
C.引发了1789年的法国革命
D.促成了西欧的“价格革命”
17.“英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紧随其后,欧洲大陆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

这是工业文明的第一轮扩张,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

”这说明
A.文化传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B.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制度已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18.下面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该漫画的寓意是
A.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B.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9.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20.如图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动植物及贵金属的流动方向。

按移民、黑奴、玉米、白银的流动方向。

顺序对应正确的
A.①③②④
B.⑤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①②⑤④
21.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

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欧洲移民表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2.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历史研究除了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外,另一个重要趋向就是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关注。

这表明A.边疆史地研究易于出成果
B.重视历史成为国人共识
C.重视国史是史学界的传统
D.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
23.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

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

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
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
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
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
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
24.太平天国运动中出现过一些向西方学习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其中具有近代性质的社会改良主张是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禁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
C.“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
D.“禁庙宇寺观,既成者还其俗,焚其书”
25.19世纪中期,中国产茶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福建武夷山开荒栽茶“漫山遍野,愈种愈多”,杭州於潜“仰食于茶者十之七”,湖南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这表明
A.国内需求扩大使茶叶生产增加
B.通商口岸附近的农业逐渐破产
C.出口数量增加扭转了贸易逆差
D.开埠通商加速农业生产商品化
二、材料分析题
26.“时代与思想的变迁”
(1)有学者认为,儒家心目中尽善尽美的政治就是所谓的“圣王之治”,亦即由圣人充任君主对民众进行统治,但也要对君主加以节制。

依据下列历史上儒家的有关言论,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天子是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康有为认为:“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

”严复则认为,“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在他看来,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政府是人民的公仆。

而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主的奴仆。

“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

”孙中山则认为“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2)阅读上述材料,概括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各自思想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出现的共同原因。

27.近年来,我国学者用现代化史观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研究表明,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新中国建立前举步维艰,新中国建立后才取得长足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二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中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一部分用来发展现代教育。

这些事实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破坏为条件的。

……在杭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里,中国现代化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6%,而且这种增长突出地表现在基础工业上,1936年资本主义生产已占工业总产值的6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4.48%。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材料三从政治层面看,抗战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尽管这种民主十分有限,但却是前所未有的。

另外,杭战期间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发展和壮大,也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

从经济层面看,用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战时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

从国家主权层面看,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仃新约的协议,从此,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

——摘编自荣维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与接续》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可以论证第一、二阶段的政治选择的史实。

据材料指出第五、六阶段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前四个阶段中国未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认为抗战为以后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陆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建中元年(780年)德宗即位,陆贽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

陆贽一心想报效恩遇,锐意于治,为德宗所看重,后来身居宰相之位。

陆贽从政之时,由于藩镇割据,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又复杂,政治斗争已发展为直接的军事对抗。

陆贽从维护唐朝的统治出发,先后向皇帝写了近百条奏疏,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如政治上“强干弱枝”、广泛选拔人才、加强吏治管理、广开言路,经济上“均节赋税”,军事上选拔将帅、奖惩分明等。

唐德宗有时虽能采用陆贽的建议,但对于陆贽的许多重要主张“虽嘉之”而“不能用”,“所用才什一”。

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他的政治作用。

后德宗听信谗言,将陆贽贬到地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悲剧。

《新唐书》的论赞中说他的思想“可为后世法”。

司马光非常推崇陆贽,在《资治通鉴》中引用陆贽的议论达三十九篇之多。

直到明清,一些政治家对陆贽仍然颂声不绝。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陆贽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贽主张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这表明在秦汉时期,爵级仍以出身为基础,表明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A项正确;官僚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设立,B项错误;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不是表明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

2.C
【解析】
“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等字眼意在强调材料意在反映“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尚未形成,西周初年的疆域并未东至洛邑,选项A、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中“必须”这个说法过于绝对,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C。

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关键信息“重于粪桑”“一枝桑必争护”“半岁所食,悉仰商贩”材料主旨,即体现“南宋杭州富阳县市场意识比较浓厚”。

据此,可知:AB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

C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南宋时期商业发展状况
4.D
【详解】
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

5.B
【详解】
明朝虽然宰相人数少,只有四位,但是因为明初就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也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B的说法符合题意,所以选B而排除D;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唐代和宋代的宰
相人数明显多于前面的朝代秦和西汉,这是由于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被分权,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故排除C;中国古代宰相的权力总体上是不断被削弱的趋势,但是在元朝还是有所加强,故A中的“持续削弱”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

6.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
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

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

”说明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的技艺不传外、不传女,其传承相对的封闭,故B正确;A出现在
明朝;C中压抑错误,是鼓励;D主要是官府使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名师点睛】认识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各自地位
(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7.D
【详解】
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将商人提升到与士、农同等的地位,实际是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传统等级观念有所转变,故选D;王守仁的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更不可能彻底打破传统思想束缚,排除AC;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

故选D。

8.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指的是经济领域中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B项正确;ACD三项分别发生于思想、科技、外交领域,均不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故排除。

9.D
【解析】
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发生在1924—1927年,与题目中“开始有外交接触”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可以得知,《辛丑条约》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升为外交部,位列六部之上,故此为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根据“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得知是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故D项正确;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于1919年,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与题目中“开始有外交接触”不符,故C项错误。

点睛:抓住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联系所学知识,可以推测六十年以前应该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此后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

在随后的六十年,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中国与西方列强产生了“上千次互相误解”,终于爆发了。

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即义和团运动。

因此义和团运动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

10.C
【详解】
材料反映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领导了保路运动,推动了革命的到来,在革命中与革命党合作,或独立领导地方革命政权,还通电督促各省咨议局响应革命,建议以及早组织临时政府,故选C;AB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在革命派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革命派,排除D。

1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不符合1921-1935年的阶段特征,因此A选项错误;“开天辟地”指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渐趋成熟”指的是1935年遵义会议,符合1921-1935年的阶段特征,因此B选项正确;国共对峙走向抗战是1927-1937年,不符合1921-1935年的阶段特征,因此C选项错误;“星星之火”指的是1927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不符合1921-1935年的阶段特征,因
此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从总结归纳题干的核心思想,即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的原因是作者认为在“宪法中…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权利”,反映出人民的公民权利都在宪法中,故C项正确。

AB项不符合题意;D项题中没有涉及,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13.D
【解析】
【详解】
由题干中的“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可知,这里指的政体形式应该是君主立宪制,故排除ABC;由“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可知是指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故选D。

【点睛】
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14.A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清朝的疆界图,可以看出清朝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位置,这种宗、藩关系,反映的是传统的以华夏为世界中心的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英国的地理上的“疆界观”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故B项错误;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因素,但非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述,一种是文化上的“疆界观”,另一种是地理上的“疆界观”,二者有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

故选A。

15.D
【详解】
从材料中的“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来看,能够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欧共体的成立是成员国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各自之间的现实矛盾和历史问题,是“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