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论文: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失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在指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需要严

重脱节这一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提高大学生市场竞争力及高等学校的生存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对策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现状

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很多大学生,尽管有很好的毕业成绩,但只会纸上谈兵,动手能力很差。近几年来,出现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一个侧面反映。当然这与我国近几年大学扩招有关。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看出,大学里结合现实工作的研究实验与实践教学甚少,学生几乎没有真正体验过所学专业的现实感受,更无任何经验可言,这无疑也是导致大学生实践能力缺乏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技术和攻击不断革新,职业变更和劳动变换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而没有时间能力的大学生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践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缺乏主动实践的意识

“考上大学就有了好工作”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印刻在很多大学生的脑子里。走过“独木桥”进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兴奋使他们忽略了社会上残酷的竞争。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还是一味地沿袭着等、靠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最终表现出实践能力的缺失。

2.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

大学生实践能力差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现如今,很多高校仍只把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即便学生的成绩已量化为学分,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并没有纳入学分体系。显而易见,一个学生只要各科成绩优秀,实践能力再差,也会顺利毕业。但若是一个学生多科亮起红灯,实践能力再强,也无法顺利毕业。这也就造成很多学生树立起了“六十分万岁”的考试观,对其它素质的提高便视而不见。导致大学生一旦步入社会,便面临着知识与实践脱节的尴尬,在应用实践应用方面茫然不知所措。

3.社会评价体系存在偏差,重学历轻能力

在社会上,存在一种严重偏颇的短见,即把学历高低视为学生好坏的关键因素。很多人评论学生能力的高低,往往只看学历,没有一定的学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并且在工

作中工资、待遇、提升等等诸多方面都与学历挂钩,这对于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来说非常不利。

三、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1.加强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必须摆脱优越感,增强竞争意识。高校毕业生在重视理论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应加强对自身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多参加社会实践,尽可能多实习,增加社会阅历,弥补工作经验不足的缺点。

2.树立高校“能力教育”理念

目前,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已逐步由以往的“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此观念和思潮的影响

下,“能力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我国高校也应该首先在认识层面上纠正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二元论”的理念偏差,进一步明确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行动上,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3.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方法

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强化课外指导。高校应转变教学

方式,积极推广和优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主动思考、大胆置疑、积极探究等多种形式,使大学生主动掌握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在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完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首先,要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高校可以采取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实验室以及采取借、租、赁的方式切实加强和完善实验室建设,还可以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发,然后把所得经费的相应部分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使实验室进一步完善。高校还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熟练掌握现代实验技术并能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的高水平的实验队伍。另外,要重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模拟酒店、模拟法庭、模拟会计等。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直接进行实战演练,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最后,要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专业和学科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习教学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5.扎实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高校要扎扎实实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课外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中的作用。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高校团委和学生会要成立学术性、科技性和艺术性的社团组织。二是要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质和高品位的学术、科技、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三是要把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纳入高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样才能增强课外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余楠.试论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1).

[3]李存芳.高校学生工作中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0.

本文系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2011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