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23年高二历史前半期高考模拟网络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
A. 《韩非子》
B. 《论语》
C. 《老子》
D. 《墨经》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体现的是仁的思想。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校训出自《论语》,故B项正确;《韩非子》是法家著作,主张刑罚,故A项错误;《老子》是道家著作,主张无为,故C项错误;《墨经》是墨家著作,主张兼爱、非攻,故D项错误。
选择题
《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
A. 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 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 主张“顺其自然”
D. 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体现出反对贵族和抑商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法家主张。
法家思想中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故B项正确;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墨子是墨家代表人,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故C项错误;黄老之学和儒家先后成为西汉王朝的治国理念,故D项错误。
选择题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入学儒家,即
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
试题A不对,爱无差等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C不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等级观念;D不对,存天理,灭人欲体现了用封建伦理道德压抑人的正常欲望。
ACD都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因此B符合题意。
选择题
“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
”依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
A. 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C. 出现了“诸子百家”
D. 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能力。
百家争鸣中,各派别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在“直接”二字;C选项不是“最大”的影响;D选项只是一个过程描述,没有结果性的意义。
选择题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
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
A.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B.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C. 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 礼乐文明、仁人志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可知汉代董仲舒兼采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是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内容,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礼法并用,君舟民水是战国时期儒家荀子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礼乐文明、仁人志士乃儒家所强调的,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选择题
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列出了165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
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具体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忠信”、“贤良”、“孝让”等,以及题干“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透过名字看本质,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确立带来的影响,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秦朝实行的是“焚书坑儒”,不推崇儒学,排除;CD两项所示朝代均在汉代以后,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故选B。
选择题
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
A. “民贵君轻”说
B. “五德始终”说
C. “知行合一”论
D. “天人感应”说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因而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 项错误;“五德始终”说认为“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因而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是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因而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选择题
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
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
”这可以看出:
A. 《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 《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C. 《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 《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展现的是《诗经》“不为尊”、“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故选B项。
A项错在“民主平等”,C项错在“浪漫主义”,D项错在“大一统”,皆排除。
选择题
下图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标志,它以《兰亭序》局部作背景,主体图案是王羲之所写的“书”字。
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主体图案结构形体严整
B. 背景文字便于抒情达意
C. 书法奖标志兼有楷书和草书
D. 主体图案体现东晋书法成就
【答案】D
【解析】《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东晋书法成就,D正确;根据“它以《兰亭序》局部作背景”可知,A项“结构形体严整”表述错误;草书便于抒情达意,《兰亭序》是行书,B错误;《兰亭序》以及“王羲之所写的‘书’字”没有楷书,C错误。
选择题
广东第一大儒陈白沙说“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
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
”据此分析,陈白沙的学习方法是
A. 独尊儒术
B. 格物致知
C. 温故知新
D. 反省内心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体现的是本心体悟的学习方法,故D项正确;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不是学习方法,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研究外物求得理的学习方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温故知新是孔子主张的学习方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
选择题
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这反映了他
A. 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B.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C.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D.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李贽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与传统礼教的看法迥异,反映出他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的思想,故答案为D 项。
材料与“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无关,排除A项;BC两项属于李贽观点的具体内容,均排除。
选择题
王夫之在批评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省略处为
A. 荀子
B. 王阳明
C. 董仲舒
D. 黄宗羲
【答案】B
【解析】
“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说的是该学派认为理在心中,由此可知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B项正确;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故A项错误;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家,故C项错误;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选择题
清初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做学问应该有益于社会。
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着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掉弄虚脾,捕风捉影。
”他的这种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最为接近
A. 李贽
B. 朱熹
C. 王夫之
D. 顾炎武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为学之道,在于近里着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掉弄虚脾,捕风捉影”体现的是经世致用的实学。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故D项正确;李贽主张个性,反对盲从孔子和儒家经典,故A项错误;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故B项错误;王夫之的思想主要是唯物主义,故C项不合适。
选择题
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以下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A. 《西游记》
B. 《红楼梦》
C. 《三国演义》
D. 《封神演义》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属于了浪漫主义作品,没有对封建统治阶级“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故A项错误;《红楼梦》揭露和批判了以宁荣二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预言了封建统治必然灭亡的趋势,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三国的发展演变,也没有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主题,故C项错误;《封神演义》以周室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B。
选择题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材料是《唱脸谱》中的歌词。
“蓝脸的窦尔敦”,蓝色在脸谱中寓意刚烈勇猛,所表现的人物大都是绿林豪杰和勇猛剽悍的将领。
京剧脸谱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判断B项正确。
脸谱来源于生活,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排除A、C项。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如“白脸的曹操”,白色寓意奸诈自负,否定了曹操的历史贡献。
选择题
近代某学者指出:“天行者倡其化物之机,设为己然之境,物各争存,宜者自立。
且由是而立者强,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
”下列属于该学者思想的是
A. “欲自强,必先致富”
B. “中体西用”
C.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 “科学与人权并重”
【答案】C
【解析】
试题依据材料中的“物各争存,宜者自立”、“由是而立者强,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可以
看出材料体现了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A、B两
项都属于洋务运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
的科学技术;D项属于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C项属于维新派严复的思想,其翻译
《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提出了“世道必进,后胜于
今”的思想。
故选C。
选择题
《新青年》第五卷曾有人发文称:“单换一块共和国招牌,而店中所卖的,还是那些‘皇帝御用’的旧货,绝不谓革命成功。
”为此,先进知识分子们大力提倡
A. 中体西用
B. 反对旧道德
C. 君民共主
D. 联俄联共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通过反对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宣传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解放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故选B;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可排除A;新文
化运动是反对君主制的,故可排除C;联俄联共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提出的,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故可排除D。
孔子创立的儒学重视伦理道德,对后世的家规乡约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
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
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材料三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
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
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历代许多家规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三,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答案】(1)主张:①重建礼制社会;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③积极入仕,以礼治国;④人人都践行周礼。
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
(2)根本:孝悌。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3)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
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
【解析】
第(1)问,“主张”,依据材料一信息“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
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
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概括得出: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人人都践行周礼等。
“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上,思想活跃等角度分析。
第(2)问,“根本”,依据材料二信息“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得出:孝悌。
“政治主张”,依据所学知识从为政以德、实施仁政等方面回答。
第(3)问,“要求”,依据材料三信息“‘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
彼以其奢,我以吾俭”归纳得出: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等。
“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弘扬传统美德、和谐家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非选择题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摘编自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宋代之后起源于昊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的“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从“劲歌狂舞”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
”
——摘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被称为“小道”文学形式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学形式“兴旺”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以后中国文学创作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答案】(1)形式:宋词。
原因: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2)特点:平民化;娱乐性;形式灵活;关心时政;表达情感。
(3)关系:相互影响。
【解析】(1)文学形式:解答本题的观点是这段材料的来源,从“宋代文化特征”可以看出这段话描述的是宋代盛行的文学形式,结合所学知识是宋词。
原因:从材料中看,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
此外经济基础和社会阶层的变化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特点:从“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可以看出平民化;娱乐性;形式灵活;从“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看出关心时政;表达情感。
(3)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
需要学生根据前面叙述的内容来进行总结和分析。
可以看出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之间相互影响,文学形式受到经济基础影响,社会生活又因为文学作品而发生改变。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科学者何?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
……民主是叫人去投票,叫人知道对于政治有很大责任,然后自然养成一种政治人才。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
材料三中国现在革命,都是争个人的平等、自由,不是争团体的平等、自由。
所以每次革命,总是失败……只全党有自由,个人不能自由,然后我们的革命,才可以有望成功。
——摘自孙中山《对黄埔军官学校告别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列举两位宋代主张“格物致知”的思想家。
他们“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材料二中科学的涵义是什么?
(4)据材料二、三,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与孙中山倡导的民主有何不同?
【答案】(1)选官制度:科举制。
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任写两人
目的:“究天理”或“明道德之善”。
(2)变化: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原因: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②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3)涵义:近代自然科学法则;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4)不同:新文化中的民主强调个人的人格独立自主,具有民主的思想和观念。
孙中山的民主强调的是国家层面的民主,为国家利益甚至忽视个人权利。
【解析】
第(1)问,“选官制度”,依据材料一信息“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
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举制。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主张“格物致知”的思想家有:程颢、程颐、朱熹等。
“目的”,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究天理”。
第(2)问,“变化”,依据材料信息“19 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19 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 ’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甲午战败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局限等角度分析。
第(3)问,“涵义”,依据材料二信息“科学者何?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学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法则;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等。
第(4)问,“不同”,依据材料二信息“民主是叫人去投票,叫人知道对于政治有很大责任,然后自然养成一种政治人才”和材料三信息“只全党有自由,个人不能自由,然后我们的革命,才可以有望成功”得出:新文化中的民主强调个人的人格独立自主,具有民主的思想和观念;孙中山的民主强调的是国家层面的民主,为国家利益甚至忽视个人权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