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1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贡献:1.主张人类学者学习当地语言;2.主要调 查实践:他乘皮船和雪橇在爱斯基摩人中作长期调查,
和爱斯基摩人共睡一张鹿皮和同锅吃饭;之后他又研
究北美西北岸的印第安人,特别是夸扣特人,先后做 过13次考察。3.主要著作: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1911); Primitive
Francis L.K.Hsu(许琅光)(1940年获伦敦经济学 院人类学博士学位) ---云南大理白族社区--
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Chines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1948)
中国文化人类学家多接受西方教育,他们的 田野工作方法自必受到西方影响。比较起来, 英国的功能学派的影响较大,拉德克里夫布 朗曾于1935年来华讲学,而马林诺夫斯基 的《文化表格》很早就译为中文。
海顿曾进行较长时期实地考察,1898—— 1899年,他曾领导一支考察队在新几内亚 的托列斯海峡做大规模调查,仅在莫雷岛就 住了6个多月,他们访问土著人民,参加仪 式、搜集文物,除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外, 还进行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调查。这可以说是 人类学史上第一支综合调查队,也是第一次 长时期的调查。
林惠祥(1928年获菲律宾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在台湾高山族地区 --《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 (1930)
凌纯声(巴黎大学人类学博士)---东北赫哲族地 区--《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4)
李安宅(1934—1936年先后在加利福尼亚 大学伯克莱分校、耶鲁大学学习人类学)---甘南 藏族地区--《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拉卜楞 ----李安宅的调查报告》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
第一章 绪 论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根本。长期而深入的田野 调查是任一专业人类学家的必经之路,是他的 成年礼。
——乔健
文化人类学者虽然也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和档 案馆,获取文献资料,但到田野点进行民族志 考察几乎是每一位人类学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最 主要途径。科学的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区别于其 他学科的重要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一些外国学者来中国调查,但 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开始是以由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学 者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自己进行调查为标志。 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本人就曾在德国研 究民族学,在他倡导和组织下,有一些学者走向少数 民族地区,例如,颜复礼、商承祖调查广西凌云瑶族, 林惠祥调查台湾高山族、凌纯声调查东北赫哲族、湘 西苗族及浙江畲族,陶云逵调查云南彝族,刘咸之调 查海南黎族等。费孝通、王同惠调查广西象县瑶族等, 事后他们都有调查报告或论文发表。
他在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1922) 、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 (1929) 等论著用功能观点来解释文化现象 和变迁,认为文化和社会制度都是为了满足 人类基本的和衍生的需要而存在的,否则就 会消失。他还认为,Trobriand人的性冲动 与情结受母权制的制约,修正了当时流行于 西方的Freud学说,即Oedipus Complex。
部落的调查,如祖尼人的调查,Patterns of culture (1934): 阐述了一个民族特有 的民族性格是怎样从心理和行为范畴中得到 发展而形成的,提出了文化形貌(cultural configuration)的概念。
米德( M. Mead )调查儿童及青少年行为和性 格形成问题。---Coming of Age in Samoa (1928): 萨摩亚社会中不存在青春期压抑的感受,因此 造成美国人青春期压抑的不是人类的生理而是 文化因素。
拉德克里夫·布朗毕 业于剑桥大学,曾在 海顿指导下研究人类 学,但不师从进化学 派的理论,另创结构 功能学说。
他曾在澳洲、非洲等地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对 于如何搜集原始社会亲属关系及社会结构方面 的资料,积累了经验。他的《安达曼岛民》一 书,即可反映出深入细致地田野工作情况,对 于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如何收集土著社会的亲属 关系以及社会结构方面的资料,具有重要参阅 价值。
弗雷泽的《金枝》完全依靠图书资料进行 研究。“摇椅上的人类学家”
传播学派也未对田野工作做出贡献
英国的斯密斯,德国的戈雷布勒、奥地利的 斯密特几乎不做调查。他们为了证明文化因 素可以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传播,需要广泛搜 集很多地区的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因而没有 兴趣和精力再对一个地区做深入研究。
(二)形成、发展和成熟阶段
文化人类学科学的田野工 作从美国人类学之父的鲍 亚斯(F.Boas)开始。他 是德国人,曾在海德堡大 学学习物理学和地理学, 1883年到加拿大的北极 地区做地理考察,接触到 爱斯基摩人,发生浓厚兴 趣,从此把毕生精力投入 到人类学研究工作中。
他批评进化学派根据少量资料就排列出人 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轻率论断,主张对一个 地区的文化历史作认真资料的研究,强调 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1949年后,这个学科被归入“资产阶级学科”, 学者和学生被组织起来,转入为政府服务的轨道。 从1950年开始民族识别,为少数民族社会改革而 进行准备而展开调查,1956年开始的为编写“五 套民族丛书”而进行的社会历史调查,数以百计的 调查者,足迹几乎遍及中国边远地区的每一个角落, 调查材料字数逾千万,堪称壮举。但由于调查工作 被规定要“为当前政治服务”、“为中心工作服 务”,很多值得调查的问题被忽视或禁止调查;调 查报告中充满了政治术语和套话,有用的资料很少。
在西方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田野作业 已经形成一套实地调查、同研究对象直接交 谈、一起生活,撰写民族志著作的学说,特 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入西方现代方 法论时期,田野作业的理论与方法更加成熟。
当代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C. Geertz)曾 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和爪哇、印度、摩洛哥
等地进行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写 成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1973)和 Local knowledge (1983), 提出“thick description”和“viewpoint of the natives”等重要概念。
20世纪初,英国发展出一个新的学派——功 能学派,他们主张文化人类学家应探讨文化 各方面的社会功能及相互依存关系,理论取 向和鲍亚斯全然不同,但他们同样强调田野 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把田野工作方法提高到 新的水平。其代表人物便是马林诺夫斯基和 拉德克里夫·布朗。
马林诺夫斯基是波兰人,初习自然科学,后来转而研 究人类学,在伦敦经济学院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他在英属西太平 洋小岛特洛布里恩岛等地进行调查,撰写了《西太平 洋的航行者》。他首次倡导参与wk.baidu.com察法,即主张一个 文化人类学家应该在所调查地区长期居留,学习当地 语言,完全投入当地人民社会生活中,才能深入了解 当地的文化。这一方法至今仍为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 中的重要环节。其他的田野调查经历包括去非洲和墨 西哥的调查。
主要贡献:田野作业被界定为三项:长期居 住、学习语言和参与观察。他认为认识他者 文化的唯一办法就是,跟他者一起活动,在 活动中体验他者和理解他者。他在特洛布里 恩岛上住了两年多,他的语言天才则使他能 够深入当地社会,了解当地人的文化,对该 社区的文化作出接近实事的解释。他还有非 凡的观察力,揭示了特罗布里恩岛文化的复 杂性和整体性,创造了研究非西方社会文化 的功能分析法。
Art (1927); Anthropology and Modern Life (1928).4.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生,如克虏伯、罗维、 米德、本尼迪克特等。5.他及其弟子们不仅极其重视 田野工作而且创造了不少至今仍然有用的方法, 如
用记音法详细记录歌谣和神话传说,用代写自传的方 法记录下重要人物的事迹等。
抗战以后,学者云集西南和西北,在艰苦的生活和 工作条件下,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工作不但没有止 步,反而有所发展。较重要的如杨成志、徐益棠、 林耀华等先后岁四川凉山彝族的调查,田汝康、江 应樑先后对云南德宏地区傣族调查,李安宅甘南藏 族喇嘛寺的调查,许烺光对云南大理白族的调查, 陶云逵对独龙族、傈僳族的调查,吴泽霖对贵州苗 族的调查,费孝通对汉族聚居的城镇或农村的调查 等。这一时期,有关文化人类学的刊物及论著,数 量上超过抗战以前。
(一)初期
进化论学派
泰勒(Edward B. Tylor)虽然曾到古 巴、墨西哥等地作 长期调查,但他在 写《原始文化》 (1871)更多地参 考文献资料,或用 发放问卷的方式。
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
摩尔根与易洛魁人长期直 接接触,取得第一手资料, 但是他的《古代社会》 (1877)很多部分仍靠 发出问题表,与友人通信 获得资料。
---Growing up in New Guinea (1930):探讨了儿童 社会化以及代际之间的关系。
--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 (1935):试图证明男女的性别角色主要 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英国的普理查德(Evens-Prichard)为发展结 构功能学说而进行一系列田野工作,1926— 1936,在努尔,azande,anuak进行田野调查, 主要著作《努尔人》(生态、世系与部落系 统)、《非洲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如何与世 系系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如何在一个无 国家概念的国家运行的。
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知识积累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罗马时 期,希罗多德、塔西托等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对 异民族特殊生活方式的记录。
15世纪末年,殖民者、航海家、商人、传教士和探险者 的足迹遍及全球,接触了大量异民族和异文化,留下更 多的著作;有些人长期生活在某一民族中,对该民族有 深刻了解,如撒哈根(Sahagun)对阿兹特克(Aztec) 人,拉菲托(Lafitou)神父对于易洛魁人(Iroquois)等, 其著作至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他们的知识来 自长期的生活经验,并非按照科学程序进行系统调查的 结果,不能算是田野工作者。
总之,在20世纪20年代,文化人类学田野 工作已经奠定了基础。自此,田野工作成为 文化人类学家的常规研究方法,而圈椅人类 学家成为贬词。
(三)新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文化人类学各种流派蜂起,为 搜集前人未曾注意过的资料证明自己的理论, 在田野工作方面各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美国的本尼迪克特( R. Benedict )对西南
三、中国的田野调查发展史
我国古代有“采风”一词,指在本民族民间 搜集“人风”,与田野作业中的自我文化考 察部分有些接近;关于异民族和异文化的记 录,不仅在二十四史中有蛮夷传或外国传, 而且还有像唐代《蛮书》、宋代《诸番志》 等一批可称为古代民族志的专著。
作为一门科学的文化人类学及其田野工作, 是近代由西方传入的。采风与田野调查有本 质差别。采风的前提是民族的一统和文化的 趋同;田野作业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认同。
1930s-50s的主要成果: 费孝通(1938年获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博士学位)
---开弦弓村、广西大瑶山--- “Peasant life in china ”(1939)又名《江村经济》;《花篮瑶的 社会组织》(1988) 林耀华(1940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 ---福 建古田农村---《金翼》(1948) ;四川大凉山彝族 地区---《凉山彝家》(1945) 杨成志(巴黎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 )---四川大凉 山彝族社区、云南和广东以及其它地区的瑶族、彝 族、苗族、黎族社区 -- 《罗罗族巫师及其经典》 (1931);《云南民族调查报告》(1963)
一、什么是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为了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家把 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生活里,试图了 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生活方式。包括 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 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参加日 常活动,以及单调、费时的观察与记录。
二、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西方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