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女神白鱀豚的陨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女神白鱀豚的陨落
作者:暂无
来源:《环境与生活》 2016年第10期
◎刘国伟
2000多万年前,一群可爱的生物——白鱀豚从海洋进入长江的中下游定居下来。

它们与中
国古人朝夕相处,曾在秦汉时期的辞书里留下自己优雅的身影。

它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
称为“长江女神”。

而如今它们因为生存环境被破坏,数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状态下基本
丧失了维持繁殖甚至生存的能力,踪迹难寻。

秦汉时期名称入典籍
白鱀豚,别名白鳍豚,其远祖2000多万年前从海洋迁入长江流域,从此再没离开这条浩瀚的大江,是长江中唯有的两种鲸类淡水哺乳动物之一(另一种是长江江豚)。

秦汉时期的词典《尔雅》,将这种动物称为鱀(音季),以鱼做偏旁,显然是古人将其归入了鱼类,其实白鱀
豚属于鲸类。

两晋时的训诂学家郭璞在给《尔雅》做注的时候,把白鱀豚的形态和习性详细地
加以描述:“鱀,体似鲟,尾如鱼。

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
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

江中多有之。

”长江沿岸的渔民亲切地称其为“江猪”。

1914年,美国冒险家查尔斯·霍在我国洞庭湖地区收集到一头白鱀豚标本,把标本带回美国,引起了学者小格里特·米勒的兴趣。

米勒一番研究和对比后,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物种,
于191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给白鱀豚确定了一个拉丁文名字“Lipotes vexillifer”。

擅潜水尽显优雅气质
白鱀豚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背部为青灰色,腹部则为灰白色,尽显优雅气质,被誉为“长江女神”。

它们的皮肤光滑细腻,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泳衣中使用具有弹性
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

白鱀豚喜欢成群活动,小群体有2到6头,大群体多达15头。

它们的呼吸方式和鲸类相同:头上有小圆孔,孔缘有活瓣,可以自由开闭,出水时鼻孔开启,换气后便闭紧潜水;通常会每
10至30秒到水面换气一次,但在受到惊吓或感觉有危险时能在水下憋上200多秒。

白鱀豚是食量惊人的大胃王,每天的食量可占体重的10% ~ 12%。

白鱀豚的上下颌长有
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们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

白鱀豚6岁左右性成熟,母豚一般2年一次怀胎,孕期约10个月,每胎一仔,也有二仔的。

以超声波捕食诉情
一次机缘巧合,使一条名为“淇淇”的白鱀豚成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生存最久的一头白鱀豚。

1980年1月,两岁多的雄性白鱀豚淇淇在洞庭湖口处被捕获,浑身伤痕。

被紧急送到武汉的中
科院研究所后,经过4个月的调养恢复了健康,它生活的场馆被人们戏称为“白公馆”。

淇淇
8岁时进入性成熟,研究人员开始为它寻找配偶。

从1986年到1999年,水生学家们曾为淇淇
寻找配偶,但因为各种原因,它们均在能与淇淇交配前去世。

在人工条件下繁殖白鱀豚的梦想破灭了,淇淇孤独地在水池里度过了悠长的岁月,于2002
年7月的一个早上离世。

它活了大约25岁,相当于人类的近80岁。

研究人员们对淇淇进行解剖,其内脏器官被冷藏保存起来供科研用,身体被做成标本用于展览。

研究白鱀豚的意义是哺乳动物处于食物链的最高层,长江如果不能支撑其生存,很有可能
某一天长江也不能支撑我们人类的生存。

淇淇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生活了22年,为人类研究白鱀豚提供了大量数据。

例如,世界白鱀豚的声学研究就始于淇淇。

专家们研究发现白鱀豚视力很弱,所以会发出回声定位讯号和声通讯讯号。

回声定位讯号是200千赫兹的短时间脉冲信号,
主要用于环境探测和捕食,这种特征和蝙蝠很相似。

声通讯讯号为持续时间较长的10千赫兹单频纯音信号,主要用于个体之间的通讯和感情表达,这就推翻了之前人们认为淡水豚类不能表
达感情的观点。

野外科考未寻得踪迹
淇淇在武汉生活的22年里,长江里的白鱀豚数量急剧减少。

20世纪80年代初,长江中下
游尚有400多头白鱀豚,1986年约有300头,1990年已不足200头,1995年不足100头。

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的生存状态列为“极危”,相比之下,四大淡水豚中,另外三
种(恒河豚,亚马逊豚和拉普拉塔豚)的境遇要好得多。

2006年11月,两艘考察船从武汉出发开始搜寻白鱀豚。

船上是来自中国、瑞士、英国、
美国、德国和日本6国的鲸豚类专家,船上还载有两套性能优异的水听器,可以听到方圆300
米内白鱀豚的声音。

考察前,科学家们悲观预计白鱀豚的数量不超过50头。

但是,在38天内,近3400公里的航程中,除了两次疑似白鱀豚的事件外,专家们没有发
现白鱀豚的踪迹,他们异常沉重地意识到:白鱀豚可能真的再也见不到了。

这次考察之后,英
国皇家学会期刊《生物学快报》(BiologyLetters)发表了《2006年长江豚类考察》报告,认
为白鱀豚“可能已经灭绝”。

是什么使得白鱀豚遭遇如此惨绝的境地呢?
科学家们认为,长江白鱀豚处于食物链顶端,没有什么自然天敌可以威胁它们,造成它们
消失的主要原因是“酷捕滥捞、水上运输船只伤害、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

一个明证就是
在历年收集的白鱀豚标本中,死亡的白鱀豚超过90%是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

濒临灭绝的判断未改变
2004年,长江南京段出现一头搁浅死去的白鱀豚。

公众对再次发现白鱀豚仍抱有一丝希望。

2007年8月,安徽铜陵一位市民在长江岸边目击了一只神秘的水生动物,并拍下了影像资料。

中科院水生所专家据此判断为白鱀豚,新闻发布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反响。

但是这没能改变
科学界对白鱀豚濒临灭绝的判断,留给白鱀豚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尽管希望渺茫,我们依然希望某一天在江中发现这种嘴部狭长、皮肤光滑细腻的生物,更
希望它能将宝贵的基因代代相传下去,和人类长久相伴。

(本文参考了《白鱀豚悲剧-结束,还是开始》《长江女神─白鱀豚》和《白鱀豚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种》等文献,以及维基百科和新华网的信息,特此声明并致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