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后感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读后感
今研读南怀瑾先生《老子他说》颇多感触,现抄录如下,以加强记忆,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内涵》这样写到: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意思是说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净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无所不知,
无所不晓了。

而且,“妙”的境界勉强来说,万事万物皆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的
作用。

正如古人的两句话:“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一个大圣人,再怎么样恶
劣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绝路。

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

南怀瑾是我敬仰的大师,在我内心中早已将他当作自己的老师,虽无缘谋面,但老师的着作常常启迪着我寻找内心中的净土。

世界太纷繁,我追求空灵的自我,游荡与翠雨青竹之间,徘徊在仟陌小路之上,摸着自然的味道,呼吸着天地的精华,容许自己随思绪飘远,穿越时空,到达飘渺的世界,与松为伴,与鹤为友,卧看山色,醉看花。

问一声我如何能够如此的逍遥。

再回到现实,回头看走过的路,环境再怎么恶劣,我只当作是在历练自己。

虽然也曾报怨,但内心中却想征服,征服自我。

今后我将少一些报怨,多一些坦然。

如果不能改变环境,我将寻找内心的清静。

向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去做。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
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

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

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

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论”的中心思
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

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

道的运
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

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

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

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

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

”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
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

因此,老子的
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

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
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

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是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悠悠地述说着亘古的智慧?是谁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是谁只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是他,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

他就如一颗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发出神圣的光芒,透过数千年的时光,照耀在宇宙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

道是万物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
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

在我看来,道的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

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

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

《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

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

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

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

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

“不做也完美”从其中一种角度看,确实
有道理。

汉武帝当年并没有采取黄老之学的不为之道,而采用了有为,让汉朝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殊不知,正是当前的文景之治的无为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为有为创造了机会,打下了基础。

因此,汉武帝的有为也是其中一种程度上无为,无为是过程而非目的,我想,这样的认识,只有真正意义上悟到无为思想的精华方可理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一书通过对道与自然的结合,阐
明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处充满着辩证的思想,体现着最朴素的智慧。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髓,篇篇精华,渗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佩的大智。

我想用平静的心态,慢慢地品,读,看,听,思,悟,像老子一样,坦然地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

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

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

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

这句话的
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

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

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

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

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
个道理。

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

同样,“名”也不
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

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

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

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

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
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

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

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

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

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

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
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

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充沛表现
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家徒四壁,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
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

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

人一
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

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
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

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

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

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

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
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

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

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

所以一味的“争”是不
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缺乏焉,有不
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
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它。

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根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

有的人以为这里面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

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普通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
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展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入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
细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种激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

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种追求个人绝对自在的文化。

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担负社会任何义务,主张摆脱各种肉体桎梏,以自我肉体为满足的绝对自在。

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一种反朴归真之道。

道家文化是一种以天道来纵容人道的学说,其人道主义带有超理想主义的特征,所推崇的价值观侧重于反朴归真。

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层面。

读南怀瑾的《老子他说》,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当时那本书只讲到老子八十一章的前二十六章,那时候很希望能读到南老先生讲解《老子》的全部。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直到20xx年6月,东方出版社才出版了这本《老子他说(续集)》,算
是将南老先生讲解《老子》的功德圆满。

奇怪的是,这本书买来后,一直断断续续没有读完,全然不像以前读南师作品时的废寝忘食、一气呵成。

元旦前后,醒悟到追逐知识的虚妄,发见智慧的难得,于是准备系统学习南师的着作,首先做的,就是重新拿起这本《老子他说(续集)》,竟然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喜欢,用了三四个晚上就读完了。

由于《老子》这部书本身就是大智慧的结晶,加之南怀瑾先生学问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在讲解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从《老子他说》中可以看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则和一些具体方法指南,也体会到儒、佛、道以及世界上各种宗教和哲学,在最高处都有其相通之处。

虽如此,正如老子所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每个人的
理解,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知是行之始,要真正知行合一,更需在事上磨炼。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

《老子》一书流传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它的学习和研究,想必也是不计其数了。

那么,为什么老子一书历经两千多年仍有如此多的人去学习,并且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呢?其原因之一,当然是其内容所富含的哲理性以及其思想的重要性了。

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政治谋略的兵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而在我看来,它是一本生活百科全书,当中的内容既易读懂又耐人寻味;既富含哲理,又贴近生活,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老子》这本书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仅凭字面上的理解和阅读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得要更深入的研读,才能体会和感受其真正的含义。

《老子》一书中,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其意思是:君子做人做事,知道哪些事可
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当知道了解件事可以做才去做,知道件事不能做就不去做。

而我的理解很简单,“有所为”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是有时候需要放弃。

比如,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想做而又力不从心的事最好不要做,这也是一种智慧。

所以鸡蛋碰石头的事就应该绕开,应提高眼力,看出美丽面纱下的危险,不为其表象所迷惑。

“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也会奋勇前进;“有
所不为”,不是为自己什么也不做而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所有的杂念。

记得曾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有一双手,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头,有时候我们的两只手不能什么都伸出去,
因为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们应该去抓该抓的、值得抓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读完《老子》这本书后,我有很多感触,在学习和生活态度上也有很大的改变。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于宇宙之间,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我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高中生,激烈的高考竞争使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应对没完没了的作业、练习,为此我感到身心疲惫,很多次在脑海中浮现了放弃的念头,但,我并没有放弃,使我重拾信心的是老子所说的那句话:“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想要获得成功,我们要有所作为,例如,我们得抓住每分每秒,利用好零星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去拼;同样,要想获得成功,也要有所不为,就得适当的放弃一些东西,比如,在考试过程中,遇到不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所能完成的题目,或者拿得到的分数,可以先放一放,要先把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拿下,有时间再去解决难题,这样才能保证不留遗憾。

加之,处于高三阶段的我们,应该控制手机的使用,不应沉迷于手机网络的虚拟游戏世界里,更不应该在这一重要时期里谈恋爱,一旦情感方面处理不恰当,就会使我们的学习一落千丈,也可能会产生厌学的想法,甚至会误了我们的前程。

总之,对于想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的我们来说,我们越是渴望成功,外界的压力就越大,所要面对的事情就越多,我们就必须得懂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深层含义,当有一天我们真正读懂了老子的这句话,或许,这会是我们的成功之道。

看到了作者略带落寞的文字,我竟也想到了我和我的妈妈。

妈妈也像别人家的妈妈一样,喜欢各种唠叨重复,一个问题有时候一天会强调很多遍。

每天早晨的话语都差不多,催我起床,督促我把被子叠好,让我刷仔细牙,出门的时候要结伴,不和陌生人说话,上课要多回答问题,放学别到处乱跑早点回家,回家先写作业。

从小到大,妈妈不知道说过了多少句类似的话语,以前的我有时候也不服气,总觉得妈妈把我当成小朋友,总是不放心我一个人的独立能力,后来才懂得那是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他们知道怎样叮嘱我才能让我更好。

其实,当父母的都挺辛苦的,我慢慢地学会了不再抱怨父母唠叨,而是体谅他们的苦心了。

当他们再次叮嘱的时候,我会对他们微笑,说一声:“我知道了”。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这些经典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思维的范式,并在历史的时空中长久传承,积淀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写下厚重的一页。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经典。

《道德经》形成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
表著作,后来在汉代被奉为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产生的宗教,道教的经典。

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经典《易经》一样,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经济、养生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含义深邃,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

关于《道德经》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有着众多的记载和传
说,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大体应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为坐标,即“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较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即使是后
来考古发掘出来的汉墓帛书本和战国楚简本的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应该说也大体与太史公记载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远。

一、以“道”为核心的大战略思想
1.老子“道”的核心涵义
“道”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

现代人一般根据西方哲学的概念,把“道”解释
为“物质”、“精神”或“规律”。

然而这些解释都不符合《道德经》的本义。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
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根本。

“道”是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
太空的气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

道与德构成万物发生、发展的依据,而
道又为德之本。

张玉良:《老子译解》,第214页。

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正确理解老子的全部思想。

因此,
道更为重要。

2.老子“道”的本质特征
老子在《道德经》第4章中总结了道的三种本质特征:即道冲、道渊和道湛。

“道冲”是说,道“空虚”、“常无”,是一种虚空若无、不可感知、不可捉摸的东西。

然而,它又“用之或不盈”,生成、畜养万物却永不穷竭。

它“名天地之始”,以几近于无的
精细微小而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

“道渊”是说,道深奥难测,而为万物本源。

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天地万物之始;又“象帝之先”,先于所谓上帝神人
而存在,没有人知道它由何而来。

“道湛”是说,道虽然如水之清澈无物,但又真实
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它“迎之不见其身,随之不见其后”,其迹几近于无,却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完全虚空。

3.“道法自然”的涵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解”。

道法自然,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自然”。

所谓自然,即自然而自然,本身如此。

道法自然,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令万物各按其本性发展,而不妄加干涉骚扰,不加主宰。

也就是以不干
涉及放任主义,任物随性发展。

所谓物性各异,而道不弃物,道不弃人。

不争、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