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学情评估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学情评估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
合题意)
1.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A.氮气B.氧气
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包括CO、CO2、NO2等
B.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防治空气污染极其重要
C.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该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D.为改善空气质量,提倡“绿色出行”,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
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小
C.水在0 ℃时结冰不能流动,是因为分子不再运动
D.40 L的钢瓶可充入6 000 L氧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4.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单质:空气、水银
B.化合物:氢气、乙醇
C.氧化物:水、五氧化二磷
D.混合物:自来水、氯化钠
5.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
有关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显电性
B.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
C.一个该粒子的质量相当于两个氢原子的质量
D.在元素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
6.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
(第6题)
已知: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关于该实验有下列说法:
①向烧杯中加水是为了提高烧杯内的温度,引燃白磷;
②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雾;
③白磷的量不足,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大;
④实验中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⑤若试管内净容积为50 mL,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活塞停止在40 mL附近。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④⑤
C.②③⑤D.③④⑤
7.氟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关信息如图1所示,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两个氟原子构成一个氟气分子。
在牙膏中添加氟化钠可降低患蛀牙的概率。
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7题)
A.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 g
B.氟属于金属元素
C.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
D.F-和Na+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8.如图所示为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第8题) A.①③属于同种元素B.②③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C.①粒子是阴离子D.①②③④均属于非金属元素9.如图为物质、元素及构成微粒的相互关系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第9题)
A.a为分子,b为元素,c为离子
B.由图可知,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C.原子失去电子可形成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可形成阴离子
D.不同种元素的两种离子,质子数一定不相同,电子数也一定不相同10.“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发生改变
②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③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④3Mg2+和2O中的“2”都表示微粒的个数
⑤碳14(14C)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
⑥、、表示的微粒都带电荷
A.①②⑤B.②③⑤
C.②④⑥D.②⑤⑥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7分)
11.(4分)利用适当的物质或性质填空。
(1)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2)可用于制硝酸和氮肥的是________。
(3)能使松脆的饼干变软的是________。
(4)利用氦气填充飞艇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9分)下图是氮气和氢气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第12题)
(1)请在图C中相应的位置补充相关粒子图形,使其表示正确。
(2)该变化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成物属于__________ (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4)画出比氮元素多一个周期且多一个族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
13.(12分)如图1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第13题图1)
(1)写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符号:__________。
(第13题图2)
(2)如图2是A、B、C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__________(填序号),A粒子与第2周期__________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3)第8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的铟等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已成为国际
标准。
关于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没有什么差别
B.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使用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C.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D.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后,就增大了原子的质量
14.(12分)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
(第14题) 图Ⅰ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的蒸馏水,各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4分)
15.(10分)如图是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成分有什么不同”的过程图,请你根据图完成题中空格:
(第15题)
(1)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探究的问题有: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二氧
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增加还是减少。
(2)实验②中的现象是盛有呼出气体瓶中澄清石灰水________,盛有空气瓶中澄
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
结论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________。
(3)实验③盛有呼出气体瓶中的小木条燃烧不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的氧
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________。
(4)实验④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被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________。
16.(14分)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第16题图1)
(1)如图1所示,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动的活塞的玻璃容器中放入白磷(白磷
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 ℃),将玻璃容器固定好,放在盛有85 ℃热水的烧杯上。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可以看到玻璃容器内白磷燃烧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该反
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束后,恢复至常温,活塞应停在刻度________处,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________,从而使玻璃容器内的气体体积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玻璃容器内余下的气体主要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③此反应中白磷要过量,目的是________。
(第16题图2)
(2)小军根据燃烧白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可用木炭代替白磷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图2装置进行实验。
他依据的实验原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①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集气瓶中,
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
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
②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
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条)。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9分)
17.(9分)已知氧气的密度为1.43 g/L,空气的密度为1.29 g/L,一般情况下,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吸入8 L氧气。
问正常成年人每分钟需要吸入空气多少升?
在标准状况下,8 L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克?所需要空气的质量为多少克?(温
馨提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
5,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一、1.A
2.A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不包括CO2。
3.D 4.C 5.A
6.B①由提示生石灰遇水发生反应并放热,可知向烧杯中加水是为了提高烧杯内的温度,使白磷达到着火点,①正确;②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产生大量白烟,②错误;③白磷量不足,不能完全消耗试管内的氧气,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③错误;④实验中白磷燃烧放热,试管内气体膨胀,冷却后压强减小,故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④正确;⑤空气中氧
气体积约占总体积的1
5,消耗氧气的体积=50 mL×
1
5=10 mL,所以活塞停止
在40 mL的位置,⑤正确。
7.C根据图1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克”,A错误;氟属于非金属元素,B错误;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C正确;由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9,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F-和Na+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均为8,D错误。
8.D①③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A正确;②③表示的粒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6,化学性质相似,B正确;①粒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为阴离子,C正确;④粒子核内质子数为13,是铝元素,属于金属元素,D 错误。
9.D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得失电子可以形成原子,所以a为分子,b为元素,c为离子,A正确;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B正确;原子失去电子可形成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可形成阴离子,C正确;不同种元素的两种离子,其核外电子数可能相同,如钠离子和氟离子核外电子数都是10,D不正确。
10.B
二、11.(1)氧气 (2)氮气 (3)水蒸气
(4)氦气化学性质稳定且密度比空气小
12.(1)(第12题)
(2)氮原子、氢原子、未参加反应的氢分子
(3)化合物 (4)
13.(1)N (2)AC ;Li (3)得到 (4)AD
14.甲烧杯酚酞溶液变红;是在不断运动的
(1)与B 、C 中的酚酞溶液作比较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或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三、15.(2)变浑浊;没有明显变化;高 (3)高 (4)水雾
16.(1)①产生大量白烟;P +O 2――→点燃P 2O 5;4;氧气;减小
②作保护气 ③除尽氧气
(2)木炭燃烧消耗氧气
①木炭燃烧虽消耗了氧气,但产生了新的气体,使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
②药品要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只消耗氧气,生成物最好不是气体,如果生成物是气体,则应用其他物质将其完全吸收(合理均可)
四、17.解:8 L÷15=40 L
8 L×1.43 g/L≈11.4 g
40 L×1.29 g/L =51.6 g
答:正常成年人每分钟需要吸入空气40 L ;
在标准状况下,8 L 氧气的质量是11.4 g ;
所需要空气的质量为51.6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