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最优——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在财政方面制定的处理各种财政活动的规则和秩序。
·帕累托最优:指在既定前提下,一旦资源配置达到一个人的效用或福利的改善必然造成另一个人的效用或福利的损失。
·市场失灵:也叫市场缺陷,是指由于现实的市场环境不满足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前提条件,从而导致一些市场难以解决或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主要包括资源配置低效、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波动等)
·政府失灵:指政府干预经济失当,不仅未能克服市场失灵,反而限制和阻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和市场失灵加重,致使社会资源最优难以实现(主要表现为信息/决策/和管理失灵)
·瓦格纳法则:这一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支出呈现出不断增长的长期趋势,而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其中政治因素是国家活动规模日益扩大,经济因素则是工业化和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
·公共产品: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国家物资储备:国家在防备因各种难以预见的因素所造成的重大意外事故和国民经济重大脱节而形成的物资缺口而有计划地建立的物资后备,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是国家财政储备的实物形式。
·国家物资储备支出:是指为购买国家物资储备而安排的支出,是国家应付重大不测、调节社会产品供求不平衡及被国家经济利益的重要物资保证。
·社会保障:是政府依照一定法律和规定,强制地参与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的基本福利提供保障的一系列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再分配方式和社会机制。
·社会保障支出: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向由于各种原因二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面临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物资保证。
·基础设施:包括各种类型的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如铁/公路、桥梁、机场、水陆通道与码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城市水电气供给系统、排污系统、城市交通系统等)和重要的公用事业部门(如通讯、邮电部门等)等。
资源配置职能:指财政具有通过一定方式引导人才和物力的流向,促进资源配置趋向“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功能和职责。
·税收原则:是指国家设计税收制度、制定税收政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税制优劣和考核税务行政状况的理论标准。
现代税收原则一般包括财政/公平/效率原则。
·税赋转嫁:经济主体将其承受的税收负担通过各种途径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其形式包括前转、后转。
辗转转嫁、税负资本化等,期程度取决商品或要素的供求弹性、市场竞争程度、课税对象的性质和范围、税收管辖权的范围等因素。
·税负归宿:是指处于转嫁过程中的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最后落脚点。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所得税:是以收益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包括个人/企业所得税。
·分税制:是指按事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支出,依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按税种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独立,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撰于支付制度进行调节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分配和管理财资金的主要手段。
我国政府预算设中央、省、市(地)、县、乡(镇)五级。
·国库集中收付:是指政府预算资金从收纳、储存到拨付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或劳务供应商账户的全过程均由国库集中执行的一项制度安排。
·政府预算制度:是政府预算资金收支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收支科目制度、部门预算制度、国库收付制度(含政府采购)等内容。
·财政平衡:即财政收支平衡,是指财政收支总体上相当,保持一种相互适应的均衡关系。
从长期来看,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对物价稳定、经济平稳发展和信贷收支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
·财政赤字:指在财政年度中政府的总支出大于总收入的差额。
其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但实践中可能产生“挤出效应”。
·支付能力原则:是指人们对财政收入的分担与人们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收入水平高的多分担多交纳,收入水平低的少分担少交纳。
该原则的优点在于能更好地解决征收过程的操作性,可以再收入过程中贯彻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但按这种原则征收造成的福利与效率损失较大。
影响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原因
①国际政治的复杂化:二战以来国际关系的复杂化使各国财政压力增大
②国家职能扩大化:政府职能机构税国家职能的扩张而增设,导致扩大
(二)经济原因
①国家经济干预的需要:二战后各国为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的经济目标,更加重视对经济的影响和干预。
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同程度加大直接投资力度
③物价波动的影响:政府面临保证基本公共服务须安排更多的支出压力,还须
解决因物价水平提高后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增加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支出。
(三)社会发展原因
①人口与环境保护压力:
②社会福利的改善:各国政府都早起努力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扩大其规模
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缓解社会矛盾。
③社会分工的复杂化:政府须增设必要的职能机构以满足分工细化带来的新型公
共需求,由此必须增加财政支出。
市场失灵/缺陷的表现
是指由于现实的市场环境不满足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前提条件,从而导致一些市场难以解决或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资源配置低效:是指现实的市场不能满足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不能提供帕累托最优的结果。
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失灵、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难以克服外部性、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收入分配不公:社会公平是社会价值的一般取向,但市场机制是按照要素禀赋进行分配,要素禀赋的差异与市场主体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收入差距,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现象。
(三)宏观经济波动:宏观经济波动是市场却能够经济体制运行的基本特征,其最为典型的表现是经济周期。
价格机制的滞后性和私人生产的盲目性使得市场经济活动具有不可避免的波动性。
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由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或政府多方共同筹资,在劳动者及其家属遭遇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时,为防止其收入中断而提供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制度。
具体又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及遗属保险、生育保险。
②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公共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对没有劳动收入来源,生活困难的孤、寡、老、弱、病、残者,以及因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家庭、失去父母瞻养的儿童和国家规定最低收入标准的困难户等,提供的满足其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帮助。
③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国家向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提供资金帮助和优价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④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国家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资助和服务的
社会保险型和国家福利型制度的区别:
①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又称俾斯麦模式,起源于德国,随后为西欧、美国日本效仿。
其特点:一遵循保险原则,二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三是保险基金以雇主雇员缴纳的保险费为主,政府一般税收只是补充作用,四是实行现收现付制。
②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又称贝弗里奇模式,起源于英国,继而在丹麦等北欧国家推广开来,其中以号称“福利国家橱窗”的瑞典为代表。
其特点:一不完全遵循保险原则,强调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系统化,二不过分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三是政府一般税收是保险基金的重要来源;四是实行现收现付制;五是保障项目齐全,保障标准较高。
③个人储蓄型。
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代表是新加坡、智利。
家均效仿
④国家保险型。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前苏联初创,前东欧社会主义国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①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指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首先是经济因素对财政收入绝对额的影响。
经济是财政的基础,国家的财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反映。
经济越发达,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可供财政分配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即使是财政参与分配的程度不变,政府财政收入通常也会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基本同步的增长。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相对额(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的影响也十分大。
经济的发展会使个人收入(包括劳动工资和各种资本收益)不断增加,抽象地看就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财政税收的承担能力加强,这就为财政提高分配比重奠定了基础。
②制度因素:首先是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对政府财政的职能和作用的要求有很大的区别,进而会影响到财政收入的分配程度。
不同的制度下,政府的职能大小不同。
职能大财政支出的增长,会加大政府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程度,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会不断上升。
反之,随着政府职能的缩小,政府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自然也会不断降低。
除此之外,在基本社会经济制度制约下的各国的产权制度、企业制度以及劳动工资制度等都会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分配政策和收入制度产生影响,并反映到政府财政收入的规模上
③影响财政收入的其他因素:包括价格、意外灾难和管理水平等。
价格因素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通常不是实质性的,主要表现为对财政收入货币表现形式的影响。
当一国的财政收入制度主要采用累进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时,以货币计
值的各种收入所得会随着价格的升高而增大,其纳税所适用的税率也会随之升高,这就必然起到提高财政收入分配比例的作用,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就会快于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
反之,价格水平下降时,财政收入的下降幅度也会大于价格水平的下降幅度,起到降低财政收入分配比例的作用。
此外,如果一国价格水平的提高是由于财政性货币发行所引起的,则政府财政收入会因此而获得额外的增加,这通常被称为通货膨胀税。
在后面两种情况下,价格的变动会对财政收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④分析财政收入规模的意义是为了使政府财政收入的规模有一个适度的水平。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调控的几种方式和作用
(一)“双松”政策:即指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
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增加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而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出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扩大企业的投资需求和以消费信贷为基础的消费需求,从而刺激总需求增加。
此政策实际上是一种扩张性的政策,其目的就是要扩大社会总需求,一般适用于经济萧条、金融危机时期,可以起到扩大就业、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也可能诱发通胀,给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二)“双紧”政策:即指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
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税、削减政府支出规模来一只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而收缩商业银行的信贷支出规模,减少货币供给量,压缩企业的投资需求和以消费信贷为基础的消费需求,从而抑制总需求增加。
此政策实际上是一种紧缩性的政策,其目的就是要抑制社会总需求和通胀,一般适用于通胀时期,可以有效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缓解通胀,运用不当也可能导致经济停滞,使经济陷入萧条状态。
(三)“一紧一松”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和控制通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发挥货币资金对经济的推动力,保持经济的适度稳定增长。
此政策配合可在控制通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一般运用在经济从萧条时期转入高涨时期。
(四)“一松一紧”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对防止经济衰退有较明显的作用;紧的货币政策在于减少货币供应量,避免出现过高的通胀率。
此政策配合可在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的同时避免出现过高的通胀率。
一般运用在经济从高涨时期转入衰退时期。
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就越大,可供公共部门分配的资源也越多,宏观税负水平就可能越高。
②政府职能范围。
政府职能范围实际上反映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的规模。
这在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但是另一方面,政府职能范围也要受历史、文化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③政府融资结构。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税收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越大,宏观税负水平就可能越高。
④税制和其他因素。
一个充分、有弹性、经济相融性较好的税收制度,有利于保持可持续的宏观税负水平。
此外,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税务机关的征管水平等,也会对宏观税负水平产生一定影响。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①商品或要素供求的弹性:税负转嫁存在于商品或要素的交易过程中,通常经过价格变动而实现;商品价格的变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求弹性,因此税负转嫁主要决定于商品供需的相对弹性。
税负往往相缺乏弹性或弹性小的一方转嫁。
②市场竞争的程度: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下税负主要受供求弹性影响。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各厂商拥有或多或少的市场定价能力,因此其将比完全竞争厂商拥有更多的能力转嫁期税负。
③课税对象的性质:通常对商品课税,转嫁较易实现;对个人和企业课税,其转嫁较困难。
④课税对象的范围。
一般的讲,课税范围广的税转嫁较易,课税范围窄的税转嫁较困难。
转嫁,相反则越困难。
⑤税收管辖权的范围:通常行政管辖范围越大,税收管辖权就越大,税负越易
税负转嫁的形式
(一)前转:又称顺转,是指经济主体将其承受的税收负担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顺着商品流转的方向转嫁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是最典型最普通的税负转嫁形式,一般发生在对商品或劳务的课税上。
(二)后转:又称逆转,是指经济主体将其承受的税收负担,通过压低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逆着商品流转的方向转嫁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应者。
(三)辗转转嫁:是指税负转嫁的过程发生在一次以上。
具体可分为“向前辗转转嫁”、“向后辗转转嫁”、“散转”或“混转”。
(四)税负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是指在购进一项资产时,买房将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的税款折成现值,从所购商品的资本价值中预先一次性扣除。
政府投资的特征
①政府投资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良性循环为目标,着眼于社会的全局与长远利益,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②政府投资通常用于事关国计民生的公共工程和基础产业等大型项目与长期项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通常不进入竞争性领域,只能是对市场投资行为的补充。
③政府投资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财政补贴的特征
①政策性。
财政补贴是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手段,其对象、数额及期限都是根据一定时期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制定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政策性。
②价格的相关性。
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会加大财政补贴的支出,财政补贴进入市场后,必然使原来的相对价格体系发生变动。
③灵活性。
财政补贴可直接针对具体的对象,选择不同的补贴方式和补贴金额,更迅速、更直接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形式和政策的需要。
④时效性。
财政补贴的依据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政策目标,一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随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不断修正调整,与之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财政补贴措施也随之调整。
⑤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兼并性。
收入效应是指财政补贴的领受者在领受财政补贴后,其实际收入增加,购买能力提高。
替代效应是指财政补贴可以通过改变相对价格体系,影响人们在补贴品可以替代的范围内,更多地倾向于购买补贴品,并相对减少其他商品的购买,从而发挥对消费与生产的调节作用。
试述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可归纳为流转税制改革、所得税制改革、农业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税收体系改革和其他税费改革等五大部分内容。
①流转税制改革:
进出口税制改革:降低进口关税税率;调整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
税优惠。
增值税改革:分步实施增值税转型;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实行科技进步增值
消费税改革:减少对商品消费征税;增加对服务消费征税;以及部分资源消耗
类产品征税。
②所得税制改革
企业所得税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规范税基;降低税率;调整优惠形式和政策导向。
征收管理。
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提高费用扣除额;调整税率结构;采用综合征税模式;加强
③农业税的改革2006年,农业税已在全国全面停征。
④中央与地方税收体系改革统一合并税务机构统一征收,而在税务部门内部分设中央税种管理机构和地方税种管理机构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种管理机构,对入缴国库的税收分类进行管理。
这样做,相对简单,而且容易达成信息和资源上的共享。
另外,设置独立税务稽查局,分别就各税种进行稽查。
⑤其他税费改革:
第一,将房地产税费改为物业税。
第二,实行公路交通费改税。
第三,实施社会保障费改税。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财政具有维护国家、配置资源、分配收入、稳定经济、监督管理的职能。
其中维护国家的职能是财政的本源性职能,配置资源、分配收入与稳定经济的职能是财政的经济性职能,监督管理职能是财政的管理性职能。
维护国家的职能是指财政具有维护国家机器存在和发展的功能与职责,市政府与作用在财政领域的延续与体现。
财政维护国家职能的目标是财政要保证以物质资料支持国家机器的存在于延续。
在我国社义市场经济制度下,财政维护国家就是要为国家机器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配置资源的职能是指用过一定方式,引导人才和物力的流向,促进资源配置趋向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功能与职责,其目标是消除垄断、提供公共产品、客服外部性、控制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配置资源的职能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直接配置的方式具体有:财政通过预算直接将资源用於国防、外交、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以克服市场失灵,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通过财政投资直接将资源配置于基础工业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通过财政投资直接将资源配置到投资大、风险高、正外部效应大的高薪技术产业和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
间接配置的方式具体有:税收、罚款、财政补贴等手段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通过税收政策或财政补贴政策,引导人才和物力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中西部地区,促进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不断优化。
分配收入的职能是指财政具有通过对社会产品的战友、使用来调整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物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公平的功能与职责,其目标是影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配关系与利益格局,促进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的实现。
直接分配的实现方式:政府通过直接课征于民众的税收实现收入再分配,并以此改变既有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面向贫困阶层的转移支出计划或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其收入水平,从而改变贫差距的相对水平,实现收入再分配目标。
简介分配的实现方
式:对不同产业、企业实行有差别的财政政策或财政补贴政策,进而调整社会各阶层民众间的物资利益关系;通过提供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实现一定升读的起点公平;通过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调整地区间的利益格局,进而影响地区间民众的收入与福利水平。
稳定经济的职能是指财政具体有通过一定方式刺进国民经济实现总量平衡,并适度增长的功能与职责,其目标是实现公分就业、物价稳定、适度的经济增长和国家收支平衡。
其主要任务是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社会总共求的平衡。
主要是通过调节社会总共求关系和调节供求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平衡。
监督管理职能是财政具有通过一定方式对财政资金运动进行监督、控制,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分析的功能与职责,其目标是抑制财政参与者的机会主义倾向。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建立与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差时症决策机制,杜绝财政决策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三是强化财政抉择执行过程中的监控,及时发烧线和解决财政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四是强化对财政决策执行结果的审核,即对财政决策执行结果要进行严格的内部审计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