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5.1 无端崖之辞5-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端崖之辞(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习作展示:
(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是:“不射之射”和“浑沌之死”这两则寓言除了课文中的寓意外,还有哪些不同的解读?请大家把思考写在周记本上。


纵容是别样的伤害
初读浑沌之死,被这突如其来的结局吓懵了,细细一思,不禁骇然,难道这浑沌便是这般死去了?
再读一遍,心中余波未平,却是捕捉到了一丝笑点——倏与忽这两个傻子,本想报恩,却害死了浑沌,不知他们心中作何感想?
之后反复许多遍,突然发现了藏在最隐匿处的真相:浑沌竟然生生扛下了七天的凿窍之痛,直到最后殒命。

他为什么不反抗?!这才是造成他死亡悲剧的最重要原因吧?
从这则故事来看,浑沌此人就像一个稳重的大家长,他和善,待人周到宽容,这才得到倏忽二人由衷的感激,从而引发他们报恩的心思。

然而,他也太过迂腐了些,竟被生生凿死,我想,这也是极尽讽刺了。

有一句俗话叫:慈母多败儿。

如今,独生子女普遍,许多小孩不懂得体谅家人的辛苦,逐渐在家人溺爱的养料下,滋长出了糟糕的任性,暴躁的品性。

可是究其根本,父母的纵容却是不良习气的开端。

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屡次偷窃,却被不明事理的母亲夸赞,因而走上了偷盗这条不归路。

在他即将被处死的时候,他请求见母亲最后一面。

然而,没有生离死别的悲痛,只有滔天的怒火和怨恨,他咬下了母亲一只耳朵,并冲她大叫:“为什么不在我第一次偷东西时告诉我我是错的?!”
在电影《告白》中,少年A和少年B杀害了老师的小女儿,可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老师问:“究竟是什么在保护着你们呢?”在影片中,是不完善的《少年法》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有些错误,一旦纵容,就会变成毒瘤,它最终会溃烂、流脓,散发出恶臭,变成你所能想到的最无法直视的东西,而不只是最初那个小失误。

回到开始浑沌的故事中,倏忽二人违背天理,强行为本无七窍的浑沌凿来七窍,浑沌从一开始便应制止,可是他出于宽容大度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纵容了他们的做法,最终,浑沌死了,这是个血淋淋的悲凉结局,并且,于倏、忽而言,
这定会造成终身的阴影,使他们一直活在羞愧和后悔之中。

宽容的心人人都应当有,可宽容不是纵容,有些错事,是容不得马虎的,否则,造成的惨烈后果,谁也承担不起。

不射之射
高二(1)班孙招华
一位在手肘上放杯水仍能射箭的能人之士,却在登上高山之后,吓得浑身发抖。

在这个问题中,存在许多十分戏剧性的矛盾。

在平地上意气风发的能士,在高山上汗流至踵的怯者,我能理解,这位能士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

他们或许被生死所扰,或许被金钱所扰,或许被世俗言论所扰……
不管怎样,心被烦扰了,内心的那份平静就被破坏了。

当你全心全意地拉开箭,没有高山,没有峭壁,整个天地只有你和你手中的箭,箭上附着你的魂,即使背后是悬崖峭壁,你仍能百步穿杨。

曾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位匠人受命雕刻一个物件。

几日之内,忘记名利,几日之内,忘记自己,几日之后,取一树干,一挥而就。

结果是匠人大受封赏,而他却浑然不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虽柔软,用心一也,仍能食埃土、饮黄泉。

我的母亲曾经在和一位亲戚一番家长里短之后,问我是否听见他们的谈话,我不明所以,但仍诚实回答:“听到了一部分。

”后来她解释说,这是来测我有没有认真写作业的。

我恍然大悟,这是一个阴谋,但转念一想,这测试也确实准确。

我的语文老师曾告诉我一个传奇的故事,一同学的左右桌的同学打架,虽说没有打得天昏地暗,但动静应该不小,事后老师找那位同学了解情况,他却全然不知,解释说自己当时正在做练习。

故事或许传奇,道理却是普遍。

你的心很小,专注一件事足矣!
二、寓言相关练习
“设事明理”是寓言最根本的特点,为了明理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又
可是虚构的。

我们写文章,为了要表明一个道理,也可以学习设事明理的写法,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像前面《无端崖之辞》里的许多人物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也没关系,只要这故事要合情合理;并且这故事和所要表达的
道理相似,写好它们的相似点。

1、请根据由事到理要写好相似性的方法,给散文《一棵核桃树》加一个结
尾的句子。

一棵核桃树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

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

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两岁时,去了一次乡下。

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非常复杂。

听了儿子的问话,我
顿时犹豫起来。

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

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
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了,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

“这棵
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
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

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

李子树一天天长大。

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
一年,它开花了。

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

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
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

”“老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

”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

”爷爷给儿子纠正。

被我们叫了3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棵樱桃树。

爷爷走后,樱桃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大,还是别的什么
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

那棵树从此再没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


位划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
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

”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

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

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
它是一棵核桃树。

10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
实身份。

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
道。

(写好后交流。


例①看一个事物,不能被它各式各样的表象所蒙蔽,要看它的本质。

②也许有的人一直生活在角落里,但只要拿出自己的果实,大家照样会懂
得你的价值。

③作者的结尾:“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谁会真正认识你。


2、为下文补写一个简短的结尾,使之成为一则寓言,并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60字以内)
秋天来了,场土堆满金色的谷粒。

一只麻雀站在上面,骄傲地夸耀:“看我多么富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秋天过去了,场上的谷粒被收进了粮仓,什么也没有了,麻雀只得无可奈何地飞走了。

寓意:毫无资本的夸耀是自欺欺人(或:脚踏实地的劳作胜过空洞的炫耀)。

三、课外阅读推荐
南怀瑾《庄子讲记》
于丹《〈庄子〉心得》——《本性与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